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關鍵詞:英語科研】
知道點傳播學知識的人都明白,語言的產生是人類傳播史上的第一個裡程碑,也是傳播最原始的「命門」。比如,使用英語的人們因它而迅速獲得豐富的資訊、廣博的知識,使用非英語的人們也因它而與前者有了最根本的認知隔閡與知識鴻溝。在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看來,在當今科研傳播中,過度關注,很可能是在做負功!
「說英語的人習慣性地認為所有重要的信息都是用英語表達的」
據美國史密森學會雜誌1月2日報導,劍橋大學動物學研究者龍谷天彌帶領研究團隊,對近兩年來,谷歌學術上關於生物多樣性和保護的論文進行了分析。檢索獲得的全部論文超過75000篇,橫跨16種語言。分析結果表明,超過35%的論文未使用英語,且超過50%的非英語論文並無英語標題、摘要或關鍵字。
在學術界,英語的地位遠超其他語言,導致近代以來,非英語母語國家中的科學家逐步放棄用本國語言發表研究。2012年的研究趨勢分析顯示,荷蘭科學家平均每發表40篇英文論文才會發表1篇荷蘭語論文,而由巴西聖保羅研究基金會支持建立的「科技電子在線圖書館」甚至已漸漸開始停止刊登葡萄牙語或西班牙語的論文。
思維偏差必然導致科研偏離軌道,並使得全球大眾傳媒的焦點均轉向英語。龍谷天彌認為這並非幸事。他在研究中發現,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內,用中文、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寫出的論文數量顯著。他本人來自日本,雖然研究工作中用英語進行論文寫作,但在引用文章時卻發現許多用日語出版的研究,被國際學術機構忽略。他認為這側面指出了一個現象,即「說英語的人習慣性地認為所有重要的信息都是用英語表達的」。這句話對任何一種語言都適用,因為心理學研究指出,「人們認為自己所習慣的那些東西才是正確和有益的」是人類的天性。這也是為何創新和改革對人類社會而言更加複雜和困難的原因之一。
麻省理工研究員費德裡克·庫松出生於阿根廷,他舉了一個更「現實」的例子。阿根廷是穆耶恩龍等恐龍化石的發現地,有聞名遐邇的「月亮谷」。有位阿根廷著名古生物學家名叫塞巴斯蒂安·阿派斯特古安,他曾幫助西方研究者發現了恐龍新品種。但當時大部分英語媒體報導了美國研究者,對他的名字隻字未提。庫松說,除非有人專門翻譯,否則英語媒體是不會對亞非拉美的科學進行突破報導,非英語科學著作在他們那裡屬於「不存在」。
英語國家變成了眾多科研大國中的一分子,而非「領頭雁」
「愛思唯爾」資料庫網站的翻譯頻道刊登過這樣一篇文章,《為什麼英語是主要的科學語言》。文章認為,英語並非天生就是科學語言,它當中有眾多術語取自俄語、希臘語、德語和法語。那英語起源於哪兒?凡接受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朋友們應該還記得,高中英語課本上曾有一篇長文,用詞艱澀,介紹了英語從盎格魯-薩克遜語發展到古英語,進化為現代英語的歷程。
學者麥可·戈丁認為,歷史上傑出的科學家們用不同的語言寫作和交流促使了科學語言的交替更換。比如,在20世紀主要的科學語言是德語,並非英語,然而世界大戰之後,一切都變了。美國在科學崛起的過程中發揮著強烈影響,英語「重塑」了科學發展史,而德語科學體系卻隨著科學交流的到來而崩潰。
在英語佔主導地位之前,科學出版物由英法德三種語言平分。不久人們就發現,如果科學家不懂這麼多語言,他們就會錯過別人的發現。有了通用語,研究人員能找到更多的科研信息支持研究工作。同時,通用語還能確保研究成果得到更多科學家的驗證和討論。比如,2014年,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小保方晴子發表在《自然》期刊上那篇「萬能細胞」的英文論文,時至今日依然那麼「辣眼睛」!
英語國家「主宰」科學後的今天,問題來了,英語國家變成了眾多科研大國中的一分子,而非「領頭雁」。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研究類出版物數量瘋漲。根據「愛思唯爾」的調查,成千上萬的研究人員在這些國家裡搞研究,但他們並不認為英語是寫論文的唯一選擇。在國際期刊看來,接受英文論文的標準是統一的,專業翻譯人員和編輯都提供支持,研究人員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有平等的機會出版英文著作,發表英文論文。然而這並沒有改變某些非英語國家研究人員的做法,也未能促使他們都去認真學英語,用英語進行科研。
學界應盡力聆聽不同語言的聲音
史密森學會雜誌在報導中還提到了禽流感疫情的例子。2003年年底,禽流感H5N1在亞洲肆虐,數千萬隻家禽被宰殺銷毀。2004年1月中國科學家就發現染上H5N1的豬,並提出人類與豬最具相似,極有可能也會染上病毒,並呼籲社會關注禽流感亞型的爆發性傳播。當時的中文論文發表於小型期刊《中國預防獸醫學報》上,直到7個月後才被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發現。可以猜想,倘若它以英文發表,也許當年的禽流感防治會更及時。
龍谷天彌已將分析結果翻譯成數種語言,發表於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PLoS,認為學界應盡力聆聽不同語言的聲音。但也有學者認為他的研究方法存在問題,比如並沒有對谷歌學術上的文章是否經過同行評議進行區分,也沒有關注數十年前科學溝通不暢的歷史背景。對20年內湧現的問題進行書面抱怨根本沒有實際意義,只能讓多年來努力普及通用語的那些工作人員「啪啪」打臉。
曾有一種流行說法,認為科研人員發表的學術文章,閱讀對象不是普通人,而是國際學術共同體中的相關學者。用英語還是用母語來寫,和老百姓、甚至普通研究員都沒什麼關係。
這話放在如今的「地球村」中顯然不合時宜,違背了全球學術機構和網絡搜尋引擎向社會貢獻知識,傳播科技的初心。其實,英語作為通用語言,在一定歷史背景下做出的貢獻不可磨滅。只是時過境遷,現在到了避免英語走「負功」老路的時候。就好像,如果人類認可「科學要與時俱進,不能因循守舊」這個觀點的話,那麼科學的語言也該如此。本版文並供圖/羅春曉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