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業大學朱紀欣教授團隊新進展|鋰化體積應變自重構:V2O5@FeOOH異質空心納米結構助力鋰離子電池

2021-02-25 Research科學研究

朱紀欣教授團隊提出了一種高效、簡便的方法,在溫和條件下實現V2O5@FeOOH異質結構立體自組裝(圖1)。在前期V2O5電極材料多級結構調控的工作基礎上,以商用V2O5粉末為原料,於室溫下溶解,通過控制水浴反應時間,藉助Fe(NO3)3誘導V2O5納米片自組裝,在形成層次分明的多級結構的同時,實現FeOOH的原位沉積,優化立體組裝的納米異質結構。

     

圖1  立體組裝V2O5@FeOOH空心異質結構的示意圖

V2O5@FeOOH由超薄納米片自組裝而成,且具有直徑約300 nm的空腔,形貌均一。HRTEM顯示非晶態FeOOH在V2O5納米片表面的無規覆蓋,XRD與XPS譜圖結果進一步表明對異質結構中鐵系非晶態含量的有效調控(圖2)。

圖2  V2O5@FeOOH空心異質結構的微觀結構和化學成分表徵

 

將該複合異質結構應用於鋰離子電池負極,表現出穩定的可逆容量及優良的倍率性能(200 mA g-1的電流密度下,電極的可逆容量可穩定在960 mAh g-1)。V2O5@FeOOH異質電極材料性能優異的原因可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1)V2O5與FeOOH放電平臺的差異,有效地限制了鋰化過程中納米花的體積膨脹,避免電極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的結構坍塌;

(2)非晶態FeOOH區域的存在豐富了V2O5的晶界/相界面,產生額外的Li+儲存位點和擴散通道,提高反應活性及儲鋰能力;

(3)在反覆進行的嵌鋰和脫鋰過程中,除了通過V2O5和FeOOH的協同作用實現應變自重構,中空結構的配置可以加快離子、電子的傳輸速率,進一步提升電池的循環穩定性(圖3)。

圖3  V2O5@FeOOH空心異質電極材料儲鋰的電化學性能

相關焦點

  • 黃維院士、朱紀欣教授課題組綜述|電化學能量存儲中生物質衍生碳材料的結構調控工程
    研究進展文章系統地綜述了生物質衍生碳作為一種可持續,綠色電極在電化學能量存儲設備中的應用,重點從調控類石墨結構、層級孔結構、表面官能團結構、異質原子摻雜結構和複合結構的角度總結提高有效存儲位點和擴散動力學的各種機制,揭示了生物質衍生碳在鈉離子電池、鋰-硫電池和超級電容器中提升電化學性能的機理。
  • 鋰化技術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高比能矽負極中的...
    2.4 新的負極預鋰化添加劑 史丹福大學崔屹教授實驗室開發了新的負 極預鋰化添加組分(anode prelithiation additives),如乾燥空氣穩定LixSi-Li2O 核殼結構納米顆粒(圖8)。
  • 高校合成錫硫族化合物納米片,可顯著提升鋰離子電池容量
    汽車氪獲悉,北京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ilwaukee)的研究人員合成了一種新型鋰離子陽極材料—錫硫族化合物(SnSe0.5S0.5)納米片,可顯著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容量。
  • 南京工業大學邵宗平教授AM:一種基於自組裝開發的、近乎理想的...
    研究背景近期,南京工業大學邵宗平研究團隊在非鈷基SOFC陰極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基於SrFeO3-δ(SF)單相鈣鈦礦陰極材料開發了一種組成為Sr0.9Ce0.1Fe0.8Ni0.2O3-δ(SCFN2)的非鈷基納米複合陰極材料(圖1a和b)。
  • 超鋰離子電池會是能源存儲的下一個突破口嗎
    雪梨科技大學(UTS)的研究人員聲稱,他們已經開發出一種通過將氫與納米鎂等固體材料結合來儲存氫的系統。Aguey-Zinsou教授的新技術可以提供低至2美分每千瓦時的能源,並有望在幾周內獲得專利, 一種新型陰極的研究雖然鋰離子電池(LIB)有許多優點和應用,但也有如鈉、鋅、鉀和鋁等其他豐富的金屬元素可用。
  • 俞書宏教授:MoS2納米片組裝於碳纖維上助力提升鋰離子電池性能
    工業石墨作為鋰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具有成本低、製備簡單、電導率高等優點,幾十年來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相對較低的理論容量(~372 mA h g-1)、較差的倍率性能和較低的初始庫侖效率(CE)阻礙了其在LIBs中的發展。因此,迫切需要開發性能優良、穩定的負極材料。近年來,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特別是具有分層結構的層狀二硫化鉬,因其層狀納米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質而受到廣泛關注。
  • 鋰硫精選:10篇好文回顧鋰硫電池近期工作進展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能量轉換與存儲材料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的嶽文博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呂勁教授團隊、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化學學院的周午縱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知名期刊ACS Nano上發表題為「Crepe Cake Structured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ulfur/Graphene as a Positive
  • SEF:空心殼結構多孔CoSe2/MXene用於高效儲鋰
    隨著人們對可穿戴電子器件以及電動車持續增長的需求,下一代,高能量與高功率的可充電鋰離子電池鋰離子電池(LIBs)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最近,華東理工大學Xiaoyun Liu教授與復旦大學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Xuebin Yu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 Sustainable Energy Fuels
  • 南科大鄧永紅團隊在下一代超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應對策略獲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鄧永紅團隊針對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鋰電池中面臨的鋰枝晶關鍵問題,在新型鋰金屬負極集流體開發和鋰負極人工SEI膜研究的應對策略方面取得最新進展,研究成果在材料類國際著名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 Materials)發表。
  • 汪國秀團隊再發《Nature Commun》多層異質結,讓電池更穩定
    導讀:本文通過構建多層異質結結構,製備了VOPO4-石墨烯複合電極。特殊的2D多層異質結結構具有極好的結構穩定性,使電極在鈉離子電池、鉀離子電池、鋅離子電池和鋁離子電池中均具有良好的電化學性能。這一研究為未來電極材料結構的設計提供了很好的借鑑和指導。
  • SnO2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研究進展
    鋰離子電池具有比能量高、循環壽命長、無記憶效應、工作溫度範圍寬、環境友好等諸多優點[1],已成功地成為可攜式電子設備的主要動力源。同樣在載運工具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和研究價值。負極材料是鋰離子電池的核心材料之一[2-3],負極材料的優化對提高鋰離子電池的總體性能有著較大作用。SnO2由於具有較高的理論容量,儲量豐富,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負極材料之一。
  • 一步法成功製備了雙層包覆的空心球形Si@TiO2@C負極材料
    摘要 湘潭大學王先友教授課題組以一步法成功製備了豐富孔結構和高穩定性的雙層包覆的空心球形Si@TiO2@C負極材料。然而,目前商業化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石墨在實際應用中只能達到300~340mAh/g的容量,且已經很難有提升,遠不能滿足新市場用戶對高性能鋰離子電池的迫切需求。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致力於研發高能量密度的電池材料。矽負極材料因其自身較高的理論比容量(3752mAh/g),環境友好以及低廉的成本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青睞,有望成為下一代電池系統的主力軍。
  • 廈門大學:Mn2P納米嵌入N,P摻雜多孔碳納米片,實現鋰存儲
    成果簡介 過渡金屬磷化陽極雖然具有較高的理論容量,但其導電性差,循環過程中體積變化劇烈,導致其速率能力差,容量衰減快。為了同時克服這些問題,本文廈門大學Qihang Chen等研究人員在《ACS Appl. Mater.
  • 技術|SnO2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研究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導讀本文綜述了從零維到三維納米結構SnO2及與碳材料和金屬氧化物複合材料的研究進展,並對其應用前景做出了展望。鋰離子電池具有比能量高、循環壽命長、無記憶效應、工作溫度範圍寬、環境友好等諸多優點[1],已成功地成為可攜式電子設備的主要動力源。同樣在載運工具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和研究價值。
  • 藉助3D列印技術製備石墨泡沫電極 | 黃維院士、官操教授團隊和Jun Ding課題組合作新進展
    院士、官操教授團隊和新加坡國立大學Jun Ding課題組合作利用光固化3D列印和化學氣相沉積兩種現代工業技術,製備了一種具有高機械性能和周期性多孔結構的石墨泡沫,最終成功實現了電極的高機械強度和超高活性材料負載量
  • 2020年以來崔屹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進展梳理
    崔屹教授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能源存儲與轉化、納米顯微技術、納米環保技術、納米生物技術、先進材料的合成與製造等等。以納米技術為核心,多學科交叉,多方向並進是崔屹教授課題組研究的重要特點。尤其是在電池納米技術領域的研究,崔屹教授團隊長期以來引領國際研究前沿方向。納米人團隊對崔屹教授2020年以來部分研究成果進行了及時匯總,供大家學習交流。
  • 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2020年最新基礎研究成果速覽
    機器人生物形態電池哈工大化工與化學學院黃玉東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密西根大學NicholasA Kotov教授合作,在仿生結構型芳綸納米纖維基固體聚合物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近期發表於Science子刊《科學•機器人》雜誌(
  •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教授、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M•斯坦利•威廷漢(M.stanley Whittl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 因在鋰離子電池研發領域作出的貢獻而獲獎。
  • 比鋰離子電池蓄電能力強 鎂電池又有新進展
    生意社03月18日訊   日前,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鎂鉻氧化物微粒或許是研發一種新型鎂電池的關鍵,這種電池將比傳統的鋰離子電池擁有更強的蓄電能力。此項研究發表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雜誌《納米尺度》上。
  • ...技術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高比能矽負極中的應用...
    2.4 新的負極預鋰化添加劑 史丹福大學崔屹教授實驗室開發了新的負 極預鋰化添加組分(anode prelithiation additives),如乾燥空氣穩定LixSi-Li2O 核殼結構納米顆粒(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