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氫化物晶體中鈉離子擴散的三維表面。
電動汽車的普及是實現可持續發展計劃的關鍵,它不會排放溫室氣體,其發展與強大、安全的電池模塊息息相關。目前,鋰電池是相對理想的解決方案。然而,鋰電池需要使用液態電解質,一旦發生洩漏,會有極大的爆炸風險。更重要的是,鋰並不是地球上的富元素,鋰資源的爭奪很可能引發與石油類似的地緣政治問題。
eurekalert.org網站當地時間10月12日報導,瑞士日內瓦大學(UNIGE)的結晶學家開發了一種能在室溫下工作的不易燃固態電解質。該成果有望促成「理想」鈉電池的開發。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雜誌中。
論文作者、UNIGE博士後研究員Fabrizio Murgia表示,鈉是電池應用中替代鋰的「完美」選擇,因為它的化學、物理性質與鋰接近,而且儲量豐富、分布廣泛。
論文第一作者Matteo Brighi說:「鈉換鋰的問題在於,鈉離子比鋰離子更重,可能難以在電池的電解液中轉移。」因此,尋找能夠轉移鈉的電解質,成為實施「以鈉換鋰」策略的前提。日本和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120攝氏度的高溫下,硼氫化物是良好的「鈉導體」。雖然這一溫度對於日常使用的電池來講是在過高,但卻為Brighi等點燃了思維火花。
得益於UNIGE研究團隊在硼氫化物的氫存儲等應用領域積累的專業知識,Brighi等人開始著手降低傳導溫度,並最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以硼氫化物作為電解質,在室溫至250攝氏度間不存在安全問題,並且能夠與電池技術兼容。
UNIGE結晶學實驗室教授、項目負責人Radovan Cerny說:「更重要的是,硼氫化物電解質能夠對抗更高的電位差,這意味著電池可以存儲更多的能量。」
結晶學是礦物學、物理學和化學的交叉學科,主要關注化學物質的結構,並預測其性質。結晶學的發展為材料設計帶來更多可能性,也啟發了此次的電解質設計策略。
Murgia說:「我們的文章闡述了如何改變硼氫化物的晶體結構,使其成為有效的鈉電池電解質。硼氫化物的結構允許負電氫的存在,其球形空洞為帶正電荷的鈉離子留出了足夠的流通空間。然而,由於正負電荷會相互吸引,我們還需要製造『混亂』使化合物結構變得無序,讓鈉離子能夠順利移動。」
編譯:德克斯特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期刊編號:2666-3864
原文連結: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10/udg-mdf101220.php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