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川院士《Science》:納米級無序界面,助力超高強韌超晶格合金

2020-12-07 騰訊網

在高溫下具有高強度的合金對於包括航空航天在內的許多重要行業都至關重要。具有有序的超晶格點陣的合金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在高溫下通常容易發生晶粒的快速長大和粗化,隨之而來的是材料屈服強度的顯著降低,這也極大地限制了他們在高溫條件下的大規模應用。

近日,來自於香港城市大學劉錦川院士(通訊作者)發現納米級無序界面可以有效地克服這些問題。界面無序是由多元素共偏析驅動的,該元素在相鄰的微米級超晶格晶粒之間形成了獨特的納米層。該納米層充當可持續的延展性來源,通過增強位錯活動性來防止脆性晶間破裂。同時,在室溫條件下,該新型超晶格材料擁有高達1.6GPa的超高斷裂強度,在環境溫度下具有25%的拉伸延伸率,且無任何晶間脆化現象發生。此外,在高溫下也能實現可忽略的晶粒粗化,從而提高了高溫穩定行。根據本文設計相似的納米層可以為進一步優化合金性能開闢道路。相關論文以題「Ultrahigh-strength and ductile superlattice alloys with nanoscale disordered interfaces」發表在Science上。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2/427

一種具有原子緊密堆積有序結構的合金構成了一類結構材料,它彌補了普通金屬與硬質陶瓷之間的差距,具有潛在的新型機械特性。這些長程有序超晶格合金具有很強的化學鍵合性和較低的原子遷移率,這使其對高溫結構應用非常有吸引力,可在航空航天,汽車,燃氣輪機發動機等廣泛的工程領域中實現更高的能源效率。自1950年代以來,在合金的研究和開發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儘管已經取得了許多進步,但是這些合金的廣泛應用仍然難以捉摸,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環境溫度下強度和延展性之間不可調節的衝突的限制。

隨著合金的晶體結構變得高度有序,在環境溫度下容易發生災難性的脆性破壞,破壞了合金的最理想性能。因此,大多數具有超高強度的常規有序合金在拉伸變形過程中易脆,這嚴重限制了它們在結構應用中的潛在應用。然而,它們的屈服強度在環境溫度下仍然非常有限。此外,在高溫下缺乏足夠的熱穩定性是它們實際使用的另一個問題,多晶形式的合金通常在高溫下不穩定。熱驅動的結構不穩定性,例如快速或異常的晶粒粗化以及相關的軟化行為,嚴重限制了它們在高溫下的使用。因此,如何設計一種新型金屬間化合物合金同時兼具高強度、高塑性、高熱穩定性成為了目前合金設計中最為嚴峻的瓶頸問題之一。

在本文中,作者將重點放在納米級界面無序上,脫離了傳統的高溫合金設計策略。通過協同調節塊狀有序合金的結構和化學特徵,以達到優異的機械性能和出色的熱穩定性,為微觀結構的調整提供了不同的方向。基於可控地結合多種元素,通過電弧熔化和熱機械加工合成了一種Ni43.9Co22.4Fe8.8Al10.7Ti11.7B2.5。開發的超晶格材料(SMs)具有納米級無序界面(NDI-SMs),具有多晶形態(平均晶粒尺寸為11.0±7.5μm),且具有由微米級有序超晶格晶粒(OSG)封裝的非常規結構特徵和無序界面納米層(DINL)。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鑑定了晶粒內部的L12型有序結構,且使用HAADF-STEM分析以探測詳細的原子結構和化學性質。這種獨特的界面無序超晶格結構與先前報導的常規有序合金有很大不同。

圖1.界面納米化無序的超晶界結構

圖2.超晶格合金(NDI-SMs)的三維成分分布和納米級界面共偏聚

圖3.NDI-SMs的機械性能和熱穩定性

圖4.塑性變形的微觀機制和界面的延展性

總之,本文的超晶格合金的複合結構,尤其是多元素共偏析引起的界面無序,可用於設計具有增強的晶界穩定性和抗粗化性的高強度超細晶粒或納米晶粒材料。同時該方法應適用於許多其他金屬系統,尤其是組成複雜的有序合金,這可以避免在使用高溫材料的某些缺點。此外,這些超晶格材料將在航空航天,汽車,核能,化學工程和其他應用中引起廣泛的關注。(文:Caspar)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盤點:劉錦川院士2020年部分文章
    劉錦川,1937年10月12日出生於中國四川省,材料科學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先進結構材料研究中心大學傑出教授 。目錄: 《Science》具有納米級無序界面的超高強度韌性超晶格合金《Advanced Materials》一種新型的多金屬間化合物催化析氫《Matter》揭示
  • 2020年金屬材料領域,15篇《Nature》、《Science》!
    結果表明,氫原子被釘扎在鋼中位錯、晶界、析出相等位置不同界面。在富碳的位錯和晶界處直接觀察到了氫,這為氫脆模型提供了實驗證據。在NbC析出相與鋼基體不相連的界面處也觀察到了氫。這直接證明了不相連的界面處可成為氫陷阱,這一發現對於設計抗脆性鋼具有重要重義。3、鋼鐵再發《Science》!
  • 深耕納米功能化,引領後塑料時代——俞書宏院士課題組2020年研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長期從事無機材料的仿生合成與功能化的研究。課題組已在仿生材料方面取得系列進展,包括開發了系列無機納米材料的仿生合成、自組裝技術及模擬生物礦化方法,並基於這些技術方法成功地仿生合成了多種神奇的宏觀尺度輕質高強新材料。
  • 材料頂刊:一種新的納米晶合金設計和結構調控概念
    近日,香港城市大學劉錦川院士、王安定研究員和新疆大學李強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種新的納米晶合金設計和結構調控概念,即設計不含促進形核和抑制擴散元素的新型合金,通過在臨界冷卻速率下快淬預製高密度的形核點,並通過類金屬瞬態富集界面以細化晶粒,獲得了均勻細密的納米晶結構。作者通過巧妙設計,僅以4.6wt.
  • 新型超高強和高塑性高熵合金
    本文表明,在共格納米層狀合金中可以實現顯著增強的拉伸延展性,該合金表現出超過2 GPa的屈服強度和16%的均勻延伸率的前所未有的優異組合。超高強度主要來自層狀邊界強化,而大的延展性則與由獨特的納米層狀結構調節的漸進加工硬化機制有關。共格納米層策略可以潛在地應用於許多其他合金,並為設計用於技術應用的超強而可延展的材料開闢新的途徑。
  • 一篇美輪美奐的Science:七種元素把合金進行到底!
    系統合成了最多七元金屬的納米合金的樣品庫。2. 首次製備得到了四相異質納米顆粒。3. 揭示了表面和界面能量之間的平衡如何影響相和界面結構。 先看圖  一般來說,由多種元素組成的熱力學穩定的合金金屬納米顆粒可以呈現幾種不同的相,從而形成多個界面。 由多相納米顆粒中的相界產生的界面,不僅在結構上限定納米顆粒,而且會引入內部結構不連續性,並促進相鄰域之間的電子相互作用。例如,跨納米顆粒界面發生的電荷轉移可用於調節等離子體和催化性質。
  • 《Science》新突破:多晶純銅納米晶中發現全新亞穩態結構
    在通過應變將晶粒尺寸減小到幾個納米後,多晶中的無序晶界演變成受孿晶界網絡約束的三維最小界面結構。這種多晶結構以所謂的Schwarz晶體為基礎,即使接近平衡熔點,也能穩定地防止晶粒變粗,其強度值也接近理論值。金屬通常以多晶固體的形式存在,由較小的微晶(稱為晶粒)組成,這些微晶被各種邊界分隔開,原子排列通常是無序的。
  • 呂堅院士團隊:兼具高強高塑的新型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
    前期研究結果表明,通過表面機械研磨處理(SMAT),在鎂合金表面引入梯度納米結構,能夠顯著改善鎂合金的顯微硬度和耐磨性能,但會導致其塑性的顯著降低。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大灣區研究部呂堅院士及其合作者,在先前發現非晶包裹納米晶的超納雙相鎂合金可實現近理論強度(Nature 545, 80-83 (2017))的基礎上,以AZ31合金為研究對象,首先使用SMAT在鎂合金表面得到梯度納米晶,再通過磁控濺射在合金表面沉積Mg基雙相金屬玻璃薄膜(Mg-Zn-Ca),創新性的將納米雙相金屬玻璃與梯度納米晶結構結合在一起
  • 上海交大團隊在納米複合晶界韌化高強金屬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國際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權威期刊《Nano Letters》以「Regain strain-hardening in high-strength metals by nanofiller incorporation at grain boundaries」為題,在線報導了納米複合晶界韌化高強金屬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DOI: 10.1021
  • 16歲上大學,38歲當選院士,盧柯今日再發《Science》
    盧柯院士的另一個標籤則是「中國製造」,從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盧柯院士一直都在國內接受教育,是地地道道由中國本土培養出來的世界頂級科學家。值得一提的是,盧柯院士是目前為止當選院士年齡最小的一位。2020年9月6日,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盧柯院士斬獲「物質科學獎」,以表彰其在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
  • 半個月,中科院金屬所兩篇Science
    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任文才、成會明團隊製備出一類由二維過渡金屬磷硫化物(MPX3,其中M = Cd、Mn、Fe、Co、Ni、Zn、Cr等,X = S 或 Se)納米片組裝而成的膜,發現過渡金屬空位使該類薄膜具有超快的離子傳輸性能。
  • 在洛「出生」的「高強高導銅合金技術」:打破國外壟斷 助力中國製造
    「航空航天、超/特高壓電器、大規模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用銅合金服役條件苛刻、安全可靠性要求極高,長期以來,這些領域用高強高導銅合金主要依賴進口。」近日,在河南科技大學,「中原學者」宋克興教授首先介紹了這個「背景」。
  • 新型超高強馬氏體時效鋼強度突破2000兆帕
    【每日科技網】 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呂昭平教授團隊創新合金設計理念,研發出一種高密度納米強化的超高強馬氏體時效鋼。《自然》雜誌4月10日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 成功製備高強高熱穩定性納米高熵合金
    導讀:本工作首次用雷射蒸發惰性氣體冷凝法製備了平均晶粒尺寸為25 nm 的CoCrFeNiMn納米高熵合金。與SPD製備的納米高熵合金不同,該方法製備的納米高熵合金具有超高的硬度和極佳的熱穩定性。在600 ℃退火1小時後,硬度從484 HV前所未有地增加到791 HV。更令人興奮的是,即使在1100 ℃的高溫退火後,仍能保持原始的高硬度。
  • 中科大吳恆安/俞書宏院士/朱銀波ACS Nano:通過溼度界面調控層狀納米纖維素的強韌性
    然而由於缺乏對納米纖維素界面行為的深入了解,保持纖維素基材料在不同相對溼度下的預期性能具有挑戰性。近日,中科大吳恆安教授,俞書宏院士,朱銀波報導了通過多尺度模擬和實驗研究了層次化納米纖維素中溼度介導的界面及相關的變形行為。
  • 我校蘇彥慶教授課題組在非晶合金微觀結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成果
    哈工大報訊(材料/文)7月30日,我校金屬精密熱加工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蘇彥慶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羅伯特·裡奇教授合作研究成果《非晶合金中軟區納米尺度範圍內的梯度原子堆垛結構》(Nanometer-scalegradient atomic packing structure surrounding soft spots in metallic
  • 納米領域的院士盤點(上)
    ,下面讓我們來盤點一下納米領域的院士。科研成就:主要從事金屬納米材料及亞穩材料等研究。發展了一種製備無微孔隙和界面汙染金屬納米材料的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系統研究了金屬納米材料的結構性能關係及結構穩定性,揭示了納米材料的本質結構特徵和性能,發現了納米金屬銅在室溫下具有超塑延展性。
  • 《Science》子刊實現層狀Fe-Al合金脆性-韌性轉變
    提高Fe-Al合金力學性能的一種方法是通過引入高密度的雙相界面來使其內部組織「複雜化」。一些研究表明,納米層狀金屬中的雙相界面可以作為位錯的來源,通過與其他位錯和缺陷(如孿晶和空位)的特定相互作用,從本質上改善材料的力學和輻射性能。
  • 打破常規,突破極限:蒸汽淬火,獲得55種納米尺度的不同合金
    論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90238520303854#!尤其是在熱力學平衡中的塊狀不混溶的體系(ΔHmix > 0)中,存在著阻礙合金化(混合的吉布斯自由能為ΔGmix= ΔHmix - TΔSmix,在溫度T下的混合熵)的能壘。然而,一個非平衡過程可以動態地捕獲隨機合金,然後用納米級約束來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