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3D列印技術製備石墨泡沫電極 | 黃維院士、官操教授團隊和Jun Ding課題組合作新進展

2020-12-18 科技導報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官操教授團隊和新加坡國立大學Jun Ding課題組合作利用光固化3D列印和化學氣相沉積兩種現代工業技術,製備了一種具有高機械性能和周期性多孔結構的石墨泡沫,最終成功實現了電極的高機械強度和超高活性材料負載量。

相關成果以「Structure Enhanced Mechanically Robust Graphite Foam with Ultrahigh MnO2 Loading for Supercapacitors」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Research上 (Research, 2020 DOI: 10.34133/2020/7304767)。


研究背景

社會的發展對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促使著人們對具有更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儲能設備不斷探索。

然而,增加電極活性材料的負載量(例如,大於10 mg cm-2)通常會導致活性材料的利用效率降低。

設計有互連多孔網絡3D結構的電極可以確保整個電極的有效電荷傳輸,從而實現活性材料的高利用率。隨著3D列印技術的飛速發展,其已被廣泛用於3D電極的結構設計,實現高效的能量存儲設備。

具有高電導率,低密度和出色電化學穩定性的3D列印石墨烯/石墨電極材料已被廣泛的探索。目前,而3D列印石墨烯/石墨電極材料的製備大多採用直寫墨水列印方法(擠出式)。

然而,由於該技術解析度較低(通常大於200 µm),只能實現某些簡單的3D結構(如網格,叉指結構等),從而限制了其應用。此外,對於包裝,運輸而言,這種3D碳材料的機械性能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之前的研究卻較少的關注。

基於上述考慮,開發具有更高精度獨特結構設計的新型3D列印電極將是非常有前途的,這將帶來有優秀的機械性能和電化學性能。


研究進展

本文中,通過利用兩種現代工業技術,光固化3D列印化學氣相沉積,實現了一種獨特的3D中空石墨泡沫(HGF),它具有周期性的多孔結構強大的機械性能(圖1)。

圖1 MnO2 / HGF電極的製備過程示意


有限元分析結果證實,預先設計的螺旋狀多孔結構可提供均勻的應力區域,並減輕應力集中引起的潛在結構破壞趨勢。

實驗結果顯示在較低的材料密度下(48.2 mg cm-3),製備的石墨泡沫可以實現高的機械強度(E=3.18 MPa),其中圖2(A)為沿z方向在相同壓縮應變下的Lattice,Primitive和Gyroid結構的有限元模型及其應力分布;圖2(B)為超輕、圖2(C)為超硬性能展示;圖2(D)為不同密度的HGF的壓縮應力-應變曲線;圖2(E)為不同密度的HGF的抗壓強度和楊氏模量。

圖二 HGF的機械性能


當石墨泡沫表面覆蓋超高載量的MnO2(28.2 mg cm-2)時,MnO2 / HGF可以同時實現高的面積、體積和質量比容量。

此外,組裝的準固態不對稱超級電容器同樣顯示出優秀的機械性能和電化學性能(圖3)。

其中圖3(A)為示意圖;圖3(B)為CV曲線;圖3(C)為基於HGF的非對稱超級電容器的面電容,(C)中的插圖是EIS結果;圖3(D)、(E)、(F)為基於整個器件面積、體積和活性材料質量的水性和準固態不對稱超級電容器的Ragone圖;圖3(G)為比較不對稱超級電容器在原始狀態和受壓狀態下的CV曲線;圖3(H)為在原始狀態和受壓狀態下,由兩個基於HGF的超級電容器點亮的LED的照片;圖3(I)展示了基於HGF的不對稱超級電容器的循環性能。

圖3 基於HFG的準固態超級電容器的電化學性能


未來展望

在電化學儲能中,3D列印能實現快速構建和組裝,從而有可能加速功能產品和新結構的開發。

該團隊藉助3D列印技術及化學沉積技術成功製備了具有多孔結構和高機械性能的石墨泡沫並實現了活性材料的高負載量。

這種電極材料的製備策略將為先進的能源存儲設備的實際應用提供一條新的道路。


作者簡介

官操,西北工業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柔性儲能器件的研究,圍繞柔性儲能電極材料的三維陣列化構建、結構優化和柔性儲能器件的性能提升,研究陣列化空心結構的納米材料、金屬有機框架及其衍生物、柔性電化學儲能器件(超級電容器、水系電池、鋅空氣電池、鋰離子電池等)、電化學催化、3D列印、原子層沉積技術和原位STEM等。

已在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80多篇,包括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Nano Lett.等。論文他引7300多次,H因子44, ESI高被引論文27篇,ESI熱點論文5篇。

獲2018 翱翔海外學者和2019翱翔青年學者,獲2019、2020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家」。


黃維,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亞太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

有機電子、塑料電子、印刷電子、生物電子及柔性電子學家。

他是國際上最早從事高分子發光二極體顯示研究並長期活躍在有機電子學、柔性電子學領域的世界一流學者,是中國有機電子學科、塑料電子學科和柔性電子學科的奠基人與開拓者。

在柔性電子學領域,以通訊或第一作者身份在世界頂尖期刊NatureNature Materials等發表研究論文860餘篇,國際同行引用逾90000次,是材料科學與化學領域全球高被引學者。


來源:Research科學研究

相關焦點

  • 西工大黃維院士團隊:3D列印製備石墨泡沫,實現電極材料新突破!
    編輯推薦:為實現高效的能量存儲設備,3D 列印正被廣泛應用於電化學領域。近日,西北工業大學團隊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增材製造實驗室合作新成果讓業界為之一振。
  • 電極材料新突破 藉助3D列印製備石墨泡沫獲成功
    為實現高效的能量存儲設備,3D 列印正被廣泛應用於電化學領域。近日,西北工業大學團隊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增材製造實驗室合作新成果讓業界為之一振。「該成果不僅為製備具有優秀機械強度和電化學性能的電極材料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同時也為先進能源存儲設備的規模化應用提供了一條新的道路。」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黃維告訴《中國科學報》。
  • 3D列印石墨泡沫革新電極材料
    為製造高效的能量存儲設備,3D列印正被廣泛應用於電化學領域。近日,西北工業大學團隊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增材製造實驗室合作的一項新成果,著實讓業界「眼前一亮」。  聯合團隊利用數字光處理和化學氣相沉積兩種現代工業技術,研製的一種獨特的3D中空石墨泡沫(HGF),具有周期性多孔結構和良好力學性能,成功實現了電極高機械強度和超高活性材料負載量。相關論文已發表於《探索》。  「該成果不僅為製備優秀機械強度和電化學性能的電極材料提供了一種新方法,也為先進能源存儲設備的規模化應用提供了一條新路徑。」
  • 西工大發力更高精度和獨特結構設計的新型3D列印電極
    根據北京科協,為實現高效的能量存儲設備,3D 列印正被廣泛應用於電化學領域。近日,西北工業大學團隊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增材製造實驗室合作新成果讓業界為之一振。北京科協更高精度聯合團隊利用數字光處理(DLP)和化學氣相沉積(CVD)兩種現代工業技術,研製出一種獨特的 3D 中空石墨泡沫(HGF),其具有周期性的多孔結構和良好的力學性能,成功實現了電極的高機械強度和超高活性材料負載量。成果論文發表在 《探索》上 。
  • 黃維院士研究團隊成果精選
    1992年1月,黃維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並留校任教;1993年12月,赴新加坡做博士後研究;2006年6月,擔任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2012年7月,擔任南京工業大學校長;2017年6月,擔任西北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黃維院士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納米材料與技術和有機電子與器件等,為了大家了解他和研究團隊近年的科研成果,材料人做了一個匯總,方便大家閱讀。
  • 黃維院士、朱紀欣教授課題組綜述|電化學能量存儲中生物質衍生碳材料的結構調控工程
    、朱紀欣教授課題組對電化學能量存儲中生物質衍生碳材料的結構調控工程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作者簡介黃維,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東協工程與技術科學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學院外籍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73」項目首席科學家,《Research》主編(中國)。
  • 黃維院士團隊原位界面調控助力高效無電子傳輸層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近期,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西安柔性電子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黃維院士團隊陳永華教授課題組在原位界面調控助力高效無電子傳輸層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以「In Situ Interface Engineering for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n-Transport-Layer-Free Perovskite
  • 我校黃維院士團隊獲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我校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院長黃維院士領銜的「柔性電極的高效製備、功能調控及其儲能器件」項目獲得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  該項目主要完成人為我校黃維院士、賴文勇教授、馬延文教授、揚州大學龐歡教授、我校程濤博士。
  • 無機蒸氣反應沉積法原位製備鈣鈦礦型氧氮化物薄膜|南京大學李朝升教授、鄒志剛院士團隊進展
    近日,南京大學李朝升教授、鄒志剛院士課題組開發了一種無機蒸氣反應沉積法,實現了一系列鈣鈦礦型氧氮化物薄膜在導電襯底上的原位製備,包括ATaO2N (A = Ca, Sr, Ba)和ANbO2N (A = Sr,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Nature Electronics《自然•電子學...
    西工大新聞網3月21日電(東赫)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IFE)、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與瑞典林雪平大學Feng Gao教授、深圳大學Wenjing Zhang教授合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電子學》(Nature Electronics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其一是黃維院士、陳永華教授團隊和吉林大學集成光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立軍教授合作,在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自然•光子學》報導黃維院士、安眾福教授團隊高效純有機閃爍
    西工大新聞網1月14日電(柔軒)據悉,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和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安眾福教授>帶領的創新團隊在有機閃爍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X射線激發的閃爍體材料在輻射探測、安全檢測、生物醫學和X射線天文學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然而,高效閃爍體材料多為以陶瓷閃爍體為代表的無機材料,其製備受限於高溫合成,且難以在柔性基底上實現大面積製備。由於不含金屬的純有機材料具有原材料儲量豐富、機械柔性高、加工性能優、可大面積製備等突出優勢。因而,有機閃爍體可作為閃爍體家族的全新材料,尤其是在柔性電子領域具有極大的潛在應用價值。
  • Science Advances報導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調控光致變色...
    西工大新聞網4月22日電(東赫)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趙強教授團隊在實現光致變色材料響應行為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
  • 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學》報導黃維院士、安眾福教授團隊...
    荔枝新聞訊 近日,南京工業大學海外人才緩衝基地黃維院士和安眾福教授帶領的團隊在有機長餘輝發光領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 陳軍院士課題組Angew:單原子催化劑普適性製備新策略
    實現了不同金屬單原子如Cr、Mn、Fe、Co、Ni、Cu和Zn等在不同的碳基底如碳球(0D)、碳納米管(1D)、石墨納米片(2D)和石墨泡沫(3D)上的負載,其金屬負載量可以達到3.0 wt%以上。製備的碳納米管負載的單原子鎳催化劑對二氧化碳電還原具有極高的催化活性(CO選擇性接近100%)。
  • 南京郵電大學黃維院士、趙強教授團隊:導電Ni3(HITP)2 MOFs薄膜...
    但是,在快速充放電過程中,由於柔性透明電極缺乏低擴散電阻和豐富的活性位點,保持高倍率性能仍是目前研究中面臨的重要挑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開發具有高導電性和高表面積的多孔活性材料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南京郵電大學黃維院士、趙強教授研究團隊在利用導電Ni3(HITP)2 MOFs薄膜電極實現高倍率性能的柔性透明超級電容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黃維院士&陳永華教授:離子液體製備鈣鈦礦的高效穩定的起源
    與矽(Si)太陽能電池、砷化鎵(GaAs)太陽能電池和碲化鎘(CdTe)等傳統光伏技術相比,PSC最吸引人的特點之一是它的溶液可加工特性,能夠顯著降低工藝成本,並且柔性器件的製備容易實現。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要製備高質量的鈣鈦礦薄膜,需要在惰性氣氛中以N,N-二甲基甲醯胺(DMF)和二甲基亞碸(DMSO)為前體溶劑,以氯苯(CB)為抗溶劑,採用複雜的抗溶劑方法。 除溶劑處理問題和毒理學問題外,工藝繁瑣的抗溶劑工程對操作技術和環境的要求較高,嚴重阻礙了PSCs的商業化進程。
  • 黃維院士&陳永華教授:離子液體製備鈣鈦礦的高效穩定的起源
    與矽(Si)太陽能電池、砷化鎵(GaAs)太陽能電池和碲化鎘(CdTe)等傳統光伏技術相比,PSC最吸引人的特點之一是它的溶液可加工特性,能夠顯著降低工藝成本,並且柔性器件的製備容易實現。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要製備高質量的鈣鈦礦薄膜,需要在惰性氣氛中以N,N-二甲基甲醯胺(DMF)和二甲基亞碸(DMSO)為前體溶劑,以氯苯(CB)為抗溶劑,採用複雜的抗溶劑方法。
  • 黃維院士等構築了世界上首個由三相交流電直接驅動的電致發光器件
    近日,在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黃維院士帶領下,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孟鴻教授課題組等創新性地報導了世界上首個由三相交流電驅動的電致發光器件。這一研究成果於日前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
  • Advanced Materials報導王琳教授課題組二維材料能帶工程新成果
    西工大新聞網3月25日電(王琳教授課題組)近年來,探索二維材料的新類型及將它們自由組合成二維範德華爾斯異質結,極大地促進了新奇基礎物理現象的湧現和超薄型微納器件的優化。然而,有限種類的二維半導體(如過渡金屬硫化物和黑磷大多是窄帶隙半導體)嚴重限制了不同類型異質結的靈活設計及其光電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