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地球人的焦點話題

2020-08-28 東東說說

在太陽系中,火星是地球軌道外側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它是地球的近鄰。在我國古代。稱火星為熒惑。眼力好的人,可以在夜空中找到一個顏色顯示出橙色的天體。這就是火星。

(一)火星的相關數據。火星與地球相比,火星的體積只有地球的1/7,火星的半徑是3332千米,它的質量是地球的1/9。它的重力加速度為地球的2/5,在火星上,一個以每秒5千米速度運動的物體就可以逃脫火星的引力束縛。火星的偏心率很大,他的偏心率為0.09,因此,在類地行星中,它的公轉軌道最扁。火星圍繞太陽最近時只有2.065億千米,最遠時2.491億千米。火星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是686.98天,差不多是地球的兩年,火星的公轉速度為24.13千米/秒,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速度為29.79千米/秒。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23秒。火星的自轉軸也有25°傾角,和地球的23.5°傾角差不多。火星也有一層稀薄的大氣,大氣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約佔火星大氣的95%,表面大氣壓為7.5百帕,相當於地球上30至40千米高空的大氣壓。火星也有一個磁場,但是,要比地球磁場弱的多。火星的平均密度為3.94/釐米³。是類地行星中平均密度最低的一個星球。火星有兩個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但,這兩顆衛星都非常非常的小,相當於兩塊非常大的石塊在空中,圍繞火星運行。由於火星的公轉軌道位於地球公轉軌道的外側,所以,火星距離太陽的距離比地球還要遠,受到太陽的輻射能量只相當於地球上的40%。所以,火星表面的溫度非常低。在火星赤道附近。中午的溫度只上升到20°左右。晚上則又下降到零下50°以下。在火星上沒有發現像地球一樣的液態的水。

(二)火星的宇宙探測。從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開始,前蘇聯和美國對火星進行了大規模的宇宙探測活動,其中美國發射了8顆「水手號」和「海盜號」系列宇宙探測器。發射了7顆「火星號」系列宇宙探測器,從而獲得了珍貴的火星探測資料,為火星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研究數據。探測器發回的探測數據表明,火星有季節性變化的極冠既有水也有冰。北極冠大部分由水冰構成,南極冠是由凍結的二氧化碳組成(乾冰),極冠中的水冰如果融化並均勻分布於火星表明的話,在火星表面可以形成10米厚的水層。火星的表面75%布滿了沙漠,成分是矽酸鹽、褐鐵礦等鐵氧化物,所以,看上去火星是一個橙紅色和棕紅色的世界。另外,火星表面被一個大約傾斜於赤道30°度角的大圓所分開,大圓的南部半個球面崎嶇不平,且布滿了環形山,最大的環形山直徑約為1600千米。大圓的北半部半個球面比較平坦,但,也是滿目荒蕪,石塊、沙漠、沙丘、和酷寒的山峰裝點著它的表面。火星上不存在液態的水,但,探測器探測到數千條乾枯的河床,最長的達1500千米,寬60千米,說明火星從前曾有過水。進入本世紀以來,2001年4月7日美國發射了「2001火星奧德賽號」,同年10月23日進入火星環繞軌道。2003年美國實施「火星探測漫遊者」計劃,先後將勇氣號(Spirit, MER-A)和機遇號(Opportunity, MER-B)兩部火星車送往火星。勇氣號於2003年6月10日發射升空,於2004年1月3日在火星表面成功著陸。在大幅超過原本設計3個月的任務時間後於2011年3月22日失去聯絡。2011年5月25日,NASA在最後一次嘗試聯絡後結束勇氣號的任務。機遇號於2003年7月7日發射升空,於2004年1月25日成功著陸火星。大幅超出原本設計3個月的任務時間並工作至今。2005年08月12日,美國成功發射火星偵察軌道器(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於2006年03月10日進入火星軌道,成為火星的第四個正在使用中的人造衛星(前三個是火星全球勘測者、2001火星奧德賽、火星快車)與第六個正在使用中的火星探測器(四個衛星加上兩臺火星車)。2007年8月4日,美國成功發射鳳凰號火星探測器,於2008年5月25日在火星北極成功著陸。2008年6月15日,「鳳凰」號火星著陸探測器在著陸地點附近挖到的發亮物質是冰凍水,從而證實火星上的確存在水。鳳凰號還探測到來自火星雲層的降雪,而且找到了火星上曾經存在液態水的最新證據。任務完成後,隨著火星進入嚴冬,由於電量難以維持而失去聯絡。2011年11月26日,美國好奇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並於2012年8月6日成功登陸火星。其搭載的好奇號火星車是一個汽車大小的火星遙控設備,也是第一輛採用核動力驅動的火星車,其使命是探尋火星上的生命元素。2013年9月,美國航天局「好奇」號火星車發現,火星表面土壤按重量算約2%是水分,只需將土壤稍稍加熱,就可獲得水,這是最令人激動的結果。2013年11月5日,印度在該國東海岸的斯裡赫裡戈達島(Shriharikota)航天發射場,發射印度首顆火星探測器「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號。2014年9月24日,印度「曼加裡安」號成功進入火星軌道。2013年11月18日,美國「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探測器」發射升空,於2014年9月22日成功進入火星軌道。「火星大氣探測器」旨在調查火星的上層大氣,幫助了解火星大氣層的氣體逃逸對火星氣候與環境演變所產生的影響。

(三 )各國計劃 。 美國 ,到本世紀30年代中期,美國將把人類送上火星軌道,並安全返回地球,甚至登上火星。到2025年,美國政府希望新的遠程太空飛行器能首次把美國太空人送到火星的小行星上。計劃在2037年至2050年間以數百億美元和「人類生命面臨重大風險」的代價將人類送上火星。

俄羅斯。 俄羅斯太空科學家已經克服了星際載人飛行的大部分難關,並且準備在2020年左右派太空人等登陸火星。2007年俄聯邦航天署署長阿納託利·佩爾米諾夫曾經表示,根據俄羅斯制定的2040年前太空計劃,俄計劃在2035年後開始載人火星之旅。

歐洲 。2004年2月,歐洲航天局正式公布了一份雄心勃勃的火星探險「路線圖」--「極光計劃」。該「路線圖」的「終極目標」,就是讓歐洲太空人在30年之內,也就是2033年之前登陸火星。


相關焦點

  • 火星——地球人最該了解的行星
    火星,這顆令人難以捉摸的紅色星球,從來都是人們夜觀星空的焦點之一。在古代西亞的亞述帝國,火星被稱為「流血的星」,是死亡、不幸和災難之神的化身。在挪威人眼中,火星是主宰戰爭的神, 我們日常所說的星期二(英文為Tuesday)就得名於它。古希臘人也把火星視為戰神,稱其為「Ares」(阿瑞斯),古羅馬人用赤鐵礦和鐵來祭祀這顆紅色的戰神之星(Mars)。
  • 地球人的火星情結,也許有些人類的祖先來自火星?
    火星上的「人臉」和金字塔火星上的「巨石陣」火星上的不明橢圓形結構火星上疑似的機械物品疑似的飛船疑似的女人疑似的亮光疑似的人骨近代,人們還拍了很多有關火星的電影。在太陽系的星球中,除了地球外^_^,以火星為題材的電影可能是拍的最多的吧?(也可能是拍月球的最多?)
  • 18億像素火星全景照片引熱議 火星因何成為太空探索關注焦點?
    18億像素火星全景照片引熱議 火星因何成為太空探索關注焦點?上述照片顯示的地形地貌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甚至有人開始討論「移民」火星的相關話題。天文學博士、科普作家高爽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則表示,火星是一顆類地行星,也一直是人類進行太空探索的重要目標。太陽系中的類地行星高爽提到,在太陽系中,類地行星按照與太陽從近到遠的距離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 「外星人」馬雲回答外星人與地球人通婚:不可能,地球是人外星是生物
    會上「外星人」馬雲收到了一道來自寧夏中學生的考題:「在未來1000年裡,外星人能和地球人通婚嗎?」對此馬雲表示:「我認為肯定不會。因為地球是人,外星(人)是生物」。現場主持人也笑稱「來自『外星人』的答案,很準確,很準確」。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馬雲曾與特斯拉CEO馬斯克就火星、AI等話題展開討論。
  • 火星若殖民成功,火星人和地球人會發生生殖隔離嗎
    筆者-小文將火星改造成「第二地球」一直是全人類的夢想,雖然我們已經擁有了氣候宜人、資源充足的地球,但隨著人口的增長以及探索的需要,更多的人將目光放到了地球之外的星球。而在太陽系內,火星素有「地球胞弟」的稱號,且其軌道位置和地球相近,相較於其它星球,火星確實是最有可能被改造的星體
  • 異星戰場:地球人意外來到火星,還擁有無窮的力量
    異星戰場:地球人意外來到火星,還擁有無窮的力量。大家好,我是小暖,不知道大家在小時候有沒有幻想過假如那天自己擁有超能力或者被傳送到某個星球上的奇幻事情 ,今天我們來所以不非常科幻的電影《異星戰場》。故事的主要內容就是我們的地球人因為一個意外情況來到了火星上面,在火星上的他可以說的風光無限而且還娶了火星上的公主。下面我們就在詳細的解說下這部電影吧。在故事的開頭,首先是為我們展現了一顆紅色的星球,這個就是火星了。但是在當地的居民口中我們得知這個星球現在是叫「巴蘇姆」,因為上面的常年戰爭使得這個星球現在已經處於瀕臨死亡的狀態。
  • 在火星上思念地球家人,大部分地球人會這樣做
    隨著馬斯克的SPACE X星艦穩步開發中,人類殖民火星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唯一的懸念是時間。而人類抵達火星,新鮮感得到滿足,夜以繼日,面對的將是無法避開的艱難的火星生存環境。大多數人,難免思念環境優越,適宜生存和生活的地球。設想一下,你在火星上,突然想念地球的家人,會怎麼做?
  • 如果和外星人開戰,地球人的勝算是多少
    :47:48 來源: 鄭華娛樂專家 舉報   外星人,ufo一直是獵奇愛號者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 《異星戰場》地球人在火星上進行拯救世界的大冒險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這部電影很有意思,是關於地球人拯救世界的大冒險哦!現在就讓小編帶你去了解一下吧!影片講述的是主人公約翰卡特從地球穿越到火星完全是一次偶然,來到陌生領地後,發現自己身輕如燕,一蹦三尺高、一蹦十丈遠,儼然另一個超人。
  • 每日遊戲一刻(68):火星一號殖民計劃開啟!
    導 讀 近日的新聞稱,殖民火星的計劃已經啟動啦。人類夢想了幾十年的火星旅行即將啟動。
  • 為何長相和地球人沒差別?火星人也長這樣?
    2020年火星男孩再次被推上了頭條熱搜,他之所以再次出現在大眾視線中,主要源於2004年的時候,他留下了關於2020年預言,2004年俄羅斯一則新聞讓大家認識到這位年僅7歲的小男孩,當時波力斯卡聲稱自己不再隱瞞身份,其實自己來自火星,面對小男孩口中所說的話,沒有一個人願意相信,它真的來自火星嗎
  • 為何長相和地球人沒差別?火星人也長這樣?
    年俄羅斯一則新聞讓大家認識到這位年僅7歲的小男孩,當時波力斯卡聲稱自己不再隱瞞身份,其實自己來自火星,面對小男孩口中所說的話,沒有一個人願意相信,它真的來自火星嗎? 此後波力斯卡一直接受各大媒體採訪,採訪的過程中,他說出了火星環境變化,甚至還說出連科學家都難以解釋問題。根據波利斯卡家人講述,自從他出生以來,比其他孩子更加努力、更加成熟,甚至他會說話的時間和會走路的時間都比嬰兒更早,自從會說話的時候開始,頻繁向家人說出一些關於火星事情。
  • 如何在火星上生存?移民火星前你需要這幾部電影漲姿勢|清單
    火星和地球最為相似。關於移民火星的話題更是有增無減。那麼關於移民火星,你準備好了嗎?火星人遠道而來,各種找地球人的茬,各種槍殺, 毀滅城市的畫面, 令人不寒而慄,任憑地球人如何示好, 依然照打不誤。關於移民火星的話題更是有增無減。那麼關於移民火星,你準備好了嗎?
  • 「焦點訪談」出發,去火星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往太空。天問奔火,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一切順利的話,「天問一號」將在太空中飛行大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星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火星暢想-「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文化時代」
    名稱: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第次: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任務:開啟中國對火星的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火星男人」預言地球將有大災難,救世英雄誕生中國,有何依據?
    隨著時間齒輪的運轉,人類科學水平在不斷提升,如今不管他人的鬼神之說有多精彩,大家都會一笑而過,因為再也沒有人願意去相信了,然而地外生命之說和未來預言成為了今天討論的新焦點波利斯卡表示,火星曾經出現過比地球人類更先進文明,後來因為火星遭受一場毀滅性災難,磁場突然消失,火星大氣和水份全部被太陽風吹跑,他們不得已住進火星地下,為了獲取能源,他時常駕駛著超快飛船來到地球採集資源,從火星起飛到抵達地球只需要極短時間
  • 中國焦點面對面|天問一號還要邁過幾道關?火星探測難在哪?
    在飛向火星的途中,天問一號為何要進行軌道中途修正?火星探測的難點在哪兒?距離成功降落火星,天問一號還要邁過幾道關?中國新聞社、「中國的航天」聯合邀請了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劉彤傑接受「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對天問一號任務進行權威解讀。
  • 《火星救援》求生的欲望
    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的《火星救援》,其題材就令人相當著迷:透過受困在火星上的地球人,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求生,宛如《浩劫重生》的劇情,融合《馬蓋先》的機智,加上《2009月球漫遊》的孤獨感,《火星任務》的太空探險場面,讓《火星救援》整體呈現相當多元豐富。
  • 火星男孩講述火星文明消失
    故事從一個頻道說起,12年前,這個頻道的博主正是採訪火星男孩波利斯卡的人,Camelot是亞瑟王的聖殿,這裡居住著亞瑟王本人和眾多的圓桌騎士,這座城堡是邪惡魔法不敢侵犯的聖地,我們打開這份採訪,一起來,一探究竟,採訪的地點是莫斯科的某一條大街上的11號建築,這是波利斯卡的居住地,這個時候波利斯卡已經
  • 中國焦點面對面:天問一號「探火」還要邁過幾道關?火星探測難在哪兒?
    (中國焦點面對面)天問一號「探火」還要邁過幾道關?火星探測難在哪兒?  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電 題:天問一號「探火」還要邁過幾道關?火星探測難在哪兒?在飛向火星的途中,天問一號為何要進行軌道中途修正?火星探測的難點在哪?距離成功降落火星,天問一號還要邁過幾道關?  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劉彤傑近日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對天問一號任務進行權威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