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發現了最小的「鬼粒子」

2020-11-23 驅動之家

宇宙中到處都是中微子,但我們卻看不見它們,它們掩藏在普通物質中間。我們完全不了解中微子,甚至不了解它的重量。但是我們知道中微子有改變整個宇宙的潛力。由於中微子有自己的力量,我們能夠藉助宇宙來衡量中微子的重量。 

在物理學中,這種最小的粒子的狀態會改變整個銀河系以及其它巨大天體結構的狀態。如果想要描述宇宙的行為, 我們必須考慮宇宙中最小的構成。在即將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的最新一期的論文中,研究人員通過對宇宙的精確測量反推了最輕的中微子的質量(中微子有三種不同的質量)。 

研究人員從《重子震蕩光光譜學調查》中採集了大約110萬個星體的旋轉情況,然後把相關數據和其它宇宙中的信息綜合起來,接著,研究人員在地球上進行規模較小的中微子實驗,並且把所有相關信息都輸入電腦。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天體物理學博士生和本研究的共同作者 Andrei Cuceu表示:「我們花費了50萬小時來運行相關的數據。這幾乎等於單一處理器花費六十多年的結果。」這一項目推動了宇宙學大數據分析的發展。

實驗的結果並不能提供最輕的中微子的確切質量,但又確實縮小了質量的範圍。這種類型的中微子的質量不大於0.086電子伏。或者說,單一電子的質量是中微子質量的600萬倍。

論文作者表示,這一數字設置了中微子質量的上限,而非下限。因為,最輕的那種中微子有可能完全沒有任何質量。

然而,物理學家能夠確定的是,在三種中微子中,至少有兩種中微子是有一定質量的,而且,二者的質量可能還存在一定的關係。同時,論文也為三種中微子味荷質量之和設置了上限,它們加起來不超過0.26 電子伏。 

令人困惑的是,中微子的三種質量與中微子的三種味荷並不一致: 根據費曼實驗室的數據, 中微子有三種味荷,分別是電子、介子和頭(tau),根據費曼實驗室的說法,中微子的每一種味荷都是由三種質量混合而成的。因此,一個確切的tau型中微子中含有一些第一類質量的中微子、也含有第二類質量的中微子和第三類質量的中微子。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項發現表明:正是因為中微子有不同的質量種類,它們可以在不同味荷之間來回變換。 

論文的作者表示,物理學家也許永遠不會真正了解三種中微子的確切質量,但卻可以通過在地球上的實驗和在太空中的測量縮小它們的質量範圍。物理學家越能精確測量這些在宇宙中微小而無所不在的存在,他們對宇宙解釋也就越準確。 

相關焦點

  • 中微子:發現三種振蕩模式
    今年的3月8日,深圳大亞灣傳來了中國科學家發現中微子第三種振蕩模式的喜訊。  中微子是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它是輕子的一種,不帶電、質量也非常輕,以接近光的速度運動,幾乎不與其他物質作用。作為物質世界最小的「磚塊」,這個神秘的粒子在過去的整整一個世紀都在挑戰人類的認識能力。
  • 物理學家創造了世界上最小的引擎
    都柏林聖三一學院的理論物理學家是建立世界上最小的發動機的國際合作項目之一 - 作為單一鈣離子,它比汽車發動機小約100億倍。John Goold教授在Trinity物理學院的QuSys小組所做的工作描述了這種微型電機背後的科學。這項研究發表在國際期刊「 物理評論快報」上,解釋了隨機波動如何影響微觀機器的運行。
  • 發現了最小的外星人星球
    美國宇航局的過境系外行星測量衛星(TESS)發現了一顆小行星 - 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行星。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一份聲明,這顆名為L 98-59b的行星測量地球和火星的大小,比TESS發現的先前記錄保持器小10%左右,TESS大小與地球相同。
  • 史上最逗比的物理學家!來看看費曼的《發現的樂趣》
    也許各位還依稀記得課本裡物理學家的畫像,大家眼中的物理學家都是什麼樣子呢?為什麼說他是最逗比的物理學家呢?警衛最開始沒注意到費曼,後來有人注意到了費曼,發現他行蹤詭異:這個人怎麼老是出去卻沒見他進來過?
  • 記:李政道-當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李政道,美籍華人物理學家,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成為幾十年以來第二位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當時李31歲,不過幾十年前曾出現過一位25歲的獲獎者)當時李是榮耀的,事實上1951年就由於一篇論文的發表而引起愛因斯坦的重視,並約見了他。
  • 物理學家計算出了最小「時間子」的上限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三位理論物理學家已經計算出可能的時間基本單元的量化上限——他們建議將10的-33秒作為通用時鐘最小單元的上限。多年以來,理論物理學家一直試圖解釋一個主要問題:相對論表明,時間是一個連續的量,根據加速度和重力條件,時間可以變慢或變快;但是量子力學理論認為,時間的流逝是穩定的,就像正在播放電影的畫面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時間必須具備普遍的意義。
  • 黑洞中央奇點被發現 或為宇宙中最小單位/圖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什麼是世間最小的事物一直是經久不衰的問題,人們曾經認為我們所看到構成建築基礎的沙粒是最小的物質,然後當原子被發現後,一度被認為是不可再分的粒子。但當物理學家湯姆遜發現電子及其亞原子特性後,陸續解開了質子、中子和電子等亞原子粒子的奧秘,直到現代物理學家們發現質子和中子又可分為三個夸克,如中子由下夸克和上夸克構成。  根據劍橋大學高能物理學教授、物理學家安迪·帕克(Andy Parker)介紹:;我們似乎一直沒有觀察到夸克內部的情況,是否已經達到宇宙物質最基本的內層結構了呢?
  • 我們所知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物理學家的回答讓人意外
    當物理學家第一次使電子與質子碰撞時,他們觀察到電子被質子內部的三個小硬核反彈。這些核後被稱為為夸克,人們發現它是組成質子的更小的粒子。夸克是我們在科學研究中遇到的最小的粒子。夸克的發現意味著質子和中子不再是最基礎的粒子。
  • 史上最偉大的十位物理學家
    這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等式之一,它被稱為質量和能量的等效,或者簡單地稱為E = mc2。他被稱為現代物理學之父,因為他在相對論領域的貢獻塑造了現代物理學的發展道路。他的發現和理論遠遠領先於他的時代,人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理解這些發現和理論。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在探索愛因斯坦的理論向世界揭示的奇妙可能性。2.
  • 普朗克物理學家、量子論的奠基者、兩大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
    馬克斯·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德國物理學家、量子論的奠基者、二十世紀兩大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在這個報告中,他激動地闡述了自己最驚人的發現。他說,為了從理論上得出正確的輻射公式,必須假定物質輻射(或吸收)的能量不是連續地、而是一份一份地進行的,只能取某個最小數值的整數倍。這個最小數值就叫能量子,輻射頻率是ν的能量的最小數值ε=hν。其中h,普朗克當時把它叫做基本作用量子,現在叫做普朗克常數。普朗克常數是現代物理學中最重要的物理常數,它標誌著物理學從「經典幼蟲」變成「現代蝴蝶」。
  • 物理學家發現水分子的新物態
    研究者發現綠柱石中的水分子有著奇異的特性。
  • 當世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楊振寧究竟有多厲害?
    昨天一個小編在一個組裡看到關於霍金與楊振寧誰的物理學成就更高的討論,小編早期深受一些媒體的影響覺得霍金應該是在世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但經過考證事實並非如此......在網頁上搜關於兩人的新聞,可以發現關於楊振寧教授的新聞是花邊居多,這著實讓小編覺得很失望。畢竟霍金還在世的時候就有一個全人類「偉大的物理學家」評選榜,但裡面評選出的依然在世的最偉大物理學家是楊振寧老先生而不是霍金。
  • 為什麼物理學家不斷發現物質的新狀態?
    事實上,物理學家們還知道物質的許多狀態,這個數字可能有幾千個。而且,他們一直在尋找新的,可能有數以百萬計的潛在狀態需要尋找。 當然,最基本的三個狀態早以顯而易見。但在19世紀下半葉,當電實驗首次開始產生等離子體時,可能存在更多等離子體的想法被證明是正確的。
  • 《發現的樂趣》:聽有史以來最有趣的物理學家費曼講述傳奇人生
    費曼總是說,他研究物理既不是為了榮譽,也不是為了獲獎和拿獎金,純粹只是因為樂在其中——發現大自然的運行規律,其中自有一番樂趣。那種「發現的震撼」,像攫住了一個美妙的新想法,感到這個世界多了一點新鮮的東西,並意識到自己正在見證一個重大的物理事件。
  • 這個最最基本的問題,物理學家卻還沒有標準答案
    除光子(光的量子)外,狄拉克等人發現,該思想可以外推到電子和其他所有粒子:根據量子場論,粒子是全空間量子場的激發。在假設這些更基本的場的存在時,量子場論剝離了粒子的狀態,僅僅把它們描述為擾動場的小份能量。
  • 物理學家曹則賢:世界上80%的物理學家根本不懂物理
    但是比起其他學科,這位仁兄的「胃口」似乎不小,研究對象包括宇宙裡所有的存在。 不僅研究對象廣泛,如果從空間尺度上看,人們也不難注意到物理學的「野心」。它的研究範圍大到整個宇宙,小到世界上最小的存在——中子和質子裡面的夸克結構,甚至更小。到目前為止,物理學家觸手碰及的尺度,小到近年來的「引力波探測」,約10-21米的解析度,大到目前人們號稱能夠觀測的65億光年。
  • 物理學家首次發現室溫超導體
    紐約的一組物理學家發現了一種材料能在室溫下以完美效率導電凝聚態理論物理學家 Ion Errea 說,這是第一次我們真正能宣稱發現了室溫超導體。不過這種超導體材料還不具有實用價值,原因是它需要超高壓才能實現室溫超導。材料科學家現在面臨的挑戰是尋找一種能在室溫和日常壓力下工作的超導體。每解決一個問題我們離超導就更進一步。
  • 理論物理學家詳解:「悟空」的發現意味著什麼
    其最重要的發現就是首次直接測量到了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處的「拐折」,並發現在1.4TeV處存在能譜精細結構的跡象。那麼,這些發現意味著什麼?這問題需要理論物理學家來解答。  問題一:1TeV處的「拐折」意味著什麼?
  • 你心目中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是誰?
    物理學是目前最系統化的一門自然科學,按貢獻大小對物理學家進行排名是很常見的。幸好偉大物理學家的貢獻比較清晰明確,前幾個位次上應該不存在比較大的爭議。牛頓是當之無愧的排第一位的物理學家,也可以說是排第一位的科學家。
  • 量子隧穿現象被發現,最堅硬的屏障也無法抵擋,物理學家感到頭疼
    其實量子隧穿現象對於物理學家們來說,並不是什麼新鮮的名詞了,早在上世紀20年代的時候,就有一位物理學家在研究分子光譜的時候,發現了偶對稱的量子與奇對稱的量子之間,一旦發生量子疊加現象,那麼就會引起非常強大的非定常波包,這個現象當時被稱作雙阱位勢,簡單來說,就是量子疊加後所產生的的能量可以穿越中間的障礙,並且還可以反反覆覆的上演這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