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無序的時空:牛頓完全錯了!

2020-12-05 快科技

科學中既關鍵,受重視程度又最不夠的貢獻之一是數學對物理宇宙進行的描述——也就是用連續而流暢的數學函數對宇宙進行的描述,比如用正弦波描述光線和聲音。這偶爾會被稱作「牛頓第零運動定律」,因為事實上他的三大著名定律就是這些函數的體現。

20世紀早期,艾伯特·愛因斯坦重擊了牛頓宇宙,他向我們展示,空間既被質量彎曲,也和時間有著內在關聯。他把這個新的概念稱作「時空」。這個理念在令人震撼的同時,它的方程式卻仍然和牛頓的一樣,保持著流暢和連續。

但是近年來一小部分研究人員的發現暗示,時空實際上卻是生而隨意的,因此在小尺度上,連「牛頓第零定律」也行不通了。

讓我們來探究一下這其中的深意。

首先,什麼是時空?你可能會回想起平面幾何,如果在一個平面上畫兩個點,並從第一個點出發,畫x、y兩個坐標軸,那這兩個點之間的距離就是x^2+y^2的平方根,x和y是第二個點的坐標。在三維空間中,這樣的距離則是x^2+y^2+z^2的平方根。

這些距離是恆定的。無論你怎麼畫坐標軸,它們的值都不會改變。

牛頓第零定律是科學中受重視程度最不夠的貢獻之一。

那麼如果把時間當作第四個維度加入進來呢?四維坐標系中的點名為「事件」:它可以用x、y和z,以及特定的時間t來指出。

那麼該如何獲知兩個事件間的這段「距離」呢?也許有人會認為情況是相似的,這段距離是x^2+y^2+z^2+t^2的平方根,但並不是,因為如果你繪製坐標的方式不同,這段「距離」是會改變的,因此實際上不能把這當成真正的距離。

愛因斯坦發現,這段恆定的距離是x^2+y^2+z^2-ct^2的平方根,在這裡c是光速。假如你改變坐標軸的繪製方式,x、y、z和t的值可能會發生變化,但x^2+y^2+z^2-ct^2的平方根卻是不變的。

對愛因斯坦來說,x、y、z和t這四個維度實際上是存在於同一個概念中的基本要素,因此他稱之為「時空」。

愛因斯坦用一個極具智慧且高度複雜的邏輯鏈,推斷出引力是時空本身的幾何學特徵——曲率,而曲率是質量存在的結果。根據愛因斯坦的觀點,假如宇宙中沒有質量存在,那時空就將是「平坦」的,也就是說,沒有曲率。

要理解空間的曲率,可以想像在一個球體表面上的一隻二維甲蟲。這隻甲蟲怎樣才能知道它所在的平面不是無限的?它可以朝一個方向前進,一段時間後發現又回到了出發的地方。

它也可以在表面上用正確的角度繪製x和y兩個軸,計算從坐標起點開始到其他任意一點的距離,如果不等於x^2+y^2的平方根,那這隻聰明的甲蟲就能推斷出它所在的空間是彎曲的。

因此曲率影響兩點間的距離,而質量決定曲率。

這就是愛因斯坦對時空理解的本質,但他的相對論只是20世紀兩個物理學偉大革命之一;另一個是量子力學。

人們會很自然地想知道:量子力學是如何影響時空的幾何學特徵的?這是當今物理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而時空的隨機性很可能是答案的一部分。

量子力學的核心「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和其他一些觀點認為,每個自然體系,即便溫度低達絕對零度,都會有剩餘能量存在。這種剩餘能量名為「零點能」,在時空中,即便是「空無一物」的真空,也具有這種能量。

真空是由粒子和反粒子構成的,它們會持續不斷地出現、相撞和湮滅。粒子的突然出現和消失導致了真空零點能在時間上產生波動。因為能量相當於質量(E=mc^2),而質量產生時空曲率,真空能量的波動導致了時空曲率的波動。

這反過來又造成了時空兩點間距離的波動,也就是說,在小尺度上,時空是嘈雜而隨機的,距離和時間是不明確的。

如果我們在一個不是太小的區間內觀察量子波動,那這種波動會趨向於平均化。但是如果我們在一個無限小的區間——或一個點上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它擁有無限的能量。

因此我們也許會想知道:多小的尺度足以讓我們能夠關注感興趣的物理學特性,又不至於太小以致於只看得到那些能量——在那個距離上,最合適的測量單位是什麼?

真空是由粒子和反粒子構成的,它們會持續不斷地出現、相撞和湮滅。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跟隨馬克斯·普朗克的思路。普朗克被認為是量子力學之父,他試圖探求距離的「自然單位」——也就是一種非隨意性的標準(隨意性標準如米和英尺等)。他提議用普遍存在的常量來表述自然單位:真空光速(c);用以表述引力場強度的引力常量(G);以及用以表述粒子能量和頻率間關係的普朗克常量(h)。

普朗克所構想的這個最小距離「自然單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知的普朗克長度LP,它可以用方程式LP=(hG/2πc^3)^(1/2)來表示。

普朗克長度非常小,大約10^-35米。它比質子的直徑還要小億萬億倍——由於太小,所以無法進行測量;也正因為從未被測量,所以存在著爭議。

但是普朗克長度非常重要。弦理論完全取消了點的概念並建議把普朗克長度作為最短的長度。新出現的量子圈引力理論同樣也是如此。極小體積內存在無限能量這個問題也被徹底避免,因為它杜絕了這種可能性。

普朗克長度還有另一個重要方向。相對論預測,觀察者在一個快速移動的參考系內所測得的距離會變小——也就是所謂的「洛倫茲收縮」,但是普朗克長度非常特殊——它是唯一一個能夠僅用c、G和h,而無需加入其他隨意性常量推算出的長度——所以它可以在所有參考系內保持相同的值,而不涉及任何洛倫茲收縮。

但是由於普朗克長度是從普遍存在的常量中推算出來的,因此它在所有參考系中都必然擁有相同的值;它不會因洛倫茲收縮而改變。這意味著在這個尺度上,相對論不適用了。

對這一現象,我們需要有新的科學解釋,而無序時空也許堪當此任。不會因洛倫茲收縮而變短的普朗克長度意味著它是一個基本定量,一個基本單位,或一個基本長度。

由此還可以知道,維度小於普朗克長度的體積是不存在的。普朗克長度成了描述時空「顆粒」,也就是時空最小結構的極好候選者。

馬克斯·普朗克試圖探求距離的自然單位——一種基於普遍常量的標準。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描述「無序時空」了。首先,它是顆粒狀的,這些顆粒的大小,大致相當於普朗克長度。

其次,這些顆粒間的距離是不確定的。量子力學認為,物體越大,它所呈現出來的量子特性就越不明顯,因此隨著時空區域內的質量增加,它的隨機性就會降低。(這與相對論有點類似。相對論認為,區域內質量越大,該區域的曲率就越高。)

理論上可以推斷,假如宇宙中沒有質量,時空將不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所認為的那樣平坦,而是徹底無序,無法確定的。沒有了質量,空間還有什麼用?

再次,和弦理論和量子圈引力理論不同。在無序的時空中,因為那個尺度上固有的隨機性,這些顆粒彼此之間會發生漂移,就像裝在一個盒子裡的彈子球那樣。無序意味著假如我們輕輕晃動這個盒子,裡面的彈子球就會四處移動。體積單元(彈子球)的漂移也許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在普朗克長度上相對論不適用。

由於相對論依賴於牛頓第零定律,依賴於流暢連續的數學函數——而在接近普朗克長度的尺度上,這些流暢的函數將失去用武之地。

艾薩克·牛頓肯定會非常震驚。他以為空間和時間是毫無特徵的虛空,只不過是他三大運動定律方程式裡的參考系。雖然這的確是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體驗。「無序時空」理論所設想的時空是顆粒狀的、不確定的,它超出了流暢持續的函數所能描述的能力範圍。

我們可以從量子力學身上看到的希望,是能夠通過方程式推導出時空本身的特性——它們並不是隨意搭建的屋頂,而是深植於地底的支柱。

作者CarlFrederick是理論物理學博士,曾在美國航空航天局和科內爾大學擔任研究工作,現在是一名科技創業者和專業科幻作家。

相關焦點

  • 相對論是對牛頓引力理論的修正還是完全顛覆?
    不只是修正了牛頓引力理論,同時還是顛覆了引力理論,完全的顛覆!為何這樣說?三個原因。一是對引力傳遞速度的修正和顛覆。牛頓引力認為引力的傳遞是瞬間完成的,具有超距作用,不需要時間。不過相對論對於引力的傳遞認為並不是瞬間完成的,引力是有速度的,這個速度就是光速,這難道不是顛覆嗎?
  • 日全食怎樣證明愛因斯坦對了,牛頓錯了?
    一直以來,天文學家觀測到的各種天體運動都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支配之下。甚至,天文學家還通過牛頓的引力理論直接預言了海王星的存在。然而,後來發現的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讓天文學家感到不安。牛頓引力理論的局限性以太陽作為靜止參照系,水星環繞太陽運動的軌道並非是封閉的。因為受到其他天體引力的作用,水星的近日點在不斷發生變化。根據測量,水星的近日點進動值與牛頓引力理論的預言並不完全一致,兩者相差每世紀43角秒。雖然這個誤差很小,但是不能忽略,一定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 熵理論:宇宙將可能變得更加無序和混亂
    今天我們來聊一下「熵」,也許很多人並不理解這個字的含義,它來源於熱力學第二定律,是熱力學中物質狀態的參量之一,用字母S來表示,其主要用來說明物質體系的混亂程度。那麼,為了理解這個概念,我們就先來聊點物理學方面的內容。
  • 愛因斯坦統一時空,為什麼又說:時間並不存在?
    但也感覺不到,因為我們人類的意識對時間的流逝完全沒有概念。假如沒有時鐘給你計時,你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完全是混亂的。所以我們有時就懷疑時間是不是就不存在,沒有這個東西,它只不過是被人類定義出來的。確實,現在我們對時間的任何定義、理解和測量都是人類定義出來的,但它也確實存在。那麼時間是什麼?
  • 美媒:牛頓和愛因斯坦萬有引力定律非完全正確?
    參考消息網站1月4日報導 美媒稱,荷蘭萊頓大學的瑪戈·布勞沃很勇敢——如果你一舉挑戰愛因斯坦和牛頓的話,你必須得勇敢。據美國石英財經網站1月2日報導,布勞沃和她的同事們認為,牛頓發現並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進一步擴展的萬有引力定律並非完全正確。
  • 廣義相對論比牛頓萬有引力理論更正確嗎?萬有引力理論是錯的嗎?
    但我個人認為其實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只能有一個是正確的,因為它們的根基不一樣,不可能同時正確。牛頓的萬有引力是以平坦的絕對空間作為背景的,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以彎曲的時空作為背景的。
  • 愛因斯坦、牛頓一語道破:時間只是人類幻覺
    其實對於時間是否存在這個問題,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物理學家牛頓和愛因斯坦早就一語道破:時間只是人類的幻覺。尤其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裡,時間更是和空間整合到了一起,形成了時空概念,而時空甚至可以被壓縮、彎曲和改變。
  • 愛因斯坦、牛頓早已看破,奈何人類就是不信
    其實對於時間是否存在這個問題,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物理學家牛頓和愛因斯坦早就一語道破:時間只是人類的幻覺。尤其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裡,時間更是和空間整合到了一起,形成了時空概念,而時空甚至可以被壓縮、彎曲和改變。
  • 牛頓、愛因斯坦以及量子力學中的時空
    人類對於時空的認知,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再到量子力學的微觀世界,時空觀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牛頓的時間和空間觀牛頓眼中的空間和時間都是絕對的、永恆不變的。在牛頓眼裡,任何運動都是相對絕對空間而言的,比如旋轉的舞者就是相對絕對空間在進行旋轉。
  • 是相對論推翻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嗎?
    ,簡單來說,就是地球彎曲了地球周圍的時空所以蘋果才沿著這一時空運動,導致蘋果從樹上掉落下來。太陽彎曲了它周圍的時空才導致八大行星圍繞這一時空運動,也就是八大行星繞太陽運行是因為太陽把周圍時空彎曲了才導致的。
  • 是牛頓錯了嗎?
    關於引力,牛頓是怎麼說的?愛因斯坦又是怎麼說的?準確的說牛頓形容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者他說自己只不過在海灘上撿到了幾個漂亮的貝殼,都非常正確,因為他的萬有引力事出有因,當然你如果相信小學時候書本上蘋果砸在牛頓腦袋上然後發現了萬有引力,那就是在太可愛了,這表示你還有夢!
  • 物質無限可分與牛頓的「絕對時空」實驗方法
    其實數學上的可分性未必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就是鐵板一塊,基礎仍然是定義,也就是說,數學的可分性是人類認識的一種,數學完全支持另外一種不可分的模型牛頓提出一個絕對時空的實驗方法,就是轉動的絕對性(牛頓是知道平動具有伽利略變換的相對性),兩個用線連起來的鐵球,測量連線是否受力,可以判斷鐵球系統,相對於絕對時空,是否具有轉動。
  • 混亂帶來的「無序」,反而能讓電池實現理想的去鋰化
    然而,由於正負電荷會相互吸引,我們還需要製造『混亂』使化合物結構變得無序,讓鈉離子能夠順利移動。」
  • 「牛頓先生,請原諒我」
    第591篇,與你目睹遼闊之地 愛因斯坦在提出廣義相對論多年以後,曾寫下這樣的一句話:「牛頓先生,請原諒我。」這句話不但有尊敬,還有莫大的謙卑。從現在已經確認的事實來看,只有愛因斯坦才有這樣的資格,對牛頓說出上述的話語。
  • 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後,牛頓的定律是錯的嗎?
    牛頓卓越的洞察力1666年,23歲的牛頓從劍橋大學回到位於英國鄉村的家中。多年後他對一位傳記作家說,在一個慵懶的下午,他正在沉思,這時,由於蘋果偶然間墜落,他的思緒轉移到了引力上。牛頓認為引力是一個力,而愛因斯坦把它看做空間本身的彎曲。帕內克說:「牛頓把引力描繪成在空間中發生的一種行為,但愛因斯坦認為這是物質和空間的相互作用。」1931年1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位於洛杉磯城外的威爾遜山天文臺的黑板旁。天文學家用威爾遜山天文臺的望遠鏡發現了宇宙膨脹。
  • 牛頓沒有錯,接近光速時牛頓第二定律依然成立
    狹義相對論給出了全新的時空觀,之前的牛頓運動定律只不過是在低速時的近似。 在洛倫茲變換下,牛頓運動定律不能保持協變性。中學時期都學過牛頓的F=ma,到了相對論那裡,這個公式就已不再成立。在牛頓的世界裡,加速度a的方向和合力F的方向一致,到了相對論那裡,加速度a的方向和合力F的方向一般是不一致的。在相對論的四維時空下,物體受到的合力F與速度v及加速度a三個矢量共面,合力的方向是由速度v及加速度a的方向共同決定的。
  • 時空彎曲產生引力改為引力使時空彎曲,能不能解釋相對論的問題?
    相對論真正的難點其實不在於數學複雜,而在於它不是憑直覺所能完全搞懂的。回到引力身上引力是什麼,人類從發明出哲學開始,已經思考論證了差不多2000年了。其中能拿到檯面上爭論,可以驗證對錯的,就是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引力之爭。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後,從「萬有」這個命名,大家應該可以理解到,引力不用管如何產生!上帝只需要在最初一刻推動一下天鍾即可。
  • 牛頓第二定律最新進展
    利用同一個定律,構成了兩條定義,這豈不造成了邏輯循環,出現了邏輯上的混亂?離開了具體的物理背景,去分析這兩個定義,無疑會出現邏輯循環。但對於我們所碰到的具體物理情況,它是不混亂的。只要定義、定律確立的聯繫測量數據的規則明確的、不含糊的,那就沒有任何混亂可言。具體來說,牛頓第定律給出了質量和力必須滿足的一個關係式,在質量和力這兩個物理量中,如果我們規定質量是基本量,則力可以看成是導出量。我們先規定基本量,然後再來確定導出量。如何確定基本量呢?在相同的力F作用下的兩個物體,質量和加速度成反比。
  • 愛因斯坦指出牛頓錯誤,直言引力並不存在,只是「時空的彎曲」
    1687年,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值得注意的是,牛頓和蘋果的故事並不是引力的來源。牛頓本人從未提及過相關的故事,關於引力的研究並不是突發奇想,而是在漫長研究中誕生的理論。以牛頓的理論為基礎,當時的科學家建立起了經典力學的宇宙觀,但是在進入二十世紀後,以普朗克和愛因斯坦為首的一眾科學家,提出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打破了牛頓經典力學的宇宙觀。
  • 解讀引力理論發展史: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到愛因斯坦的時空彎曲
    牛頓提出萬有引力之後,陷入到一個更深度的問題中。是什麼推動了引力?牛頓的答案就是上帝。還有一個問題羈絆著牛頓,這個問題甚至為相對論的建立埋下了伏筆。牛頓在思考,在宇宙深空中,兩個星球的引力是通過什麼傳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