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無序陽離子骨架實現鋰離子電池穩定氧變價反應研究取得進展

2020-11-24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依託中國散裂中子源在鋰離子電池材料結構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鋰離子電池因其各方面的優勢,已經被作為儲能領域的首選技術。不斷提升其能量密度一直是各國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努力的方向。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正相關於單位質量正極材料脫嵌鋰的數量。眾多研究表明,富鋰氧化物正極材料中的晶格氧可以通過自身的變價(氧化還原)反應來大幅度提升材料脫嵌鋰的數量,從而實現較高的能量密度。然而,如何設計調控材料的結構去實現穩定可逆的氧變價反應一直不是非常明確。

  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博士生趙恩嶽、博士李慶浩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雙聘研究員王芳衛、禹習謙的共同指導下,與物理所博士生孟繁琦、研究員谷林、何倫華,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究員Wanli Yang以及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日本散裂中子源的研究人員合作,在前期中國散裂中子源第一個用戶實驗研究成果(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16 (2019) 354)的基礎上,首次結合中子粉末衍射與中子對分布函數技術揭示了3D無序的陽離子骨架結構可以用來穩定富鋰氧化物正極材料中的氧晶格和氧變價反應。研究人員發現,不同於傳統層狀富鋰材料(2D陽離子有序結構)畸變的氧晶格,具有3D陽離子無序結構的富鋰材料在晶格氧發生變價反應的時候可以保持相對穩定的氧晶格骨架。這種差異性的氧晶格結構變化主要源於兩種材料體系不同的結構維度。晶格氧的變價反應通常發生在富鋰材料內未雜化的O2p軌道(Li-O-Li配位構型)上,為了降低整個材料體系的能量,被氧化晶格氧離子之間的距離會縮短(也即氧晶格畸變)。發生這一氧晶格畸變的前提是兩個未雜化O2p軌道要共面。然而在陽離子無序富鋰材料中,其3D無序空間分布的陽離子,會導致未雜化O2p軌道彼此之間不共面的概率非常高。所以在陽離子無序富鋰材料中觀察到了穩定的氧晶格結構。這種穩定的氧晶格骨架反過來又會促進材料內晶格氧變價反應的可逆性。該工作研究結果表明材料的結構維度可以被設計和調控去實現晶格氧變價反應的穩定性與可逆性。更為重要的是,該工作揭示了結構維度對晶格氧變價反應以及整體氧晶格結構的影響。

  該研究為後續高性能新材料的設計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論基礎與研發思路,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上,被期刊編輯部評選為Very Important Paper(VIP, Top 5%),國際專業媒體ChemistryViews也有重點報導。

  該工作得到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支持。

  論文連結

圖1. 富鋰氧化物正極材料結構示意圖。

圖2. 材料中子粉末衍射、中子對分布函數以及電化學數據。

圖3. 材料氧變價電荷補償過程。

圖4. 氧變價過程中氧晶格結構的演化。

相關焦點

  • 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怎樣實現可逆氧變價的結構
    打開APP 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怎樣實現可逆氧變價的結構 材料牛 發表於 2019-02-10 17:36:00 【引言】
  •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研究進展
    尤其是負極表面重構形成穩定的固態電解質界面(SEI)膜的組分和機理一直是最重要和最困難研究課題之一。      鋰電池電極的SEI膜是電極材料和電解液在首次充放電過程中在固液界面發生反應生成的界面鈍化層。這種鈍化層是良好的鋰離子導體,同時是電子絕緣體。在電池循環的過程中,良好的SEI膜可以保證了鋰離子在電極界面順暢通行和有效地抑制電極副反應的持續發生以保證電池的長時間使用。
  • 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原因及對策研究進展
    除其自身化學反應因素導致熱失控外,一些人為因素如過熱、過充、機械衝擊導致的短路同樣也會導致鋰離子電池的熱不穩定從而造成安全事故的發生。因此研究並提高鋰離子電池的高溫性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熱失控原因分析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主要是因電池內部溫度上升而起。目前商業鋰離子電池中應用最廣的電解液體系是LiPF6 的混合碳酸酯溶液,此類溶劑揮發性高、閃點低、非常容易燃燒。
  • 楊金虎教授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可逆晶態相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楊金虎教授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可逆晶態相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6-12-13  瀏覽:
  •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面向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和武漢市光電子產業集群的發展,江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立了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團隊。經過初期的建設和發展,在鋰離子電池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詳解三類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工作原理
    目前鋰離子電池中正極材料的實際容量普遍偏低,成為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對於目前常見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結構及工作原理的認識,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鋰離子電池中的核心問題。鋰離子電池是通過鋰離子在正極和負極材料之間來回嵌入和脫嵌,實現化學能和電能相互轉化的裝置,又被形象的描述為搖椅電池,最早由A. Armand在 1980年提出來,其結構及充放電原理如圖2所示。
  • 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
    一、負極衰減機理研究進展 碳材料,尤其石墨材料,是鋰離子電池中應用最廣泛的負極材料。雖然其他負極材料,如合金類材料、硬碳材料等,也在被廣泛研究,但研究重點主要集中於活性材料的形貌控制和性能改進,關於其容量衰減的機理分析較少。因此,關於負極衰減機理研究的多是關於石墨材料的衰減機理。
  • 鋰離子電池陰陽離子氧化還原的聚陰離子草酸鹽陰極
    【背景介紹】鋰離子電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環性能好,可反覆充放電等優點,因而被作為商業化儲能裝置廣泛使用。鋰離子電池最為常見的陰極材料是層狀LiCoO2和LiNi1/3Mn1/3Co1/3O2(NMC111),其反應主要基於鈷的氧化還原過程。然而,由於鈷具有毒性,資源有限,成本較高,人們希望探索新型陰極材料。
  • Nature重磅:新型鋰離子電池快充負極材料
    X射線衍射和中子衍射協同精修結果顯示Li3+xV2O5為無序巖鹽結構,晶格常數為4.095 A。氧離子完全佔據四面體4a位;八面體4b位由52%的Li離子和40%的V離子共同佔有;並且有4%的Li離子佔據四面體8c位。
  • 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和應對方法
    一、負極衰減機理研究進展碳材料,尤其石墨材料,是鋰離子電池中應用最廣泛的負極材料。雖然其他負極材料,如合金類材料、硬碳材料等,也在被廣泛研究,但研究重點主要集中於活性材料的形貌控制和性能改進,關於其容量衰減的機理分析較少。因此,關於負極衰減機理研究的多是關於石墨材料的衰減機理。
  • 清華大學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發展基於金屬鋰負極的下一代鋰電池技術是未來高比能電池體系構建的終極選擇。金屬鋰負極的利用給整個電池體系的設計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是電解液及其界面的設計。由於金屬鋰極低的電極電勢和強還原性,電解液在負極的界面反應劇烈。電解液反應造成幹液,導致電池失效;更嚴重的是電解液分解產生大量的可燃性氣體,引發安全隱患。
  • 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金屬鋰負極的利用給整個電池體系的設計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是電解液及其界面的設計。由於金屬鋰極低的電極電勢和強還原性,電解液在負極的界面反應劇烈。電解液反應造成幹液,導致電池失效;更嚴重的是電解液分解產生大量的可燃性氣體,引發安全隱患。
  • 進展 | 多價態鈷氧化物薄膜體系B位陽離子遷移驅動的多態拓撲學相變
    研究表明,通過控制離子的有序遷移,可在過渡金屬氧化物ABOx中誘導產生拓撲學結構相變(topotactic phase transformation),從而實現材料在磁、光和電方面的物性調控。同時,離子遷移驅動的拓撲學相變過程的人工調製在化學傳感器、離子分離膜、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離子電池、氧化還原催化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 進展|多價態鈷氧化物薄膜體系B位陽離子遷移驅動的多態拓撲學相變
    研究表明,通過控制離子的有序遷移,可在過渡金屬氧化物ABOx中誘導產生拓撲學結構相變(topotactic phase transformation),從而實現材料在磁、光和電方面的物性調控。同時,離子遷移驅動的拓撲學相變過程的人工調製在化學傳感器、離子分離膜、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離子電池、氧化還原催化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 物理所等在鈉離子電池層狀氧化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自1980年以來,鋰離子層狀氧化物(LiMO2,M為一種或多種過渡金屬元素或其他摻雜元素)一直是鋰離子電池的主要正極材料,其通過共邊的MO6八面體形成重複的層結構,在這些層間鋰離子位於氧的八面體配位環境中,形成O型(Octahedral,八面體)堆積構型。
  • 化工系張強團隊在鋰金屬沉積規律認識與調控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新聞網11月11日電 為了解決鋰金屬負極存在枝晶生長的安全隱患,清華大學張強教授研究團隊通過研究提出了金屬鋰沉積擴散-反應競爭機制,引入親鋰共價有機骨架以降低鋰離子的界面擴散能壘,獲得了無枝晶生長的複合鋰金屬負極。這為新體系二次電池提供了關鍵能源材料化學基礎。
  • 有機-無機雜化滷素鈣鈦礦構效關係研究取得進展
    有機-無機雜化滷素鈣鈦礦材料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場效應電晶體和光電探測器等多個領域展示廣泛的應用前景。其載流子遷移率是鈣鈦礦材料性能以及實現以鈣鈦礦為基的高效率器件的重要參數。國內外不少課題組通過設計合成新的鈣鈦礦結構來調控載流子遷移率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
  • 固體所在MoS2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室研究員趙邦傳課題組在MoS2鋰離子電池(LIBs)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ChemElectroChem,Nanoscale,Small 上。
  • 進展 | 三維互聯石墨烯卷骨架增強反應動力學的鋰離子電容器研究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先進材料與結構分析實驗室A05組近年來基於發展出的一種超彈性碳氣凝膠的製備方法(Small, 15 (13): 1804779, 2019),合成出了一種自支撐還原氧化石墨烯卷,並將石墨烯卷網絡與硫複合構建出了具有高容量和長循環鋰硫電池(Chinese Physics B
  • 鋰離子電池矽負極研究取得進展
    隨著移動電子產品、大規模儲能和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開發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高安全性的鋰離子及後鋰離子電池成為儲能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焦點。發展高容量、高倍率、高穩定性的電極材料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