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位女考古學家:曾國藩家族後人,終身未婚,55歲跳塔自殺

2020-11-22 騰訊網

曾昭燏,曾國藩大弟曾國潢的長曾孫女。她除了是曾國藩家族後人代表外,還是曾氏家族唯一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一生的人。

可即便她最終結局不那麼體面,時至今日,作為考古界「南曾北夏」 南曾的曾昭燏,依舊是曾國藩家族最引為榮耀的一位。

曾國藩家族已歷經200多年,曾國藩以下八代出過名望之士多達243人。能在這243人裡脫穎而出,並成為曾國藩家族之「最引以為傲」的曾昭燏之一生充滿了傳奇。

曾昭燏的傳奇之一是:她是一位不婚主義者。民國時期的終生不婚女子,多半有兩種,一是眼光太高找不到合適的,如袁世凱女秘書呂碧城。另一種則是曾昭燏這般:是為了能更好地給國家、人民服務。

所有的不婚主義,最難熬都是在晚年。年過半百後,曾昭燏的日子也變得分外難熬起來。因為沒有丈夫、子女,她每天回家後面對的永遠都是無盡的冷清。

也不知是從哪一年開始,向來以事業為重並察覺不到清冷的曾昭燏開始害怕一個人。忙完工作回到家時,有時她會特意打開窗子,這樣的話,偶爾能有一些聲音飄進房間。

曾昭燏如此害怕寂寞,也多少與她自小在大家庭長大有關,她的家族非常龐大,小家庭的人口單位也很大,她的父母一共生育了13個孩子。

原本,她以為大家庭可以緩解她單身的寂寞,可後來她慢慢發現,經常去兄弟姐妹「蹭」熱鬧的結果,往往是回到冷清的家後更加寂寞。但好在還有親人可以短暫緩解寂寞,她的日子也算是有所期待。

曾昭燏將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南京的哥哥一家上,她甚至還將侄子曾憲洛當做自己的親生兒子。有了這份寄託,她便覺得老年的盡頭除了「死」還有一些期待。

在事業上,曾昭燏已經達到了頂峰,從1938年開始,她就下定了「嫁給事業」的決心。對於自己的這個選擇,她當時是這樣說的:

「嫁做人婦,僅可為一家帶來好;可若不嫁終生為國為民,則可服務千千萬萬。」

果然,此後的這幾十年裡,她為國家做出了很多貢獻。

最初,她是在國難當頭時放棄英國大學考古學院之聘回國的。當時的她之所以放棄極高待遇選擇回國,乃是因為被一張照片觸動。這張照片便是後來被她一直珍藏的曾刊登在《新聞日報》上的照片。

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時,曾昭燏的眼淚便奪眶而出了,照片上是一個在廢墟裡趴在母親遺體上大哭的幼兒。看到照片那一刻,她的心在痙攣:自己的母國同伴正在受苦受難,她怎可在國外獨自偷歡?

也是在這時,她深深意識到,這個國家人民的命尚且保不住,那些珍貴文物就更加了。若她依舊留在國外,她的日子確實好過,可她的良心怎會心安?

實際上,當時的中國大地上,在日本人的鐵蹄踐踏下,很多珍貴墓穴、遺址都遭到了破壞。可中國本土考古學家在技術上遠不如國外,所以他們往往面對文物保存、修復束手無策,無數文物都是因技術缺失慘遭不幸。

這般境況,是曾昭燏可以想見的。她清楚地知道,只有自己回國,才有可能避免很多即將上演的文物悲劇。於是,在捏著照片思考了一夜後,曾昭燏選擇了回國,沒錯,她要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母國,冒著生命危險去拯救國家文物。

選擇決定一生,就是這個選擇以後,曾昭燏的一生便徹底被改變了。

回國後,她被聘為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專門設計委員,之後,她一直奔波在四川、雲南等地從事考古研究及徵集、調查、發掘等工作。

她曾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運用自己在國外學到先進技術和科學方法,發掘馬龍遺址、佛頂甲乙二遺址、龍泉遺址等,獲得了大量文物資料。

正在她夜以繼日的努力下,中國的很多文物遺址,包括六朝陵墓等,才得以被更好保存。

曾昭燏除了發掘文物外,還有一個更大的任務:搶救遺落在各處的珍貴文物。今天的世人很少懂得這份工作的意義和難度,這是因為今時的人對抗戰時期的形勢沒有太深的了解。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月裡,無數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物因各種原因進了外國人的行裝,還有很多的文物遭到了不懂中國文化的日本人的破壞。另一方面,很多價值連城的文物,因為戰亂散落各處,不知所蹤。

這是曾昭燏最為痛心的,她和考古界的同事深深意識到:搶救文物在很大程度上,不僅是搶救國家的歷史、文化,還是在為子孫後代搶救精神財富。

不難想像,若在戰亂年代裡,沒有曾昭燏等的努力,今時的人們絕看不到如此多震撼人心的珍貴文物。

這些「如此多」裡,包括被曾昭燏搶救下來的"司母戊鼎"。

1948年,國民政府已現頹勢,他們中的很多官員撤往臺灣,撤退中,他們還開始打包文物。曾昭燏知情後心急如焚,她不僅四處奔走、遊說,還第一時間寫信給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杭立武,怒斥這一行為,她大喊:

「運出文物,在途中或到臺後萬一有何損失,則主持此事者,永為民族罪人!」

那段時間,曾昭燏沒有睡過一個好覺,為了避免可能的損害,她想盡了各種辦法,她甚至為了留下文物不惜與親人、好友激烈爭執。

後來,很多文物,都在她的阻撓下被留在了大陸。

說來,若不是曾昭燏的死命阻擋,以當時混亂時局和並不先進的運輸技術,即便如司母戊鼎這樣的珍貴文物能僥倖未遺失,它們也很可能遭到各種破壞。這後果,真真令人不敢細想。

新中國成立前,即1949年4月14日,為了追回被運走的部分文物,曾昭燏與徐森玉等聯名寫信,呼籲將已運往臺灣之文物運回。

終於,在她的周旋下,三批運到臺灣的852箱文物重新被運回了大陸。

後來的曾昭燏還主持發掘了南唐二陵等重要陵墓,她在為研究歷史提供重要資料的同時,也為保護、修復古文物做出了極大貢獻。

可伴隨著事業的如日中天,曾大方回應催婚人士說自己「早已嫁給博物館」的曾昭燏卻開始備受寂寞煎熬了。

這種寂寞,在那場如暴風驟雨般的運動開始後達到了頂峰。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曾昭燏發現整個世界都變了。她的朋友、親人都一個個被劃為了右派,連她視若己出的侄子也不例外。

緊接著,壞消息陸續傳來:她的侄子因不堪折磨出逃生死不明、她的恩師胡小可去世、他的哥哥一個接一個地被批判……

不曾親歷便無法切身感受,誰也不會懂在經歷如此多劫難後的曾昭燏內心有多絕望。在承受這些的同時,她也無時無刻不在承受著災難隨時會降臨到自己頭上的恐懼。

這些情緒疊加的結果是,這個沒有家庭、子女,又一次次失去親朋的女人,竟慢慢抑鬱了。

曾昭燏不再說話,實際上,她也已經沒有了可以傾訴的人。在無盡的清冷裡,她終日終夜地難以入眠。那種被寂寞、清冷吞噬的感覺啃咬著她,後來,她開始自言自語。

這種自言自語,與其說是自言自語,倒不如說更像是自己和自己扮演的親人對話。

曾昭燏知道自己病了,可她卻沒有想好起來的動力,她對於即將來臨的老年,除了恐懼別無其他。她不敢想像未來,對於此時的她而言,未來只意味著孤獨等死。

1964年12月下旬的一天,南京的天氣已經轉涼了。她從療養院出來後讓司機將她送去了南京中山陵靈谷寺。車子到達靈谷寺附近後,她對司機說:

「我想一個人去塔頂看看,你停在此處等便是。」

曾昭燏說這話時,司機隱隱有不好的預感,但他還是有些為難地點了點頭。臨行前,她把大衣交給司機說:「這大衣你保管好,口袋裡還有重要的東西。」

登靈谷寺九層塔頂時,曾昭燏一直在數腳下的步子,這是她這麼長時間的習慣了。寂寞的人,總是有很多打發寂寞的法子,她就經常在心裡默默數步子,從住所到博物館工作室是多少步,如果繞過某個小障礙又是多少步,她從來一清二楚。

數著數著,曾昭燏竟不自主落下淚來,她突然想起兒時自己就曾和哥哥一起數過深秋後樹上的葉子。只是,他們最後誰也沒數清。

若哥哥在身邊,不知是不是也會像小時候那樣陪著自己數梯子。曾昭燏想到這兒才想起自己數著數又忘了,可即便忘了,她也沒停下腳步,她必須儘快爬到九層塔塔頂。

這塔在曾昭燏是她最好的歸宿,它也是文物,是她曾傾力保護的所在。這寺是南朝梁武帝為紀念著名僧人寶志禪師而興建的。

不知為何,越是快爬到塔頂時,曾昭燏的呼吸反而越平順,她內心也越發靜了。這靜一如當日的靈谷寺,爬到第七層後,她突然放棄了登頂,她在第七層四下看了看確定沒人後,便慢慢走向了護欄……

那日,司機在車裡聽到「有人跳塔」時,整個人都顫了起來。他急忙打開車門奔向靈谷寺九層塔。可等他到達現場時,曾昭燏已經倒在了血泊裡。這一年,她年僅55歲。

事後,司機在曾昭燏留下的大衣裡找到了一張字條,上面寫著:「我的跳塔與司機無關。」

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曾昭燏也在想著別人。這樣的善良、為他人設想,是她骨子裡的,也是曾國藩家族家風的延續。

曾昭燏死後,無數文化名人為她做悼亡詩,這些詩中,最出名的要數國學大師陳寅恪為她寫的了,這首詩中的這兩句大約可以概括她的一生:

「高才短命人誰惜,白壁青蠅事可嗟。」

而陳寅恪詩中那句「靈谷煩寬應視哭,天陰雨溼隔天涯。」,則也道出了天下人對她之死的惋惜嗟嘆。

2019年,是曾昭燏110周年誕辰。今時的人們,似乎已經不太記得她,可靈谷塔的草木記得她,南京博物院的文物記得她,中國的考古歷史也將永遠記得她!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位女博士校長,獻身教育終身未婚,88歲當選副省長
    民國教育界有"男為蔡元培,女為吳貽芳"的說法,對此給予了充分肯定。吳貽芳,其實,吳貽芳是中國第一位女博士校長,她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且終身未婚,在她88歲的時候還擔任過副省長。學會在逆境中成長吳貽芳1893年出生於湖北的一個貴族家庭,因出生在冬天,家人被景色所感動而得此名。
  • 牛頓家族後人希望能在故鄉舉行一場家族大聚會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廣網」10月22日報導,英國大科學家牛頓雖然終身未婚沒有子嗣,但是他的家族後人還是希望牛頓家族能夠在牛頓的故鄉來一場家族大聚會。牛頓因為許多科學發現,被尊稱為「科學之父」。牛頓叔叔的後代、牛頓家族第十二代後人菲利普·牛頓表示,據說當初打到牛頓的頭的那棵蘋果樹現在還矗立著,也提醒他們作為牛頓家族的一員是多麼值得驕傲。菲利普說,他們希望有更多牛頓家族的人能夠回到老家看看這個家族開始的地方,體會牛頓的光輝。(實習編輯:史雪霞 審核:譚利婭)
  • 曾國藩,親手將四個女兒推落火坑的奇男子
    可是曾國藩日記同治四年二月初九日的日記記載,袁婿仗著自己是曾國藩女婿「強封民房,娼妓多人」,公然強佔民宅嫖娼,將嶽父氣的三屍神暴跳。曾國藩不能總不能打女婿吧?曾國藩的次女曾紀耀18歲時嫁給曾國藩的養子陳遠濟,陳遠濟的生父陳源兗是曾國藩的至交,既是同鄉,又同為戊戌科進士,同時入選翰林院庶吉士,兩家一向交好,陳遠濟幼時父母雙亡,相當於是曾國藩看著長大的。這樣的女婿應該夠放心的了吧?
  • 中國第一位女院士是誰?她的個性十分突出,人們尊稱她先生,一生未婚!
    院士,是最高學術稱號和終身榮譽。建國以來,中國院士不到1700人。當選為院士十分不容易,要當選為女院士更是難上加難。中國第一位女院士的個性特別突出,眾人尊稱她為先生,她是一個偉大的女性。她名叫林巧稚。
  • 聖人兩個半,為什麼曾國藩只能算半個?
    曾國藩是近代神一樣存在的人物,後人對他的評價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他資質平庸卻實現人生逆襲;他創建湘軍打敗太平天國,挽救大清於將傾,立下不朽功勳;他桃李滿天下,留下太多名言金句,堪稱人生導師。近100年來,有無數崇拜曾國藩的人,甚至蔣介石和毛澤東都對他有很高的評價。
  • 中國第一位女教授,祖籍在衡東,周恩來、冰心都是她的學生
    ▲陳衡哲像01女學霸的「開掛」人生陳衡哲(1890-1976),祖籍衡東新塘鎮。在20世紀前半葉的中國,無論在文壇還是學界,她都是一位風頭很健的人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碩士和女教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位女作家,第一位出席太平洋國際學會(連續四次)的中國女學者。
  • 中國近代第一聖人 秉持三大家風 家族整整富了八代 沒有一個敗類
    而說起近代影響最大的家訓,非《曾國藩家訓》不可,曾國藩是離我們最近的一位「聖人」,他的家族整整富了八代,沒有出過一個敗類。 曾國藩的成功不是偶然,跟他的為人處世有著很緊密的聯繫。他不僅擅長治國,還擅長治家,他的家書在晚清時期就十分暢銷,今天依然十分暢銷。 中國有一句俗語:富不過三代。一個家族想要富過三代,的確十分困難。但是曾國藩做到了,他的家族整整富了八代,沒有出過一個敗類。
  • 王亞夫:不留機關、終身不嫁,中國第一位女輪機長的傳奇人生
    1973年,王亞夫成為了輪機長,2014年獲得了中國航海終身成就榮譽稱號。去年的3月3日,90歲高齡的王亞夫與世長辭,她的一生都在踐行曾經的諾言,她也是迄今為止,全球唯一一位終身從事航海事業的女輪機長。
  • 民國三位學者終身未婚,無妻無子卻很長壽,其中一個就是金嶽霖
    清華大學有三位教授終身未婚,因為他們的名字裡都有一個「孫」,所以被稱為「清華三孫」, 這「清華三孫」就是葉企孫、陳岱孫、金嶽霖。金嶽霖字龍蓀,也算是「孫」吧。金嶽霖雖然終身未婚,可是他也是有過戀情的,他曾經與美國姑娘秦麗蓮同居過,晚年時還想和女記者浦熙修結婚,但是造物弄人,金嶽霖錯過了結婚的機會,所以終身未婚。陳岱孫是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他年輕時曾經和學者周培源一起追求美女王蒂澂,周培源成功了,陳岱孫失敗了。
  • 終身未婚 約翰-列儂明星情人阿爾瑪近日被揭
    阿爾瑪·柯岡是英國最早的流行樂女明星,被稱為上世紀50年代及60年代初英國最偉大的女歌手,1966年10月,34歲的阿爾瑪因癌症去世。因為終身未婚,她神秘的私生活一直被人們猜疑議論。日前,她的妹妹桑德拉·柯岡向英國媒體透露,阿爾瑪曾是甲殼蟲樂隊主唱及靈魂人物約翰·列儂的情人。  桑德拉·柯岡是姐姐自傳的作者。
  • 讀懂曾國藩,就讀懂了人生
    湖南湘鄉,曾國藩故居。在中國歷史上,晚清重臣曾國藩稱得上是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曾國藩的一生起沉伏跌宕,曲折坎坷;但他卻屢敗屢戰,屢僕屢起,成就非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終成為一代聖人。偉大領袖毛澤東的「獨服曾文正」一語就是強有力的註解。曾國藩的智慧和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
  • 中國第一位女航海家:孔慶芬
    1976年,孔慶芬取得遠洋一等船長的證書,成為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位女遠洋輪船長,也是中華民族航海史上第一個女航海家。孔慶芬女士於1933年生於天津,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遠洋輪女船長。孔慶芬少年時代就刻苦學習,1949年考入河北工學院,後來因病休學。雖然離開學校,但她一直堅持自學。後來到天津航政局當打字員,之後任港務監督員。
  • 痴情女網戀定終身 不堪分手刺死男友後割腕自殺
    相愛不成竟殉情,痴情女不堪分手刺死網戀男友  獲救女被控故意殺人罪昨受審  新快報訊(記者 黃瓊 實習生 唐晶晶)愛你愛到殺死你!這句常在電影裡出現的臺詞,如今有了現實版:因網聊結緣的一對戀人,因為男方家長反對,絕望的年輕人想到了殉情。
  • 天才數學家的終身未婚之謎:有一些人,只選擇了一個科學愛人
    他們不但沒有先成家後立業,而且終身未婚。那麼促使這些數學家獨居終老的原因是什麼呢?這些數學家為什麼不走尋常路?為什麼對於人世間最美麗的愛情敬而遠之?為什麼甘願孤寡一生?都是我們疑惑的。是因性格孤僻、孤芳自賞,還是要為數學和科學事業奉獻終身呢?是時代的因素還是人性的個案呢?帶著這些疑問和好奇,翻開這些數學家成長的足跡,期許能夠發現一些端倪。
  • 她是中國半導體之母,終身殘疾身患癌症卻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女校長
    她還體弱多病一生常與病痛相伴,17歲患上股關節結核病,留下了終身殘疾。38歲做腎切除手術,46歲又患了乳腺癌。但她從來沒有低頭屈服,她與病魔鬥爭又歷經3年高考考驗,終於成為一代科學家,以瘦弱而堅強的身軀,為我國的半導體物理、表面物理的理論研究撐起一片天。
  • 盤點未婚生子的女明星,稍微不慎就會人氣暴跌
    未婚生子不管對於演藝圈的女明星或是生活身邊的人,都是需要巨大勇氣,有的恩愛甜蜜,有的得不到名分,有的人氣暴跌,處境兩極化。「九頭身美女」吳佩慈為愛育有兩子一女,雖然未婚但卻幸福美滿。「九頭身美女」吳佩慈與香港豪門紀曉波已育有兩子一女,2013年吳佩慈未婚懷孕,隔年生下女兒後退出演藝圈,之後又陸續生下二子。雖然遲遲沒有名份,但吳佩慈備受紀曉波疼愛,坐擁資產臺幣232億元,生活幸福美滿。梁洛施雖然為李澤楷生下三子,卻處境尷尬。
  • 75歲海倫·米倫在柏林電影節獲終身成就獎,55年表演生涯碩果纍纍
    2月28日最新消息,在剛剛結束的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英國演員海倫·米倫獲得終身成就獎"榮譽金熊獎",現場她高舉獎盃,難掩激動之情。海倫·米倫雖然已經75歲高齡,但在柏林電影節上的表現卻十分良好,絲毫不像一個年過古稀的老人,海倫·米倫一出現在紅毯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當天她一頭齊耳短,身穿一條黑色連衣裙出現在大家眼前,抹胸鏤空的設計加上滿裙鑲嵌的碎鑽,讓海倫·米倫在燈光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搭配閃耀的耳飾與金屬色澤的手拿包,看起來大方又得體。
  • 近代最厲害的三個家族,一個廣為人知,一個非常低調!
    近代有三個名門望族,分別是曾國藩家族、錢氏家族、李鴻章家族。這三大家族都是國家棟梁,都是為自己祖國做出過貢獻的人,更是從底層翻身過來的人。錢氏家族,這個家族是經久不衰的家族,他們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吳越國國王錢鏐,錢鏐治理的吳越國受到百姓的愛戴和擁護,使得吳越國一片太平寧靜,安定祥和。
  • 曾國藩是巨蟒投胎的傳說,背後卻是不為人知的痛苦,令他很無奈
    曾國藩曾國藩本就是一個普通的人,他在三十多歲的時候生了一種病,我們如今天稱牛皮癬。他全身都長癬,所以從三十多歲開始一直到他去世之前,整個病對他來說是一種痛苦的折磨。曾國藩眼神曾國藩的長相與身世都異於常人,照常理推斷,他一定也有一個顯赫的家族背景做後盾。
  • 海明威:55歲獲諾貝爾獎,62歲娶4個妻子,他是才子還是浪子?
    海明威他就是世界著名的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是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海明威海明威的自殺曾一度引起外界的猜測:有人說是因為「家族魔咒」(家族四代人陸續自殺),也有人說是因為他想用這種方式證明「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更有人說是因為他受不了美國FBI長達20年的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