在2020年3月11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湖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高校學者在Nature 連續發表了5項重要研究成果,以下是iNature對這5篇論文進行系統介紹:
清華大學:沈曉驊及尹亞飛共同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論文
長非編碼RNA(lncRNA)和與啟動子或增強子相關的不穩定轉錄本優先位於染色質上,其中一些調節染色質的結構,轉錄和RNA加工。儘管已鑑定出幾種負責核定位的RNA序列(例如長RNAs中lncRNA Xist和Alu樣元件中的重複序列),但如何在染色質上富集lncRNA仍然未知。2020年3月11日,清華大學沈曉驊及尹亞飛共同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U1 snRNP regulates chromatin retention of noncoding RNA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描述了一種隨機,誘變耦合,高通量的方法(mutREL-seq)。使用這種方法,發現了識別U1小核糖核糖核蛋白(snRNP)的RNA基序,這對於RNA定位於染色質至關重要。
武漢大學:袁聲軍與英國學者共同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論文
2020年3月11日,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及英國曼徹斯特曼徹斯特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A. K. Geim共同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Limits on gas impermeability of graphen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使用用石墨烯緊密密封的小型單晶容器,顯示出無缺陷的石墨烯是不可滲透的,其精度比以前的實驗高八到九個數量級。該研究能夠辨別(但沒有觀察到)每小時只有幾個氦原子的滲出,並且此檢出限對所有測試的其他氣體(氖氣,氮氣,氧氣,氬氣,氪氣和氙氣)均有效,氫氣除外。該研究工作為二維材料的不可滲透性提供了重要參考,並且從基本的角度及其潛在應用意義很重要。
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等人在Nature發表研究論文
2020年3月11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等人在Nature 發表題為「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描述了一個保存得非常好並且小巧的鳥狀頭骨,該頭骨記錄了一個新物種,該研究將其命名為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gen. et sp. nov,該物種似乎代表了中生代時代已知的最小的恐龍,可與規模最小的活蜂「蜂鳥」(Mellisuga helenae)匹敵。O. khaungraae標本保留了小型化限制的特徵,包括顱骨融合的獨特模式和類似於蜥蜴眼睛的形態。該物種的大小和形態表明了先前未知的生態。這一發現凸顯了琥珀沉積物揭示脊椎動物體形最低限度的潛力。
湖南大學:段曦東及其他學者共同通訊在Nature發表論文
2020年3月11日,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段曦東及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Duan XiangFeng共同通訊在Nature發表題為「General synthesis of two-dimensional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array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在金屬過渡金屬二滷化物(m-TMDs)和半導體TMD(s-TMDs)之間的二維vdWH陣列的一般合成策略。這種多樣化的二維vdWH陣列的一般綜合為探索奇異物理提供了通用的材料平臺,並有望為高性能設備提供可擴展的途徑。
北京大學:NIBS邵峰及北京大學劉志博共同通訊在Nature 發表論文
2020年3月11日,NIBS邵峰及北京大學劉志博共同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A bioorthogonal system reveals antitumour immune function of pyroptos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建立了一個生物正交化學系統,在該系統中,癌症成像探針苯丙氨酸三氟硼酸酯(Phe-BF3)可以進入細胞,使其去甲矽烷基化並「裂解」包含甲矽烷基醚的設計連接子。該系統使藥物能夠從小鼠的抗體-藥物結合物中控制釋放。當與納米粒子介導的傳遞結合時,由Phe-BF3催化的去甲矽烷基化作用可以從納米粒子結合物中釋放一種客體蛋白(包括活性胃泌素),選擇性地釋放到小鼠的腫瘤細胞中。
(來源:iNature Nature 部分圖片添加來源於網絡 作者:楓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