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晶冰中,如何讓無序的水分子「聽令」?

2021-01-13 騰訊網

冰是一種具有獨特性質的迷人物質。與大多數物質不同的是,即使在極低溫度下,冰也無法達到預期中的有序狀態。《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近期發文稱,義大利國際高等研究院(SISSA)、阿卜杜斯 薩拉姆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和物理研究所(IFIR-UNR)在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CNR-IOM)的支持下,對導致造成冰的奇異無序現象的原因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在特定條件下,冰能夠恢復部分有序性。研究人員描述了有序狀態下低溫冰的鐵電性。

「在一塊理想有序的冰中,每個水分子的氫原子都會指向同一方向。」SISSA和ICTP物理學家Alessandro Laio解釋,「如果事實果真如此,冰應該會表現出宏觀電極化,即鐵電性。然而,即便在很低的溫度下,冰中的水分子也會『不守規矩』,朝著不同方向無序排列。」

20世紀30年代,Linus Pauling在實驗中發現了冰的這種反常行為,並提出了著名的「冰規則」——不論何時,每個氧原子有且僅有兩個質子與之結合形成水。這種「約束動力學」導致有序化過程變得無限緩慢。SISSA、ICTP和CNR-IOM物理學家Erio Tosatti說:「如果不是雜質的作用,我們至今都無法驗證質子有序和冰的鐵電性的真偽。因為無論是實驗還是模擬,都無法突破『冰規則』的限制。」

事實上,如果已知雜質(如KOH)取代了水,有序化過程在極低溫度下會出現成核現象,並使冰緩慢變成部分有序的鐵電體。研究人員懷疑「冰規則」可能是這一情況的誘因,但確切原理還是一個謎。

Laio 在Jorge Lasave和Sergio Koval的協助下,設計了一種理論模型來解釋純冰和摻雜冰的行為。Laio解釋:「模型結果顯示,一旦雜質被引入初始失衡的低溫無序狀態,它將成為有序狀態萌發的種子。但是這種有序態有點特殊,只有雜質前後的水分子才能找到正確的朝向。因此,在過程的最後時刻,只有一部分水顯示出了有序性。這種非典型過程的很多特徵可以用於解釋摻雜冰的緩慢有序化行為和不完全的鐵電有序性。」

新研究強調的機制可能會被拓展至冰表面,用於解釋部分鐵電極化現象(這種現象可能與宇宙空間的冰粒聚集現象相關)。

科界原創

編譯:雷鑫宇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期刊編號:0027-8424

原文連結:

https://phys.org/news/2020-12-disorder-crystalline-ice.html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相關焦點

  • 冰表面水分子呈無序結構排列
    由此發現,冰的表面並不像預測的那樣——晶體內部構造呈規則有序的結構,而是呈水分子位置發生移動的無序結構。實驗發現在多種條件下製作的冰的表面全部呈無序結構,因此確認這種無序結構才是冰表面的真正構造。在原子水平上明確冰的表面構造,將有助於理解在冰表面上發生的各種物理和化學現象,通過利用AFM,有望以單個分子水平直接觀察冰表面上的化學反應。編輯:李學平
  • 無序的分子,轉變為固體結晶,就是個例子!
    東京大學工業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進行了模擬,考慮和忽略了流體動力相互作用,以確定這些相互作用是否導致用於模擬結晶硬球膠體系統的實驗成核率和計算成核率之間觀察到的巨大差異。結晶是液相或氣相中的無序分子通過成核和生長兩個階段轉變為高度有序固體晶體的物理現象。結晶在材料和自然科學中非常重要,因為它存在於廣泛的材料中,包括金屬、有機化合物和生物分子,因此全面了解這一過程是很有必要的。由懸浮在液體中硬球組成的膠體,常被用作研究結晶的模型體系。多年來,硬球膠體成核速率的計算模擬與實驗測量之間存在著高達十個數量級的巨大差異。
  • 新型氫水化合物 被看作是有序冰的無序結構
    固態水分子由於氫鍵的存在傾向於形成三維框架結構。在自然或人造的極端條件下,水分子很可能與其他氣體小分子發生締合,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構型和結構。純水在低於400萬大氣壓以及77K—300K的溫度壓力區間,以存在至少3種非晶相及16種晶相而聞名,具有非常複雜的相圖。這種結構的多樣性也適用於不同的水合物。
  • 無序矽結構和電子躍遷起源
    結構無序的材料提出了一些基本問題,包括不同的無序相(「多晶矽」)如何共存以及如何從一種相轉變為另一種相。
  • 冰面的獨特結構變化促進水分子自電離
    在同時實驗觀察由H 2 O和D 2O組成的雙層結晶冰膜表面和內部水分子的H / D同位素交換的同時,他們報告了表面質子活性獨特增強的三個主要發現:(1)最上方表面的H / D交換證明的質子活性至少比表面質子活性高三個數量級,內部甚至低於160 K;(2)質子活性增強主要是由水分子的自電離過程而不是冰表面的質子轉移過程引起的;(3)由於表面促進的自電離作用,表面水合質子的濃度估計比本體中的高出六個數量級
  • 科學家發現醇的疏水表面對水分子結構的影響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袁開軍和北京大學教授鄭俊榮團隊通過高濃度醇水溶液的動力學研究,發現醇的疏水表面能導致周圍的水分子氫鍵結構增強,該研究揭示了醇水溶液中水的微觀結構動力學的變化規律。
  • 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是由8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11月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8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這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 熟石膏遇水會凝固成堅硬的固體,那麼原來的水分子哪裡去了?
    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鈣,生石膏和熟石膏的區別在於硫酸鈣包含結晶水的多少,熟石膏粉末與水混合後具有可塑性,然後硬化為生石膏,「消失」的水轉化為硫酸鈣中的結晶水。不含結晶水的硫酸鈣呈白色粉末,在空氣中具有吸溼性,在1200℃的高溫下可分解為CaO、SO2和O2。生石膏硫酸鈣在自然條件下會與水形成二水硫酸鈣(CaSO4· 2H2O),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生石膏,一般石膏指的就是生石膏。
  • 滴水結晶,吾人心念的映照
    現在,科學家又發現,還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比電波、光波更了不起,它能毀滅世界,也能拯救宇宙,那就是——你我心中的心念。  日本江本勝博士給我們帶來了「水的信息」,他經過八年的研究,不斷的實驗,證明了水是我們心念的一面鏡子,我們的心念、情緒、言語、祈禱的音聲都會影響水分子的結晶。
  • 浙江大學林時勝團隊:水分子極化驅動動態PN結直流發電機
    由於高度極化的水分子可以作為導電介質,在動態二極體中引入極化水分子作為移動電介質,可以實現將低能、無序的水流能源轉換為連續直流電;同時解決了動態二極體界面損耗的問題,提高發電器件壽命。動態PN結水流發電機如圖1所示,水滴位於PN結的中間界面,隨著水滴任意方向的移動,極化載流子在PN結界面反彈產生電輸出。
  • 科學家造出水的第十七種結晶形式
    德國哥廷根大學10日發表新聞公報說,德法研究人員製造出了水的一種新結晶形式——「冰十六」,將來,這一成果或也可用來解決能源生產、運輸和儲存中遇到的問題。 「冰十六」由氣體水合物製成,是水的第十七種結晶形式,也是其密度最小的一種結晶形式。 氣體水合物是一種籠形晶體,外來氣體分子被水分子氫鍵所結成的晶體網絡堅實地圍在其中。在製造「冰十六」過程中,研究人員選用氖氣水合物為實驗對象,將其中的氖氣抽出,僅剩由水分子形成的晶體結構,即「空的氣體水合物」。 抽出氣體分子後,氣體與水的吸引作用消失,晶格發生擴展。
  • 水分子不再只是H2O
    其中一種鄰位異構體版本的水分子,組成其原子核的粒子的複合自旋加起來的總值為1。而另一種對位異構體版本的水分子,它的核自旋總值為0。根據分子中原子運動的基本原理,兩種版本的水分子雖然非常相似,但卻以不同於對方的方式旋轉。
  • 德法製造出水的新結晶形式「冰十六」
    原標題:「冰十六」由氣體水合物製成   新華社柏林12月10日電 (記者郭洋)德國哥廷根大學10日發表新聞公報說,德法研究人員製造出了水的一種新結晶形式——「冰十六」,將來,這一成果或也可用來解決能源生產、運輸和儲存中遇到的問題。
  • 為什麼有些鹽帶結晶水,有些鹽不帶?
    當鹽溶解在水中時,陰離子和陽離子會分別吸引極性水分子的正極和負極一端,從而形成水合離子。陽離子通常都比陰離子小,所以與水分子間的吸引力遠比陰離子強,能形成比較穩定或相當穩定的水合離子,以致有些鹽從溶液中結晶析出時,晶體內仍帶有一定個數的水分子。鈉離子水合物的亞分子級分辨成像。
  • Small Structures:不井然非無序
    非晶合金(或稱金屬玻璃)是在超快的冷卻速率(大於每秒一百萬度)下避免了結晶的合金,具有長程無序、短程有序的亞穩態結構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