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滬上第一男壽星的秦茂堂先生,壽至113歲,至今還保持著「滬上第一男壽星」的紀錄。他的長壽經就是作息有序,生活有律。他的生活有點像時鐘,走得十分標準,很有規律。早上六點起床,先吃早茶,有餅乾、點心等,八時早餐,然後到小區嘎訕胡;中餐後午睡一小時,然後看書讀報,與人交流;晚餐後看電視,晚上七時洗個澡,就是大冷天,也照洗不誤。八時上床睡覺。這樣的生活規律,一年四季雷打不動。他曾經笑著對我說:保持生物鐘,生活才輕鬆。
我在近十年採編上海百歲壽星的活動中,發現不少百歲壽星都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有條不紊,很有規律。他們異口同聲地介紹,這是他們的養生之道,這有力地印證了「現代法國小說之父」巴爾扎克說的:「有規律的生活,才是健康與長壽的秘訣。」
老壽星說的「生物鐘」,又稱生理鍾。它是生物體內的一種無形的「時鐘」,實際上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地球上的所有動物都有一種叫「生物鐘」的生理機制,也就是從白天到夜晚的24小時循環節律,比如一個光-暗的周期,就與地球自轉一次吻合。生物鐘是受大腦的下丘腦「視交叉上核」(簡稱SCN)控制的,和所有的哺乳動物一樣,人類大腦中SCN所在的那片區域處在口腔上顎上方。我們之所以會有晝夜節律的作息、睡眠與清醒,以及飲食行為,就是因為有這個生物鐘。可見,研究生物鐘,在醫學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就是對養生之道也起著促進作用。因為有規律的生活習慣,使大腦和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交替進行,天長日久,就在大腦皮層上形成動力定型,從而產生「生物鐘」的生理機制,這無疑對促進身心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記得英國思想家培根說過:「由智慧養成的習慣能成為第二天性。」堅持有規律的生活習慣,便會習慣成自然,「生物鐘」會自然報點,人的機體到時會自然反應出來。比如,晨起不久,就會有便意,不拉不爽;午後會倦意襲來,非要小憩一會;晚餐後,情不自禁地想外出散步、活動活動。倘若打亂了生活規律,就會睡不好,吃不香,便不通,人就會甩頭甩腦,精神萎靡不振。榮獲今年上海「十大男壽星」之一、109歲的陶瑞生,家住浦東,擔任過多年村長,人稱百歲老村長。他一輩子與田野打交道,手腳從無閒過,因此他退下來後,每天吃過早飯後,喜歡在田間看看逛逛,他說;我一看到綠油油的莊稼,就會神清氣爽;一天不看到綠色植物,就渾身不自在。
當然,我們講生活有規律,不是提倡呆板的機械生活,而是提倡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講究養生之道,應早起早睡,定時吃飯,定量飲食,不要暴飲暴食等等。(朱亞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