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標題,你是不是整個人都是懵的?
為什麼2不等於5?為什麼2不等於5你心裡沒點數麼?小學畢業了麼?小學數學是體育老師,呸,體育老師也不背這個鍋。小學數學是猴子教的麼?你咋不問為什麼豬不等於雞呢?
說完了麼?如果你說完了,我還是要再問一次:為什麼2≠5?您可願意教我?
昨天上一篇我還在給你講《幾何原本》,為什麼這一篇我要突然講2≠5呢?
除了在《陪孩子讀幾何原本(4):誤區!千萬別把《幾何原本》當成了幾何習題集》裡提了一句以外,最主要的是:這個問題跟《幾何原本》的內在邏輯是一樣的。
如果我在《幾何原本》篇裡反覆強調的「我們做的一切判斷和操作都必須從公設、公理、定義中找到合法依據。」還不能引起你的十分注意,或者完全的理解。那我今天希望用這個完全超出你心理預期的「蠢」問題讓你徹底意識到這一點。
為什麼2≠5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呢?
我倒想先問你,為什麼你會覺得這個問題不可理喻?你認真想一想,你有什麼理由認為2≠5?你證明了嗎?你有依據嗎?
我前面反覆強調,我們做的一切判斷都必須從公設、公理、定義中找到根據,你以為這只是《幾何原本》的要求麼?》不,這是公理化數學的要求!
那你再想一想,有哪條公理、公設可以證明2≠5?哦不,可能更多人的問題是:啥,1、2、3、4這樣的自然數還要公理?自然數嘛,不是掰一掰手指頭就對應的那些數,這些東西還需要什麼公理?
怎麼不需要?無公理,不數學。
這時候你可能才意識到這個問題嚴肅在哪。顯而易見,大家都承認從公理出發,利用邏輯和演繹推導出其他的命題的方法,確實非常不錯,可以保證知識的準確性。
而且,不僅幾何要這麼幹,代數也要這麼幹。憑什麼只有幾何有這樣的公理化的嚴密體系,代數就不可以?數學偏心?
好,有了這個意識以後,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這個問:為什麼2≠5?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要怎麼思考呢?要證明為什麼2不等於5,我們首先得搞清楚什麼是2,什麼是5。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知道到底什麼才是自然數,我們要如何用數學的語言去刻畫自然數。
因為公理是數學體系的出發點,所以,我們需要一套公理,一套可以刻畫自然數的公理。從這個公理出發,我們可以刻畫自然數的各種特性,然後我們才可以證明為什麼自然數2不等於自然數5。
刻畫自然數的公理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皮亞諾公理。接下來,我們來一起看看皮亞諾公理是如何描述自然數的。
首先,我們我們現在說的自然數,是包括0的,也就是{0,1,2,3,4……}這樣一組數。
皮亞諾公理有5條。
公理1:0是一個自然數。
公理2:如果n是一個自然數,那麼n++也是一個自然數。
我們先看看這前兩條公理是啥意思。
公理1說0是一個自然數,也就是說我們默認承認0是一個自然數了,既然公理這樣說了,你就不要再問為什麼說0是一個自然數了。
公理是數學體系的最底層,如果我有更好的辦法證明這個公理,那麼這個公理就會變成一個可以從其他公理推出來的定理,它就不是公理了。
公理2說如果n是一個自然數,那麼n的後繼n++也是一個自然數。
這裡的理解會稍微複雜一點,不是那麼想當然了。公理2說如果n是自然數,那麼n++就是自然數。
那麼,根據公理1,0是自然數,所以0的後繼0++是自然數。因為0++是自然數,所以(0++)++也是自然數。同樣,這個邏輯可以一直繼續下去,((0++)++)++肯定也是自然數。
然後,我們就把0++定義為1,(0++)++定義為2,以此類推。
也就是說,在皮亞諾公理體系裡,1、2、3這些數字只是(0++)++……的代號,只是用來代替那一大串的一個記號。
有了公理2和這個定義,我們就可以非常容易的證明2、3、4、5都是自然數了。因為0是自然數(公理1),所以1(0++)也是自然數(公理2);因為1是自然數,2(1++)也是自然數,所以,3、4、5……都是自然數。
那麼,僅僅依靠公理1和公理2,刻畫的一列數就是我們了解的自然數了麼?
不行,為什麼?
你看啊,如果僅僅只有公理1和公理2,這樣一個數列{0,1,2,0,1,2,0,1,2……}就也是自然數了。
它滿足公理1(0是一個自然數)麼?滿足。它滿足公理2(如果n是一個自然數,那n的後繼n++也是自然數)麼?也滿足。
這裡,我要特別強調,我們說的n++,只是代表n的後繼。也就是在這一列數裡,n++排在n的後面而已,並不是n++就是你以為的比n大1,這時候你只有兩個公理,你壓根就沒有什麼大於的概念。
你看這個循環數列{0,1,2,0,1,2,0,1,2……},如果我說這叫自然數,那麼0是自然數,每一個自然數的後繼(反正還是0、1、2其中一個)還是自然數。
它完美符合公理1和公理2,但它並不是我們平常感覺的自然數。所以,只靠公理1和2是不行的,我們還需要增加一些公理對自然數進行更深層的刻畫。
於是,我們就有了第3條公理。
公理3:0不緊跟在任何自然數之後。
也就是說,有了公理3,0就不能再跟在任何自然數的後面了,這樣就可以避免上面的循環數列了。因為在{0,1,2,0,1,2,0,1,2……}裡,0是跟在2後面的,所以它不滿足公理3,也就不是自然數列。
0不緊跟在任何自然數後面,也就是說,對於任何一個自然數n,n++≠0均成立。
所以,如果n=2,我們就得到了2++≠0,也就是3≠0。我們姑且把這個叫做命題1。
也就是說,走到公理3之後,我們才能證明「3≠0」。但是,你還是無法證明「2≠5」,不信你可以試試。
好,有了公理1、2、3,我們就能準確的描述自然數了麼?
還是不行,因為這幾個公理無法排除這樣的數列:{0,1,2,3,3,3……}。也就是說,如果自然數的公理只有這3條,那麼這種後面都是同一個數的數列無法被排除出去。
因為你看,它顯然滿足公理1和公理2。公理3說0不緊跟在任何自然數後面,這個數列裡,0隻在第一個,確實不在任何其他自然數的後面,也滿足。
大家可以想一想,這種增量增加到一定就不增了的數列,你要用什麼辦法避免它的出現?
要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有很多,皮亞諾公理採用的是這樣一種簡單有效的辦法。
公理4:對於不同的自然數而言,緊跟在它後面的數字也一定是不同的。
也就是說,公理4告訴我們:如果m和n都是自然數,並且m≠n,那麼,就一定有m++≠n++。這樣,我就可以保證你所有的數列都給我老老實實的增長,不準出現誰誰誰突然漲著漲著就不動了。
還記得在公理3之後,我們證明了」3≠0「(也就是命題1)麼?
如果3≠0,那麼,根據公理4就有:3++≠0++,也就是4≠1。
再用一次公理4,因為4≠1,所以4++≠1++。因為4++就是5,1++就是2,所以,這就是說5≠2。
然後,再看看我們的標題,我們花了這麼多篇幅,一直逼出了皮亞諾公理的4個公理,才證明了5≠2,才證明2跟5不相等,才回答了我們題目的問題。
我在把證明5≠2的過程完整地寫一次:
因為0是一個自然數(公理1),所以1(0++)也是一個自然數(公理2),2(1++)也是一個自然數(公理2)。
因為2是一個自然數,所以2++≠0,也就是3≠0(公理3)。
因為3≠0,所以3++≠0++,也就是4≠1(公理4)。因為4≠1,所以4++≠1++,也就是5≠2(公理4)。
證畢。
我們花了這麼多篇幅,才完成了5≠2的嚴格證明。現在你還覺得這個問題很不可理喻麼?還認為小學數學老師聽到這個會痛心疾首麼?
我們費盡心力通過皮亞諾公理來定義自然數,圖的是什麼?圖的就是為了讓我們的代數體系也能像《幾何原本》那樣,只要你承認了最開始的幾個不證自明的公理,後面的一切命題都可以從這裡推導出來,這樣我們可以一樣建立一套嚴密的代數體系。
為了保證我們的知識是確定的,我們要用非常嚴密的邏輯來構造它。因為經驗和直覺並不可靠,歷史上反直覺的科學進步還少麼?
如果我們還停留在一切憑感覺,一切靠直覺的時代,那我的感覺肯定告訴我重的鐵球比輕的鐵球下落得更快,我的感覺肯定也告訴我是太陽圍著地球轉,那現代科學就無從談起了。
文藝復興以來科學技術上的重大進步,從根本上說就是理性的進步。我們就是依靠這種理性,這種嚴密的邏輯,而不是感覺,建立起來了牛頓力學,建立起來反直覺的非歐幾何,也才有了後面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而西方科學裡,這種理性的源頭,這種嚴密的公理化體系的源頭,就是《幾何原本》。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幾何原本》是西方科學精神的源頭,所以我們要認真讀它,更何況這是一本連小學生都能讀懂的書。
幾何學通過《幾何原本》這種嚴密的公理化方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它各門學科爭先效仿,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就是直接按照《幾何原本》的方式寫的。
其它學科都這麼幹了,那麼,跟幾何一樣,同為數學分支的代數自然也要公理化。而自然數是代數的基礎,所以才有了自然數的公理,我們今天說的皮亞諾公理,就是其中的一種。
通過皮亞諾公理定義了自然數,自然數的正數取個負號就能定義整數,然後用整數定義有理數,再定義實數、複數,這才有了後面的數學大廈。
最後,我一開始的時候說皮亞諾公理有5條,但是我們證明5≠2時只說了4條。還有最後一條叫歸納法原理,我這裡也說一下。
公理5(數學歸納法原理):令P(n)表示自然數n的任意一個性質,如果P(0)為真且P(n)為真時一定有P(n++)也為真,那麼對於任意自然數n,P(n)一定為真。
這個比較長,相對前4個公理要複雜得多,本質上跟前面4個也不一樣,我也不準備細說。高中數學裡會講數學歸納法,用數學歸納法的人一定一眼就能看出這是啥意思。
再召喚一波皮亞諾公理的前面4條:
公理1:0是一個自然數。
公理2:如果n是一個自然數,那麼n++也是一個自然數。
公理3:0不緊跟在任何自然數之後。
公理4:對於不同的自然數而言,緊跟在它後面的數字也一定是不同的。
大家要是對這個感興趣,可以去看看《陶哲軒實分析》。今天我就講到這裡,希望大家通過對2≠5的證明,對皮亞諾公理的理解,加深對《幾何原本》認識。
附:這篇文章講的主要內容,《陶哲軒實分析》裡都有更加詳細的說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這位被譽為當代數學界的莫扎特,陶哲軒的大作《陶哲軒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