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狀的星冕儀助力探索類地行星

2020-07-11 天文在線

宇宙中充滿了行星。我希望人類在十年內建造一個宇宙望遠鏡,用來發現圍繞恆星的類地行星,並且弄清楚它是否能孕育生命。在位於普林斯頓的美國宇航局噴氣動力實驗室裡,我和我的同事們正在致力於開發一項技術,在不久的將來,能夠達到那個目的。

花瓣狀的星冕儀助力探索類地行星

如今的天文學家相信銀河系的每顆恆星都至少有一個行星,並且推測這些恆星中多達五分之一擁有著可能孕育生命的類地行星,但是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一個。我們只是間接地探測到了類地行星的存在。這張圖片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著名的暗淡藍點的圖像。它是1990年由旅行者一號攝製的,當它即將離開太陽系時,研究人員將它轉向,在六十億千米之外拍攝了這張地球的照片。

花瓣狀的星冕儀助力探索類地行星

我想要給圍繞另外一個恆星的類地行星照相,可是我們為什麼還沒有那樣做呢?為什麼很難做到呢?好吧,想了解這個問題的話,想像一下我們帶著哈勃宇宙望遠鏡來到火星軌道之外,並且掉轉方向。我們會得到一張稍微有些模糊的地球照片,因為在火星之外的軌道上,這架望遠鏡相對來說很小。現在讓我們把它移到十倍遠的地方。現在我們在天王星的軌道上。地球變小了,照片細節更少,解析度更低,但還是能看到小小的月亮。現在我們再往外走十倍遠。

花瓣狀的星冕儀助力探索類地行星

我們現在在太陽系的邊界,柯伊伯帶之外。現在完全不能分辨清楚地球了。地球變成了卡爾·薩根所說的那個黯淡藍點。現在讓我們再移到又一個十倍遠的距離。這時我們在奧爾特雲以外,在太陽系以外了,太陽移動到視野之內,佔據了原本行星的位置。再一次,後退十倍遠。現在我們在半人馬座α星,這是靠我們最近的恆星之一,行星完全看不見了,我們所看見的是一個恆星的巨大光柱,那比行星耀眼一百億倍,行星應該在那個小小的紅色圈子裡。那就是我們想看見的東西,所以給系外行星拍照非常艱難。從恆星而來的光是衍射的,衍射的光線在望遠鏡內分散,形成了很明亮的圖像,衝淡了行星的光亮。那樣的話,要看到行星,我們必須處理一下這些光線。我們必須消除它們。我有很多同事們正在致力於開發神奇的技術,以消除幹擾的光線,但今天我想要告訴你們一個我認為是最酷的技術,最可能在十年之內幫助我們發現另一個「地球」的技術。

花瓣狀的星冕儀助力探索類地行星

這項技術最先由萊曼·斯皮策提議,他是現代天文望遠鏡之父,1962年的一次日食給了他這個靈感。你們已經看到,這是日食。月亮已經移到太陽的前面,它擋住了大部分的光,所以我們能看到微弱的圍繞太陽的日冕。如果我把我的大拇指豎起來,擋住直射進我眼中的聚光燈,也會是同樣的效果,而且我能看見坐在最後一排的觀眾。怎麼一回事呢?嗯,月亮在地球上投下了一個陰影。我們在那個陰影裡放了一座望遠鏡或者一架照相機,再透過這些儀器看太陽,大部分的光被擋住了,這使我們能看到日冕中微弱的、精巧的結構。斯皮策建議的是,我們在宇宙裡這樣做。

花瓣狀的星冕儀助力探索類地行星

我們要做一個大擋板,把它送進宇宙空間,放在要觀察的恆星前方,把大部分光都擋住,讓望遠鏡在這片人造的陰影裡飛行,砰!我們就看見了行星。實際情況也是差不多的道理。現在新的問題產生了,事實上我們有了大擋板,也看不到什麼行星,很不幸地它並不怎麼起作用,光波在擋板周圍發生了衍射,跟在望遠鏡裡是一樣的情況。就像溪流中的水能繞過石頭,光毀掉了人造的陰影。這個陰影很糟糕,我們在裡面看不見行星。實際上,斯皮策知道解決方案。如果我們能把邊緣弄成羽毛狀,把邊緣變柔軟,我們就能控制衍射,那麼就能看到行星。

花瓣狀的星冕儀助力探索類地行星

在過去十年中,我們找到了最佳的解決方案。它看起來就像我前面描述的那個樣子。我們叫它做我們的花瓣星冕儀(starshade,又譯「遮星板」「星翳」)。如果我們把這些「花瓣」的邊緣做得剛好正確,控制它們的形狀,我們就可以控制衍射。現在我們有了巨大的人造陰影,大約比以前的暗淡了100億倍。接下來,我們能看見行星的光柱顯露出來,就像那個樣子。當然,擋板一定要比我的拇指大。星冕儀的尺寸大約有半個足球場那麼大,而且它必須飛到望遠鏡5萬千米以外,望遠鏡必須停在它的陰影中間,我們就可以看到那些行星了。這件事聽起來艱巨,但卓越的工程師們,噴氣動力實驗室裡我的同事們構思了一個精妙的設計,完成了這個任務,它看起來就像這個樣子。它一開始圍繞著一個樞紐,然後從望遠鏡分離,「花瓣」緩緩撐開,全部打開,望遠鏡旋轉過來,然後你會看到它翻轉並且飛到離望遠鏡5萬千米以外的地方。它會移動到恆星前方,營造一個神奇的陰影。妙極了,我們觀察到了圍繞這顆恆星的行星。(觀眾鼓掌)謝謝你們。

花瓣狀的星冕儀助力探索類地行星

那不是科幻小說。我們已經為此工作了五六年。去年夏天,我們在加州的諾斯洛浦·格魯曼公司做了一個很酷的試驗。這是一個「亞尺寸」的星冕儀,有四個「花瓣」,只有你剛剛看到的那臺的一半大。你會看見「花瓣」撐開。這四個「花瓣」由四個在噴氣動力實驗室做暑期實習的大學生建造。現在你看到它們完全展開,這些「花瓣」必須旋轉到位。在每次實驗中,這些「花瓣」的底部必須每次轉到同一個地方,誤差不能超過0.1毫米。我們試驗了十六次,十六次它們都精確地轉到了同一個位置,而且誤差沒有超過0.1毫米。

這必須控制得非常精確,但如果我們能做到,如果我們能完成這個技術,如果我們能把它帶入宇宙,你也許可以看見像這樣的一些東西。這是一張比鄰星(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的圖片,是用哈勃空間望遠鏡攝製的。如果我們能帶著類似的望遠鏡,也許稍微大一些,把它送進宇宙,在它前面放置一個遮光體,我們有可能看到像這樣的東西——太陽系的「家庭合照」——但不是我們的,我們希望通過遮光體看到的會是另外一個恆星-行星系統,通過這樣一個星冕儀。

你能看到「木星」,你能看到「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並且在正中間這兒,挨著恆星被遮擋後的餘光,那個黯淡藍點就是「地球」。我們想看到那樣的場景,看看那裡是否有水,氧氣,臭氧,這些東西可以告訴我們這個行星能否孕育生命。我覺得這是最酷的有可能實現的科學。這就是我專注於此的原因,因為我認為這會改變世界。當我們看見那個行星的時候,一切都會被改變。

作者:

FY: Yuanqing Edberg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行星狀星雲M57的真正形狀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只是因為在18世紀時,從望遠鏡所看到的這類星雲,都只是像行星一樣的盤狀影像。因此,威廉˙赫歇爾將它們稱為行星狀星雲。位於天琴座的環狀星雲(ring nebula, M57)是在1779年被Antonie Darquier de Pellepoix 所發現的(參考圖一、二),並在1784年被編入梅西爾星表,稱為M57。它與地球的距離約1,000~2,000光年,直徑約是太陽系的500倍。
  • 圖片中的天文學 | 變星、行星狀星雲與星暴星系
    行星狀星雲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至紅巨星末期時形成的,由稀薄電離氣體組成有明晰邊緣的小圓面狀天體。中心恆星最終會成為一顆白矮星,被它拋出的氣體因為受到該恆星的紫外輻射照射而發光。在梅西葉星表中只收錄了四個行星狀星雲,M97是其中赤緯最高的一個。1781年2月16日梅尚發現了這顆天體,1844年威廉·史密斯首次將它歸類為行星狀星雲。
  • 圖片中的天文學|變星、行星狀星雲與星暴星系
    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深空天體,一個是位於右上角呈圓形的行星狀星雲M97,亮度約為9.9等,另一個是位於左下角側面朝向我們的棒旋星系M108,亮度約為10等。兩者在照片裡看上去似乎相隔不遠,這是因為它們都位於我們同一個視線方向附近。實際上,M97距離我們只有2600光年,而M108的距離超過4500萬光年。
  • 天文學家首次捕捉到類太陽恆星周圍多行星系統圖像
    外媒稱,當地時間周二發表於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的一篇論文說,天文學家首次捕捉到圍繞一顆類太陽恆星的多行星系統的圖像。據合眾國際社網站7月22日報導,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拍攝到了這顆名為TYC 8998-760-1的恆星的照片。科學家通過對這顆距地球300光年的類太陽恆星的觀測,發現了兩顆巨型系外行星。
  • 20光年內的類地行星
    因此,科學家們能夠更好地預估潛在的宜居行星的數量。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是很受歡迎的研究目標,這類恆星被稱為G型黃矮星。最近,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由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領導)將現已退役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和歐洲航天局(ESA)蓋亞天文臺的數據結合在一起,這揭示了我們宇宙中一半的類太陽恆星可能擁有巖石性的、潛在的宜居行星,其中最接近的可能就在我們的不遠處!
  • 關於類地行星的知識
    類地行星是以矽酸鹽石作為主要成分的行星。它們跟類木行星有很大的分別,因為那些氣體行星主要是由氫、氦和水等組成,而不一定有固體的表面。類地行星的結構大致相同:一個主要是鐵的金屬中心,外層則被矽酸鹽地幔所包圍。
  • 《不思議迷宮》秩序域M04伯特星行星探索攻略 伯特星行星如何探索
    導 讀 不思議迷宮秩序域M04伯特星行星,很多玩家都不了解怎麼探索?
  • -行星狀星雲漫談
    行星狀星雲觀測的歷史背景行星狀星雲與行星是沒有多大關係的。只是因為在18世紀時,從望遠鏡所看到的這類星雲,都只是像行星一樣的盤狀影像。因此,威廉˙赫歇爾將它們稱為行星狀星雲。它們對行星狀星雲的型態,給出更詳細的分類。大致上可分為以下五大類,而每一大類又可再分成幾小類。
  • 白矮星與行星狀星雲
    有很多天文的名詞,經常出現在我們眼前,比如經常會提到白矮星或是行星狀星雲,那白矮星和行星狀星雲星到底是什麼,讀了下文我想你會有一個大致的概念,不至於以後,我們開口閉口一個白矮星一個行星狀星雲,卻不知道到它們到底指的是什麼。
  • 太陽死後的行星狀星雲會是什麼樣的?
    行星狀星雲包括貓眼星雲、球狀星雲、環形星雲、蝴蝶星雲、南蟹星雲等等,形態顏色各異,形成的機制也不同,但從形狀來說它們只分為球形對稱和雙極星雲。那麼太陽死後的行星狀星雲會是什麼樣的?我們先了解下行星狀星雲的特點以及形成因素。
  • 每五個類太陽恆星,就會有一個類地行星,位於它的宜居帶內
    類地行星真的有這麼多嗎?每五個類太陽恆星,就會有一個位於它的宜居帶內的類地行星。在宇宙中,地球這樣的行星有多常見呢?這是一個讓天文學家和夢想家們思考了幾十年的問題,不過現在多虧了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助力,他們找到了答案。
  • 銀河系中可能有多達六十億個類地行星能夠承載外星生命
    這個令人興奮的新估計來自NASA現已退役的克卜勒望遠鏡的觀測數據,該望遠鏡花了近十年時間在太空中尋找繞其他恆星運行的地球大小的行星。要被認為是類地行星,一顆行星必須是巖石狀的,和地球差不多大小,環繞著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也就是所謂的「g星」。
  • 銀河系中可能有多達六十億個類地行星能夠承載外星生命
    這個令人興奮的新估計來自NASA現已退役的克卜勒望遠鏡的觀測數據,該望遠鏡花了近十年時間在太空中尋找繞其他恆星運行的地球大小的行星。要被認為是類地行星,一顆行星必須是巖石狀的,和地球差不多大小,環繞著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也就是所謂的「g星」。
  • 「行星狀星雲」又是何物?它是太陽的最終宿命!
    行星狀星雲——M27「啞鈴星雲」由於望遠鏡技術的發展,望遠鏡性能也得以提升,天文學家逐漸搞清楚了《M星表》中的到底是什麼,其中包括57個為星團,50個星雲和星系,1個星雲和星團組合,2個雙星系統和聚星系統。
  • 一個擁有黑洞,雙星系統,變星和類地行星的神奇星座——天鵝座
    在夏末初秋的晚上,北半球天空中從東方會冉冉升起一個星座,這個星座非常神奇,一個星座它包含了宇宙間大部分的天體的類型,它就是天鵝座,一個具有黑洞、雙星系統、變星、類地行星和存在於一個長得像北美洲的星雲裡面。
  • 距離最近的系外類地行星,堪稱另一個地球,讓移居計劃成為可能
    人類對宇宙的好奇是與生俱來的,千百年來人類都在想著探索宇宙,特別是工業文明以來,科技水平突飛猛進,對宇宙的探索也越來越深入。由於人類發展對地球的破壞,地球環境日益惡化,人類開始考慮尋找地外的宜居行星,以期未來能移居,以應對日趨變壞的地球環境。
  • 太陽的未來,行星狀星雲的秘密
    ❞行星狀星雲就像一盒巧克力糖: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會長什麼樣。這組圖片顯示了99個行星狀星雲(以及由美國原行星盤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的戈麥斯的漢堡包(來源:Hubble / ESA / NASA)這些天上寶石的形狀和顏色多種多樣,觀察者和理論家都為之著迷。
  • 天文學家估計:銀河系中存在60億顆類地行星
    銀河系中存在60億顆類地行星?如果這是真的,這將大大超出我們的認知。但是這個數字,並不是我們看起來那麼簡單。銀河系擁有超過4000億顆恆星,即使存在60億顆類地行星,他們也將廣泛分布在銀河系的各個角落,彼此相距甚遠。
  • 美麗而詭異的行星狀星雲
    展示22個行星狀星雲的近似尺寸的藝術拼圖。行星狀星雲其實與行星並沒什麼關係,因為早期天文學家們用望遠鏡觀測時,發現它們看起來像盤狀物體,所以稱呼其為行星狀星雲。行星狀星雲實際上是處於生命晚期成為紅巨星的老年恆星,它們向外膨脹的氣體殼層被電離形成了發射星雲。近年來,哈勃空間天文臺拍攝的大量行星狀星雲表明這些幽靈般詭異的星雲有著極其複雜和多樣的形狀。大約只有五分之一呈現大致的球形,而其他的都不是球對稱。產生各種各樣形狀和功能的原理我們仍然不是十分清楚,但是中央的聯星、恆星風和磁場都可能發揮作用。
  • 宇宙中有多少類地行星?你都了解嗎
    目前,我們試圖把人類帶入星際及更遠的地方,並且,我們一直在尋找可以居住的類地行星。但這引出了一個問題,到底有多少可以居住的類地行星呢?K2-18b行星是一顆正在崛起的行星,是一個人類有一天可能生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