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發文:評 清華北大論文事件

2020-12-06 生物谷

2015年9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最近中國大陸兩所頂尖的大學: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因為一項關於生物體內的感受磁場的蛋白受體的重要發現發生了一些摩擦,並在學術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9月14日,清華大學教授,神經學家張生家研究組在《科學通報》上發表了一篇關於線蟲可以利用一種特有的磁感應蛋白調控神經與肌肉細胞運動的文章。

然而,就在隔壁的北京大學裡,生物物理學家謝燦教授認為張生家的文章剽竊了他實驗室目前正在審核的文章裡報導的科學發現,而且張的行為破壞了兩方之前的合作協議。清華與北大的相關領導目前看法與謝一致,聯合聲明要求《科學通報》撤回張生家的文章,同時清華校方針對張的這一行為啟動了相關調查。

學術協議分歧之源

這項研究始於2009年,謝燦說當時他通過漫長又辛苦的全基因篩選鑑定除了一類含有硫鐵元素的蛋白,根據他的實驗結果,這一蛋白可能具有磁感應受體的相關特性。謝燦起名為MagR,用於描述這一蛋白的相關特性,而且之後謝開始對這一蛋白的結果與功能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了解它是如何感受外界的磁場作用。

經過長期的研究,當謝終於把研究結果匯總成文章提交同行評議的時候-也就是去年的12月份,一些其他研究組開始陸陸續續與他建立相關合作,並希望通過MagR作為研究工具進行後續的研究。謝燦教授十分慷慨地分享了這一蛋白、相關的生物材料以及數據,但要求其他組在等他的文章發表之後才可以發表新的數據,同時要求將自己列為共同作者。"我從未擔心過搶發文章的問題,因為根據之前我們達成的共識,對這一新蛋白的定性的文章(也就是謝燦自己的文章)應該首先發表"。

與以往相似,謝燦教授向清華的張生家教授提供了這些生物材料,然而兩位在具體的合作細節上的描述卻不盡相同。張生家承認他同意謝燦的條件,但謝燦同時保證他不會將自己的研究結果提供給除張以外的第三方,張認為當他聽說謝燦將數據貢獻給除自己以外的第三人時,便發覺已經沒有維護協議的必要了。

謝燦說他從未給過張生家這樣的承諾。"我為什麼要做這個承諾?"謝燦說當時他正與清華的另外一位神經學家魯白進行合作,他給予張生家相關信息源於他錯誤地認為張生家是魯白課題組的一員。之所以這麼認為,是因為今年4月的時候張生家與魯白的一名學生共同參觀了他的實驗室。張生家否認了謝燦的這一說法,他說他與謝燦的合作協議完全獨立於魯白教授。

這對這一事件,魯白教授說清華方面要求他不要就此問題發表個人觀點,不過一份來自《自然》雜誌的文件顯示清華已經開始針對這一學術不端問題對張生家展開了調查。

磁場的"魔力"

就事論事,張生家教授的這篇文章本身也有一些問題與解釋不通的地方:雖然事實上張生家課題組實驗所用的蛋白即謝燦教授提供的蛋白,但在文章中卻顯示為另外一個名稱"MAR",而非"MagR",文章中稱他們的實驗室利用磁場控制過表達MAR蛋白的細胞進行具體的實驗。比如他們通過轉基因的手段讓線蟲肌肉細胞特異性表達MAR蛋白,然後通過外加磁場的方式控制肌肉收縮。他們發現這種刺激能夠誘使肌肉細胞收縮,就像物理接觸的效果。

這向研究是初步性的,不過顯示出了利用這一蛋白與相應磁場刺激神經的潛力。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科所的主任蒲慕明教授說到。不過他與其他一些研究者也指出這一研究並沒有就這一蛋白是如何感受磁場作用給出合理的解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生物化學家JamesChou認為這項研究沒有給出任何合理的解釋,即使是猜測性的解釋。

"他們似乎並不理解這一蛋白為什麼具有磁感應特性"牛津大學的生物化學家PeterHore說到。這篇文章認為MAR蛋白能夠形成"磁感應小體",然而Hore指出"磁感應小體"通常被認為是由磁性材料形成的聚合物,而不是蛋白質。

張生家教授也承認他們目前並不清楚MAR蛋白的真正作用機理。然而他指出這一研究的意義在於他們發現這一"神奇小分子"的具體誘導方式。這篇文章一共有三名作者,張生家指出這三人均是他的研究生。《自然》無法取得與他們的聯繫,而且張生家拒絕提供他們的聯繫方式,他說他需要向校方申請是否適合公開學生的信息。

科學倫理

在《自然》雜誌刊登的一封電子郵件中,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的領導們已經提到他們向《科學通報》要求撤回張生家教授發表的這一文章。他們認為在沒有得到謝燦教授的許可下,張教授的這一行為違反了科學界的準則。,不過他們的具體措施的實施還要取決於校方的調查結果。這篇文章同時發表在"科學中國出版社"與"springer"網站,來自springer的發言人稱有關方面的人員正在處理相關事項,目前不便透露具體信息。

張生家教授向《自然》透露,他認為他的研究具有獲諾貝爾科學獎的科學價值。他說他公平地評判了他與謝燦教授的工作,謝主要是做有關生物化學方面的工作,而通過磁場調控細胞運動則是他的科學構想。不託管謝燦教授對此嗤之以鼻,他說這個構想是"十分明顯的",而且他已經於一年以前在專利申請中提交了這方面的東西。

不論這一爭論的結果如何,《自然》採訪的有關科學家都對這一科學發現本身表示很感興趣。"如果我們能夠了解這一蛋白受磁場影響的具體分子機制的話將會是十分驚人的發現"。(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資訊APP。

生物谷推薦英文原文報導:Chinese scientists row over long-sought protein that senses magnetism

張生家教授文章地址(速看):Magnetogenetics: remote non-invasive magnetic activation of neuronal activity with a magnetoreceptor

 

相關焦點

  • 清華北大論文搶發風波:兩校疑認定該事件「違反學術規範」—新聞...
    清華北大論文搶發風波:兩校疑認定該事件「違反學術規範」「這兩天,通過不同渠道轉來的支持我的信件,已經超過1000封了。」他在微信中感慨道。 作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謝燦就是近日捲入清華、北大學者論文「搶發」事件的當事人之一。而該事件另一名當事人,清華大學學者張生家,則選擇保持沉默。 兩天前,本報記者曾致電張生家詢問最新進展,他的助手稱,他本人已被校方要求拒不表態。
  • 清華停止搶發論文作者入職 曾陷與北大搶發之爭
    清華停止搶發論文作者入職 曾陷與北大搶發之爭 2015-11-03 03:13:55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史建磊 、北大兩校由一篇學術論文引發的「搶發」之爭有了新進展: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從清華大學獲悉,清華根據掌握的情況,已經作出停止論文作者張生家入職的決定。
  • 清華北大「搶發」論文風波:張生家回應違反學術道德的指控
    因為一篇論文,北大清華兩大名校、三名科學家,捲入了一場學術爭議。  謝燦認為,張生家以合作的名義,拿走自己鑑定的基因、抗體,然後撕毀全部協議,搶發論文,違背了學術道德。  張生家則堅稱,自己和謝燦的研究完全是兩個領域,違背約定提前發文章屬於「正當防衛」的無奈之舉。  除了此前媒體聚焦的「北大清華之爭」,張生家更一語驚人:事件的真正核心是清華醫學院教授魯白欲望「竊取」他的成果。
  • 清華北大學者「搶發論文」風波:北大認定張生家違反道德規範
    張生家發表在《科學通報》上的論文截圖。11月1日,多個獨立信源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證實,北京大學已經完成對「搶發」論文事件的獨立調查。北大調查委員會認定,清華大學此前正在引進的研究員張生家違反合作協議,違反道德規範。
  • 搶發論文風波難平:張生家研究生疑群發郵件反擊清華北大教授
    清華北大學者「搶發論文」事件餘波不斷,張生家一方疑似打出「輿論爭奪戰」。日前,中國多所高校的教授們以及一些海外華人科學家收到了一封署名為「龍曉陽」的郵件。他也是引發張生家與清華、北大之爭的那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張生家是論文的通訊作者。張生家曾向包括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網站在內的多家媒體表示,自己或可憑該論文中的磁遺傳學獲得諾貝爾獎。針對郵件的內容和發送情況,龍曉陽和張生家均未回復澎湃新聞的採訪要求。
  • 清華北大「搶發」論文的啟示
    9月15日,學術界的一則涉及到清華、北大學者論文「搶發」事件的新聞,受到輿論的關注。直到屠呦呦得諾獎的消息公布後,輿論才轉移注意力,爭議也慢慢地回落。時隔一個月,我們來回味這一則新聞的時候,有的人會認為是在揭醜聞、揭傷疤,實則恰恰相反,樂觀地說,對於此類事件,學術界有爭論,並能夠公然地擺到檯面上探討,才正是意味著我們國家學術界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事情的始末。
  • 清華北大學術爭端事件新進展:研究稱MagR不能實現磁遺傳
    一樁發生在中國最頂尖高等學府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之間的學術爭端事件又現新進展。圍繞MagR,清華和北大先後有兩篇學術論文發表。今天,第三篇相關的學術論文獲在線發表。該論文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魯白,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謝燦是論文署名作者之一。
  • 2018中國高校在3大頂級期刊CNS論文統計:清華、北大、復旦前3
    關於cns這三大國際頂級期刊有多牛,在這裡也就不多介紹了,你只需要知道,就連中國科學院院士也不是隨便就能在上面發文,就ok了。2018已經過去了,縱觀這一年,我國高校科研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和進步,雖然也有些爭議和瑕疵的事情發生,但總體上來說,瑕不掩瑜。
  • 清華北大學者搶發論文事件羅生門:搶課題、偷數據、策反學生
    一起發生在中國兩所最高學府的學術論文事件引發廣泛關注,至今未有結論。在被質疑剽竊他人科研成果之後,清華大學此前正在引進的研究員張生家再被指控搶奪他人課題,「策反」研究生。with a magnetoreceptor),被清華、北大校方聯合要求撤稿。
  • 清華深圳研究生院吳耀炯教授團隊發文揭示皮膚幹細胞修復再生關鍵...
    清華深圳研究生院吳耀炯教授團隊發文揭示皮膚幹細胞修復再生關鍵作用清華新聞網4月25日電 日前,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TBSI)精準醫療與健康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生命與健康學部吳耀炯教授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巨噬細胞通過AKT/β-catenin
  • 清華北大成為「歐美人才基地」,究竟錯在何處?
    據2019年5月數據顯示,12.8萬清華校友裡,有67%都在建設別的國家。其中56280人在國外發展從事重要行業,14784人在海外定居。光美國矽谷一地,就有超過兩萬清華學子在那裡供職。清華大學一度被諷刺為「西方人才的搖籃」。北京大學15.5萬的北大校友裡,23405人留在了美國工作和生活。也就是說,北大、清華給美國送去了94469位中國人才!
  • 中國高校4篇研究登上Nature!浙工大與清華北大上交並列,校友群被點燃
    中國高校4篇論文同日登Nature ,本已不尋常。沒想到的是,這4篇入選論文中,還有一篇大氣物理方面的論文,由於其主要作者和通訊作者來自浙工大,讓這所雙非院校在署名單位中,與清華北大上交中科院並列,於是獲得了更大關注,甚至一下子點燃了校友群體。
  • 12教師為評職稱買論文 賣論文者被查出
    12教師為評職稱買論文 賣論文者被查出  假論文炮製者聶繼紅實為礦大待崗人員,校方正進行深入調查  12月16日,新華社以「大學教師為何造假?」為題報導了安徽亳州師範專科學校部分教師申報副教授的論文有造假嫌疑一事。
  • 清華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發文報導果蠅機械力信號轉導新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發文報導果蠅機械力信號轉導新機制清華新聞網3月29日電 3月2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題為「果蠅機械力感受器中NompC的超微結構」(Ultra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NompC in the Mechanoreceptive Organelle
  • 清華陳柱成研究組發文闡述「模擬開關」染色質重塑蛋白的結構與...
    清華陳柱成研究組發文闡述「模擬開關」染色質重塑蛋白的結構與調控機理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12月6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陳柱成研究組在《自然》(Nature)雜誌發表題為「模擬開關染色質重塑蛋白的結構與調控」(Structure and regulation of the chromatin remodeler ISWI
  • 被清華北大、香港大學錄取!你會如何選擇?
    然後一一進行評論:首先在同行中的評價佔比最大,要知道QS是國際的評估,而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其中的大學要比大陸上的清華北大在世界範圍內有名得多,這是香港的大學天然的地理優勢。其次僱主的聲譽和大學中教師和學生比例,香港因為有天然的優勢,在國際上會有很多交流,肯定僱主要比清華北大多。
  • 清華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原標題: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和結構生物學中心李海濤研究團隊於10月23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發表了題為「AF9 YEATS domain links histone acetylation to DOT1L-mediated H3K79 methylation
  •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清華北大始終甩不掉「歐美人才基地」的帽子呢
    2019年5月數據顯示,12.8萬清華校友裡,有67%都在建設別的國家。其中56280人在國外發展從事重要行業,14784人在海外定居。光美國矽谷一地,就有超過兩萬清華學子在那裡供職。清華大學一度被諷刺為「西方人才的搖籃」。北京大學15.5萬的北大校友裡,23405人留在了美國工作和生活。也就是說,北大、清華給美國送去了94469位中國人才!
  • 翟天臨事件後大學真沒法混!比高考更苦逼的是論文抽檢取消學位?
    怎麼,翟天臨博士學位論文作假後,抽檢開始覆蓋本科了?   其實,本科畢業論文抽查一直都有,只不過一般是大學自己安排。而當前「風聲」最緊的,是教育部及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自上而下對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的抽檢。
  • 北大醫學部、清華醫學院、協和和首醫北京四大醫學院哪個更好?
    臨床八年制相對清華和協和來說更注重臨床,科研訓練最少。北大的附屬醫院比協和多,所以留院機會更多,以北大和北醫的名氣,去京外也無任何問題。所以如果非常喜歡北大的牌子,或者對科研毫無興趣,北大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如果去北大的話,還是口腔八年制性價比更高——頂尖的大學頂尖的專業。劣勢:跟本部貌似不是很和諧,今年因疫情,北大醫學部的學生被限制去本部——理由是怕帶病入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