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帶來的「無序」,反而能讓電池實現理想的去鋰化

2020-10-15 亞洲新能源汽車網

硼氫化物晶體中鈉離子擴散的三維表面


電動汽車的普及是實現可持續發展計劃的關鍵,它不會排放溫室氣體,其發展與強大、安全的電池模塊息息相關。目前,鋰電池是相對理想的解決方案。然而,鋰電池需要使用液態電解質,一旦發生洩漏,會有極大的爆炸風險。更重要的是,鋰並不是地球上的富元素,鋰資源的爭奪很可能引發與石油類似的地緣政治問題。


據報導,瑞士日內瓦大學(UNIGE)的結晶學家開發了一種能在室溫下工作的不易燃固態電解質。該成果有望促成「理想」鈉電池的開發。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雜誌中。


論文作者、UNIGE博士後研究員Fabrizio Murgia表示,鈉是電池應用中替代鋰的「完美」選擇,因為它的化學、物理性質與鋰接近,而且儲量豐富、分布廣泛。


論文第一作者Matteo Brighi說:「鈉換鋰的問題在於,鈉離子比鋰離子更重,可能難以在電池的電解液中轉移。」因此,尋找能夠轉移鈉的電解質,成為實施「以鈉換鋰」策略的前提。日本和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120攝氏度的高溫下,硼氫化物是良好的「鈉導體」。雖然這一溫度對於日常使用的電池來講是在過高,但卻為Brighi等點燃了思維火花。


得益於UNIGE研究團隊在硼氫化物的氫存儲等應用領域積累的專業知識,Brighi等人開始著手降低傳導溫度,並最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以硼氫化物作為電解質,在室溫至250攝氏度間不存在安全問題,並且能夠與電池技術兼容。


UNIGE結晶學實驗室教授、項目負責人Radovan Cerny說:「更重要的是,硼氫化物電解質能夠對抗更高的電位差,這意味著電池可以存儲更多的能量。」


結晶學是礦物學、物理學和化學的交叉學科,主要關注化學物質的結構,並預測其性質。結晶學的發展為材料設計帶來更多可能性,也啟發了此次的電解質設計策略。


Murgia說:「我們的文章闡述了如何改變硼氫化物的晶體結構,使其成為有效的鈉電池電解質。硼氫化物的結構允許負電氫的存在,其球形空洞為帶正電荷的鈉離子留出了足夠的流通空間。然而,由於正負電荷會相互吸引,我們還需要製造『混亂』使化合物結構變得無序,讓鈉離子能夠順利移動。」

相關焦點

  • 「無序」造就理想電池
    電動汽車的普及是實現可持續發展計劃的關鍵,它不會排放溫室氣體,其發展與強大、安全的電池模塊息息相關。目前,鋰電池是相對理想的解決方案。然而,鋰電池需要使用液態電解質,一旦發生洩漏,會有極大的爆炸風險。更重要的是,鋰並不是地球上的富元素,鋰資源的爭奪很可能引發與石油類似的地緣政治問題。
  • 鋰化技術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高比能矽負極中的...
    理想狀態下,SEI 阻礙了電解液進一步分解,其質量和穩定性決定了電池的綜合性能及安全性。SEI的基本概念、特徵、影響因素以及表徵等可參考「Handbookofbatterymaterials」「Lithiumionbatteries:Solid-electrolyteinterphase」等手冊以及瑞士保羅謝爾研究所 PALLAVIVERMA的綜述。
  • 3D無序陽離子骨架實現鋰離子電池穩定氧變價反應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依託中國散裂中子源在鋰離子電池材料結構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鋰離子電池因其各方面的優勢,已經被作為儲能領域的首選技術。不斷提升其能量密度一直是各國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努力的方向。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正相關於單位質量正極材料脫嵌鋰的數量。
  • 熵理論:宇宙將可能變得更加無序和混亂
    今天我們來聊一下「熵」,也許很多人並不理解這個字的含義,它來源於熱力學第二定律,是熱力學中物質狀態的參量之一,用字母S來表示,其主要用來說明物質體系的混亂程度。那麼,為了理解這個概念,我們就先來聊點物理學方面的內容。
  • 令人困惑的熵,宇宙的終極規則,給宇宙帶來混亂的無形力量
    然而,能量有不斷變化的形式:火災會將植物的化學能轉化為熱能和電磁能;電池把化學能變成電能。世界變了,能量變得不那麼有組織了。熵是封閉系統中無序的度量。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系統中的熵幾乎總是隨時間增加-您可以做一些工作來創建系統中的秩序,但是即使是重新排序的工作也會以無序形式(通常以熱的形式)增加無序性。
  • 《Nature》新型快充鋰離子電池負極,20秒提供40%容量
    導讀:本文提出一種新型無序巖鹽Li3V2O5作為一個快速充電負極,無序巖鹽Li3V2O5組裝為全電池經過1000多次充放電循環,容量衰減可忽略不計,並且具有出色的速率容量,可在20秒內提供40%的容量。
  • 南京工業大學朱紀欣教授團隊新進展|鋰化體積應變自重構:V2O5@FeOOH異質空心納米結構助力鋰離子電池
    朱紀欣教授團隊提出了一種高效、簡便的方法,在溫和條件下實現V2O5@FeOOH異質結構立體自組裝(圖1)。在前期V2O5電極材料多級結構調控的工作基礎上,以商用V2O5粉末為原料,於室溫下溶解,通過控制水浴反應時間,藉助Fe(NO3)3誘導V2O5納米片自組裝,在形成層次分明的多級結構的同時,實現FeOOH的原位沉積,優化立體組裝的納米異質結構。
  • 科學家研發「理想」電池
    例如,電解液(一種能使電子和正電荷在電極之間移動的介質)是易燃液體。此外,電池所用的鋰是一種有限資源。近日,瑞士日內瓦大學(UNIGE)結晶學專家開發了一種不易燃的固態電解質,後者可以在室溫下工作。該電池的輸送工具是地球上隨處可見的鈉,而不是鋰。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一個成功的組合,也意味著有可能製造出更強大的電池。這些「理想」電池的性質將基於電解質的晶體結構,即由硼和氫組成的硼酸鹽。
  • 鋰化誘導Co3O4產生空位提升法拉第電容
    新型的混合超級電容器,相對於傳統的電化學雙層電容器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與鋰離子電池相比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為開發下一代高效儲能設備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前景。儲量豐富的過渡金屬氧化物,包括錳、鐵、鈷、鎳的氧化物材料,具備大量的電化學反應活性位點,是電池型電極材料的理想選擇。然而,導電性差和動力學反應緩慢是制約其儲能性能的主要瓶頸。
  • 混亂無序的時空:牛頓完全錯了!
    這種剩餘能量名為「零點能」,在時空中,即便是「空無一物」的真空,也具有這種能量。真空是由粒子和反粒子構成的,它們會持續不斷地出現、相撞和湮滅。粒子的突然出現和消失導致了真空零點能在時間上產生波動。因為能量相當於質量(E=mc^2),而質量產生時空曲率,真空能量的波動導致了時空曲率的波動。
  • 南科大鄧永紅團隊在下一代超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應對策略獲進展
    Wh kg–1 ,甚至實現>500 Wh /kg的能量密度。製備鋰化液態金屬複合鋰金屬負極示意圖及過飽和沉積鋰金屬後鋰化液態金屬複合鋰金屬負極形貌變化利用液態金屬室溫下的流動性延展性,團隊用刮塗法將GaInSn液態金屬刮塗在隔膜上(a),裁片後與鋰金屬片對裝電池後做放電實驗可知(d),
  • ...技術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高比能矽負極中的應用...
    理想狀態下,SEI 阻礙了電解液進一步分解,其質量和穩定性決定了電池的綜合性能及安全性。SEI的基本概念、特徵、影響因素以及表徵等可參考「Handbookofbatterymaterials」「Lithiumionbatteries:Solid-electrolyteinterphase」等手冊以及瑞士保羅謝爾研究所 PALLAVIVERMA的綜述。
  • 混沌理論告訴我,接受焦慮便是對抗人生焦慮無序的方法
    他去看心理醫生,醫生跟他解釋了這是由於混沌理論(Chaos theory)引起的焦慮、無力和失控感。混沌理論裡大眾比較熟悉的是「蝴蝶效應」,數學家發現一些物體的行徑經過某種規則性變化之後,隨後的發展並無一定的軌跡可循,呈現失序的混沌狀態。大洋彼岸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引發對岸的一場風暴。
  • 美科學家發現新型無序巖鹽陽極 可使鋰離子電池快速安全充電
    新的陽極被稱為無序的巖鹽,由地球上含量豐富的鋰,釩和氧原子組成,其排列方式與普通廚房用食鹽類似。該材料可運用於需要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的商業應用中,如電動汽車、真空吸塵器或鑽機。目前正在出售的鋰離子電池中,有兩種材料用作陽極。最常見的是石墨陽極,它的能量密度極高——帶有石墨陽極的鋰離子電池可以為汽車供電數百英裡而無需充電。但是,這種電池在充電時會有鋰金屬電鍍的過程,充電太快會導致火災和爆炸。鈦酸鋰陽極是一種較安全的替代品,可以快速充電,但會導致能量密度顯著下降,這意味著需要更頻繁地對電池進行充電。
  • 美科學家發現新型無序巖鹽陽極 可使鋰離子電池快速安全充電
    【汽車材料網】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陽極材料,該材料可使鋰離子電池在數分鐘內安全地充電數千次。新的陽極被稱為無序的巖鹽,由地球上含量豐富的鋰,釩和氧原子組成,其排列方式與普通廚房用食鹽類似。
  • 矽作為電池負極材料的飛躍:一種碳納米管/矽微球結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石墨,和鉛筆筆尖一樣的材料,長期以來一直是鋰離子電池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我們對電池要求的提高,石墨基電池已無法滿足我們對於電池性能的要求。因此研究人員將目光轉向了數字革命的核心材料——矽。
  • 《混亂》:我花了兩天整理孩子的樂高,才發現環境並非越整潔越好
    所以說,混亂未必無序,整齊未必有用,人腦子裡的秩序和心裡的秩序,才是更符合人行為動作的地圖。孩子的書本書桌同樣如是。很多孩子其實書桌特別乾淨,每次寫作業都要把鉛筆、橡皮都擺好,鉛筆削的特別仔細,但是做這些似乎就花費了他很大的精力和激情,真到寫作業的時候,反而開始注意力下降了。
  • 理想有序的多孔二氧化鈦薄膜實現規模化生產
    東京都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實現了二氧化鈦薄型有序通孔膜的規模化生產。在結晶之前,利用陽極氧化法在掩膜蝕刻的鈦上生長出了二氧化鈦,應用第二次陽極化,將該層的一部分轉化回非晶態。然後將非晶態部分選擇性地溶解,以釋放薄膜,同時保持模板的完整性。這為工業化生產有序的光子學使用的二氧化鈦膜鋪平了道路。
  • 固態電池技術:哪些接近商業化,還需要多少年?
    在媒體上產生很多混亂,因為固態的說法通常用於形容某種當前的可用技術發展的電池(例如,使用石墨陽極的固態電解質)以及在性能上有飛躍提升到理想型電池(例如,在鋰金屬電池中使用固態電解質)。 隨著技術不斷推進,石墨陽極固態電池在新能源汽車的應用趨近商業化,而理想型鋰金屬固態電池仍需要很多年。
  • 日本確定鋰離子電池樹突形成時間 有助於製成不起火的安全電池
    通常,充電器使用不當以及電池過度充電就會導致電池的負極上形成一種尖尖的結構,稱為「鋰枝晶」(樹突),能夠穿破負極與正極之間的屏障,導致電池短路。因此,準確地了解到此類樹突是如何形成的,對於提高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