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搶發」論文的啟示

2021-01-11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9月15日,學術界的一則涉及到清華、北大學者論文「搶發」事件的新聞,受到輿論的關注。直到屠呦呦得諾獎的消息公布後,輿論才轉移注意力,爭議也慢慢地回落。時隔一個月,我們來回味這一則新聞的時候,有的人會認為是在揭醜聞、揭傷疤,實則恰恰相反,樂觀地說,對於此類事件,學術界有爭論,並能夠公然地擺到檯面上探討,才正是意味著我們國家學術界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事情的始末。2015年9月15日,《科學通報》(英文版)發表了一篇關於動物磁感應受體蛋白方面的論文,論文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學術帶頭人(PI)張生家。

  論文刊出,即在同行學術圈內引發爭論。質疑方認為,張生家論文中提及的磁蛋白基因是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謝燦教授實驗室發現的,然而,「搶發」的論文作者名單中,並沒有出現北京大學研究人員的姓名,只是在致謝中提及「蛋白基因來自謝燦實驗室」。

  為何一篇論文值得如此之爭呢?源於「磁感應」的重量級——媒體稱,關於磁感應的研究可能是「諾獎級」的。磁感應是什麼呢?通俗地講,「動物之所以能夠在天黑的時候不迷失方向,靠的就是地磁(南極、北極)來定位方向,而它們的身體中是有一個蛋白專門起到定位功能的,這就是動物磁感應受體蛋白。」該研究之前沒有類似論文發表或報導過。

  輿論的焦點在哪裡?這為我們帶來哪些話題的探討呢?

  其一,關於署名的「名利規範」和學術規範。

  同行認為,2012年,謝燦課題組首次成功篩選鑑定了動物對磁場感應的受體基因(簡稱磁受體,並命名為MagR),以及此後兩年進行了一系列的相關研究。謝燦等人的相關研究論文2014年12月8日已投遞《自然》(Nature),並正在審稿過程中。

  論文提交後,謝燦在一次講課中,提到了磁蛋白方面的研究。張生家後來經人引見提出與其進行磁蛋白方向合作研究的要求。雙方之間以「郵件、微信往來為證」的 「君子協定」,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張生家不能搶先發表論文,即使發表了,也需要註明謝燦實驗室的工作;二是謝燦須作為論文的合作者。

  據媒體報導,張生家同意謝燦的條件,但他稱謝燦同時保證他不會將自己的研究結果提供給除張以外的第三方,張認為當他聽說謝燦將數據貢獻給了除自己以外的第三人時,便發覺已經沒有維護協議的必要了。

  這裡不去評判事件本身,而是談一下署名的話題。最近收到的投稿論文中,署名共同第一作者的現象越來越多。這可能是學校考評把論文第一作者的權重、以及科研合作日益增多的結果。所以,從智慧財產權保護和責任追究等角度考量,論文的署名必須規範。論文的署名人應是對 研究成果做出顯著智力或學術貢獻,並願意對此貢獻承擔責任的研究人員。作者署名資格標準是:提出研究方案的構思和設計;對獲取研究數據有顯著的智力貢獻或投入;分析和解讀研究數據;起草論文或大幅度修改對結果的闡述。不得將有資格署名者排除在論文作者之外,除非其不願意承擔相應責任。

  張謝的「君子協定」是「名利規範」還是學術規範?

  其二,是否屬於搶發的範疇。

  張生家認為,雙方研究內容完全不一樣,謝燦主要是做有關生物化學方面的工作,而通過磁場調控細胞運動則是他的科學構想,不屬於搶發。謝燦認為,正是在自己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張生家在神經細胞學層面開始了進一步的研究。因此他認為張生家「提前」發表的論文有「搶發」他人成果的嫌疑。

  假設1:如果謝燦的論文也投給《科學通報》,還會產生張生家「搶發」的嫌疑嗎?

  假設2:如果張生家也把論文投給《NATURE》,張生家還能「搶發」嗎?科學新發現新知識就應該繼續埋沒在實驗室嗎?納稅人給他們這種權力了嗎?

  假設3:如果謝燦的同行X教授在短期內研究做出了與謝燦同樣的成果,並不追求在《NATURE》上發表,X教授很快在網際網路上發布或在《科學通報》類學報發表,張生家用X教授的磁蛋白基因,進一步研究並很快發表了論文,謝燦的成果還有社會價值嗎?

  同樣,我們不去做事件的評判,而是,由此去關注事件本身的意義。此類事件在以前也許不會放到檯面上探討,如今,出現這樣的爭議,恰恰是因為我們學術界朝良好的方向發展,說明科研人員越來越重視用法律來保護科研成果。這帶給我們許多思考,比如科研合作中的權責問題如何解決?這樣的君子約定是否在法律上能夠得到支持?如何來界定學術不端?可以說,一定程度上,倒逼法律法規待完善的需求。

  我國的科研誠信建設既面臨著與國外相同的一些問題,也面臨著一些特殊的挑戰:包括我們強調思想教育,無私奉獻等,對智慧財產權的歸屬劃分比較模糊,制度建設比較薄弱。尤其是,我國對處理科研不端行為還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導致了處罰的力度明顯不夠,致使很多科研不端行為責任者不必承擔很高的違規成本。

  對科研不端行為的處罰,需要法律法規、政策和學術規則的協同配合。當前需要完善相關的法規體系、界定科研不端行為的範圍、明確處理不端行為的組織和調查處理及舉報的程序等。

  同時,我們得注意到,科研領域過度競爭的壓力可能使正常的研究工作走向歧路,導致發生學術不端。如不分研究領域和工作性質都以發表論文數量和期刊載體為主要考核指標,引發把同一項研究工作分成幾部分發表,增加了論文數量,卻產生不出重大科研成果。

相關焦點

  • 清華停止搶發論文作者入職 曾陷與北大搶發之爭
    清華停止搶發論文作者入職 曾陷與北大搶發之爭 2015-11-03 03:13:55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史建磊 、北大兩校由一篇學術論文引發的「搶發」之爭有了新進展: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從清華大學獲悉,清華根據掌握的情況,已經作出停止論文作者張生家入職的決定。
  • 清華北大論文搶發風波:兩校疑認定該事件「違反學術規範」—新聞...
    清華北大論文搶發風波:兩校疑認定該事件「違反學術規範」   9月18日上午,近期一直忙於做論文的謝燦,郵箱和手機都熱鬧起來。「這兩天,通過不同渠道轉來的支持我的信件,已經超過1000封了。」他在微信中感慨道。 作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謝燦就是近日捲入清華、北大學者論文「搶發」事件的當事人之一。而該事件另一名當事人,清華大學學者張生家,則選擇保持沉默。 兩天前,本報記者曾致電張生家詢問最新進展,他的助手稱,他本人已被校方要求拒不表態。
  • 搶發論文風波難平:張生家研究生疑群發郵件反擊清華北大教授
    清華北大學者「搶發論文」事件餘波不斷,張生家一方疑似打出「輿論爭奪戰」。日前,中國多所高校的教授們以及一些海外華人科學家收到了一封署名為「龍曉陽」的郵件。他也是引發張生家與清華、北大之爭的那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張生家是論文的通訊作者。張生家曾向包括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網站在內的多家媒體表示,自己或可憑該論文中的磁遺傳學獲得諾貝爾獎。針對郵件的內容和發送情況,龍曉陽和張生家均未回復澎湃新聞的採訪要求。
  • 清華北大「搶發」論文風波:張生家回應違反學術道德的指控
    因為一篇論文,北大清華兩大名校、三名科學家,捲入了一場學術爭議。  謝燦認為,張生家以合作的名義,拿走自己鑑定的基因、抗體,然後撕毀全部協議,搶發論文,違背了學術道德。  張生家則堅稱,自己和謝燦的研究完全是兩個領域,違背約定提前發文章屬於「正當防衛」的無奈之舉。  除了此前媒體聚焦的「北大清華之爭」,張生家更一語驚人:事件的真正核心是清華醫學院教授魯白欲望「竊取」他的成果。
  • 清華北大學者「搶發論文」風波:北大認定張生家違反道德規範
    張生家發表在《科學通報》上的論文截圖。11月1日,多個獨立信源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證實,北京大學已經完成對「搶發」論文事件的獨立調查。北大調查委員會認定,清華大學此前正在引進的研究員張生家違反合作協議,違反道德規範。
  • 清華北大學者搶發論文事件羅生門:搶課題、偷數據、策反學生
    with a magnetoreceptor),被清華、北大校方聯合要求撤稿。張生家一再向謝燦表示,會遵守兩人事先達成的兩點協議:合作論文只能在謝燦已投稿的論文發表後才能投稿,不能搶發;謝燦必須是合作論文的作者。謝燦介紹稱,使用別人未發表的數據做的相關工作,必須得到原作者的同意,並在原作者論文發表後,才能投稿,這是學術界的基本規則,也是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體現了對科學原創性的認可。
  • 清華北大學術爭端事件新進展:研究稱MagR不能實現磁遺傳
    繼磁生物學論文「搶發」爭端後,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魯白、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謝燦今天(3月16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神經環路前沿》(Frontiers in Neural Circuits)上在線發表一篇新論文,其結論與清華大學之前擬引進的學者張生家「搶發」的論文結論完全相反。
  • 張生家遭清華解聘 與謝燦互辯論文「搶發」(更新)
    【財新網】(記者 張嫣)一樁牽涉中國兩所最高學府研究人員間的學術糾紛,在爆發兩個月後再度升級——被北京大學研究員謝燦指證搶發論文的清華大學獨立項目負責人(PI)張生家,在10月16日收到了來自清華大學人事處的解聘書。
  • 清華北大學者搶發論文事件羅生門細節:偷數據、策反學生
    「策反」學生  11月3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一位不願具名的教授向澎湃新聞透露,張生家發表在《科學通報》(英文版)上的論文的第一作者龍某某,曾在苑克鑫實驗室學習、工作了3年,是苑克鑫指導的第一個博士研究生,被苑克鑫寄予厚望,她所承擔的課題也即將完成。
  • nature發文:評 清華北大論文事件
    清華與北大的相關領導目前看法與謝一致,聯合聲明要求《科學通報》撤回張生家的文章,同時清華校方針對張的這一行為啟動了相關調查。學術協議分歧之源這項研究始於2009年,謝燦說當時他通過漫長又辛苦的全基因篩選鑑定除了一類含有硫鐵元素的蛋白,根據他的實驗結果,這一蛋白可能具有磁感應受體的相關特性。
  • 攻克多個世界級難題,4年8篇高水平論文,90後清華女博士太傳奇
    她是武漢大學這個985高校的本科生,又保送到清華直博,讀博期間發表8篇高水平研究論文,5篇發在《科學》期刊,3篇發在《細胞》期刊。普通學生拿個普通學校的國家勵志獎學金都難如登天,白蕊拿的是清華的國家獎學金和特等獎……最為難得的是,白蕊攻克了多個世界級難題,在多次世界級的競爭中快人一步。
  • 魯白首回應論文搶發:張生家奪佔課題
    【編者按】五個多月前的2015年9月15日,中國科學院主辦雙周刊《科學通報》英文版發表了一篇關於動物磁感應受體蛋白方面的論文,通訊作者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學術帶頭人張生家。然而,這篇論文的刊發引發了巨大爭議。
  • 我的清華畢業故事 | 白蕊:8篇CNS,清華帶給...
    攻讀博士期間,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8篇,其中5篇發表於《科學》期刊(影響因子:41.037),3篇發表於《細胞》期刊(影響因子:36.216),引用次數600餘次。2018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特等獎學金獲得者,入選由中國科協評選的2018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全國5人名單,並獲得國家獎學金兩次、「未來學者」獎學金等殊榮。
  • 被清華北大、香港大學錄取!你會如何選擇?
    然後一一進行評論:首先在同行中的評價佔比最大,要知道QS是國際的評估,而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其中的大學要比大陸上的清華北大在世界範圍內有名得多,這是香港的大學天然的地理優勢。其次僱主的聲譽和大學中教師和學生比例,香港因為有天然的優勢,在國際上會有很多交流,肯定僱主要比清華北大多。
  • 從清華北大自招夏令營看2013年自主招生命題趨勢
    2012年暑假,清華北大自招夏令營已過去。清華北大夏令營每年的最主要內容是考試,這個考試對次年的自主招生考試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從今年的自招夏令營可以看出2013自主招生的哪些發展趨勢呢?
  • 北大醫學部、清華醫學院、協和和首醫北京四大醫學院哪個更好?
    臨床八年制相對清華和協和來說更注重臨床,科研訓練最少。北大的附屬醫院比協和多,所以留院機會更多,以北大和北醫的名氣,去京外也無任何問題。所以如果非常喜歡北大的牌子,或者對科研毫無興趣,北大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如果去北大的話,還是口腔八年制性價比更高——頂尖的大學頂尖的專業。劣勢:跟本部貌似不是很和諧,今年因疫情,北大醫學部的學生被限制去本部——理由是怕帶病入校。
  • 高考報考:北大PK清華,你會如何選擇
    對於有實力衝擊北大清華的考生和家長來說,總是在問:北大PK清華,你會選擇誰?   北大和清華,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兩顆奪目的明珠,猶如並蒂蓮花,都位於風景如畫的北京西郊。同樣坐擁一汪浪漫的名湖--未名湖與月色荷塘。但兩校的氣質,在近百年來卻迥然不同。常說北大人"指點江山,揮斥方遒",而清華人"埋頭苦幹,行勝於言"。北大與清華,歷來相爭,誰是第一?
  • 第十一屆「人大、清華、北大三校博士生論壇」 在中國人民大學成功...
    11月20日上午8:30,由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辦的第十一屆「人大、清華、北大三校博士生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第二會議室隆重召開。本次論壇的主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 亞洲最好的大學是港大 北大清華未進前十
    據中國日報報導 由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雜誌和英國著名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共同評選的最新年度世界亞洲大學排名12日公布,香港大學蟬聯排行榜第一,中國的北大、清華分列第12位和第16位。    香港科技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分別奪得「榜眼」和「探花」之席。此外香港城市大學及中文大學均出現在榜單中。
  • 北大30人小班豪配兩位圖靈獎導師!清華有「姚班」,北大看「圖靈」
    北大圖靈班,是可以和隔壁清華的姚班相媲美的「神一般」的存在。 英才輩出,有SIGGRAPH文章一作,還有STOC最佳論文 和隔壁的「姚班」一樣,北大圖靈班也是英才輩出。 今年6月,北大16級圖靈班學生吳克文在計算機科學領域頂級國際會議,第52屆ACM計算理論年會(STOC 2020)上發表了兩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