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門嚴謹,也是一門循序漸進,難度呈階梯式上升的一門學科。我們從比如說蘋果、桔子之類具體的實物抽象出自然數開始,開啟了學習數學的啟蒙之門。
計算也是從最簡單的10以內的整數加減,再到20以內有進位,有借位的加減。隨著我們學習的深入,大家會發現,數越來越大,單純靠加法是比較麻煩的。比如說5個6相加,列算式太長。用加法確實能加,但步驟太多,效率太低,還容易出錯。所以大家迫切需要一種更高級的方法,來解決這一類計算問題。
因此到了二年級大家順理成章地學習了乘法。我們知道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因此對於一些常見的一位數的乘法,我們是要背的,而且要求背得滾瓜爛熟,倒背如流,形成條件反射。九九乘法口訣,它是乘法同時也是除法通用口訣。當然它也包括了10以內完全平方數,在五年級以後學質數的時候都能用得上。比如說100以內的質數表,其實在九九乘法表裡面已經可以把大部分都排除。
前不久問一個五年級的孩子,我問你們學了質數合數了嗎?他說學了。於是我問他,91是質數還是合數?如何判斷100以內的自然數是不是質數?他說只要用這個數去試除2,3,5,如果不能整除,就是質數。結果他計算過後說,這是個質數。這讓我有點驚訝。我問他為什麼,他說老師說的按這個方法就可以,至於為什麼沒說。
很顯然91=13*7,它是個合數。或許是老師在教大家方法的時候,學生沒有記牢的緣故吧。100以內的自然數是不是質數,用它去試除2,3,5,7就好了。至於為什麼,文章後半部分我們會有詳細解釋。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從最初的加減法到二年級的乘除法,然後再到高年級的小數、分數四則混合運算。
越到高年級,對於大家的計算速度,要求也就越來越高,可能在二、三年級之前,我們是嚴格的按照四則運算的規則:先乘除後加減,有括號的先算括號內的。
前不久某平臺上有一位啊大V說,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幾乎不用草稿紙,不用列豎式計算,在2秒內可以直接寫出答案。原因是他已經背熟了1~100以內所有完全平方數。把這種兩位數相乘,經過變形構造成兩個完全平方數相減的形式。顯然減法,比乘法簡單多了,可以一眼看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