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03日 03:13 來源:北京青年報
參與互動本報訊(記者 雷嘉 見習記者 王曉芸) 清華、北大兩校由一篇學術論文引發的「搶發」之爭有了新進展: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從清華大學獲悉,清華根據掌握的情況,已經作出停止論文作者張生家入職的決定。至於昨天有媒體報導的北大調查結果,北大宣傳部未予承認。
9月15日,《科學通報》(英文版,由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合辦)發表了一篇題為《磁遺傳學:使用磁受體蛋白,用磁刺激手段遠距離非侵入地激活神經元的活性》的論文,論文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張生家。
但該論文一出即引發爭論。爭論的焦點在於,張生家論文中提及的磁蛋白基因是在北大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謝燦實驗室發現的,而謝燦等人的相關論文已投遞《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眼下正在審稿過程中。據了解,張生家在一次拜訪謝燦的實驗室時,提出與其進行磁蛋白方向合作研究的要求,謝燦將自己的實驗數據和相關資料都透露給了他。張生家於是開始在神經細胞學層面開始了磁蛋白的進一步研究,並發現了這種磁感應受體蛋白可以控制神經元活動。因此,張生家在謝燦的論文發表前在國內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被認為有 「搶發」之嫌。
事件所涉及的兩人中,謝燦是北大教授、研究員、博導,而張生家是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學術帶頭人(PI),此前已確定被清華作為留學歸國人才引進。爭議產生後,清華、北大兩校都高度重視,各自成立了有校高層領導參與的調查組。昨天有媒體報導稱,北大調查組已經完成對「搶發」論文事件的獨立調查。北大調查委員會認定,張生家違反合作協議,違反道德規範,目前北大已將該調查結果提交給《科學通報》編輯部,要求其撤稿。但截至昨天北青報記者發稿時,北大宣傳部負責人表示,還不知上述說法從何而來,此事仍要「去了解一下」。
《科學通報》(英文版)編輯部的一位工作人員也告訴北青報記者,「事件還在調查處理期間」,對於誰去調查、是否得到北大或清華的調查結果,以及如何處理已發表的論文,該工作人員表示目前不方便接受媒體採訪。
清華大學昨天傍晚給北青報記者發來的回覆稱:「清華大學一貫高度重視學風建設和學術道德。此事發生後,學校依據相關規定,專門組織了工作組進行調查。根據已掌握的情況,學校作出停止張生家入職的決定。」但清華也未透露調查結果。
相關連結
什麼是「動物磁感應受體蛋白」
據該領域專家介紹,動物之所以能夠在天黑後不迷失方向,靠的就是地磁(南極、北極)來定位方向,它們的身體中有一個蛋白是專門起到定位功能的,就是動物磁感應受體蛋白。有關這一領域的研究此前從未發表和報導過,而光遺傳領域是近年的學界熱點,因此該成果被認為是一個「諾獎級別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