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資料我花了很多時間,反覆核查,怕出錯。寫這篇文章我又花了三個多小時,我儘量用簡單直白的語言來寫,我想我都能看懂,你們也能看懂!
(碼字不易,轉載請註明出處!)
先來簡述一下這位偉大的天文學家南仁東的生平:
南仁東(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他在天眼落成不到一周年,因肺癌突然惡化,搶救無效,在美國波士頓去世。
他出生於吉林遼源,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無線電系。1963年,高考滿分100分,他考了98.6,是吉林省理科狀元。
他是中國天文學家,「中國天眼」的主要發起者和奠基人,「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他也是一個全能型天才,懂天文、力學、金屬工藝、畫圖和無線電。對繪畫詩書、服飾美學也頗有研究,在清華求學的時候,機械製圖比賽還得過第一!
不過,直到他離世,也沒有獲得「院士」稱號,僅是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據說評不上院士的原因是南老師性格直爽、執著,不通人情世故,在學術圈吃不開。)
什麼是天眼?
中國天眼的中文名叫做「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英文名為「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簡稱為FAST。
它位於貴州省平塘縣的喀斯特窪坑(又稱窩凼)中。該設備是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其主要由主動反射面系統、饋源支撐系統、測量與控制系統、接收機與終端及觀測基地等幾大部分構成。
500米口徑,如果按世界盃標準足球場面積7140㎡粗略算來,天眼大概有27個足球場那麼大。
FAST在靈敏度和綜合性能上,創下了世界之最,與發現引力波、被評為人類20世紀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國「阿雷西博」350米望遠鏡相比,其綜合性能提高約10倍。
理論上說,FAST能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這個距離接近於宇宙的邊緣。
天眼是用來做什麼的?
它的應用價值可以是為自主導航這一前瞻性研究製作脈衝星鍾;診斷識別微弱的空間訊號,為國家安全服務;提供高解析度和高效率的地面觀測;跟蹤探測日冕物質拋射事件,服務於太空天氣預報。
它的科學意義非常重大:瞄準21世紀的科學前沿,尋找暗物質、暗能量。宇宙中有99%的質量和能量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的特性是什麼。
話題延伸:美劇《生活大爆炸》的主角,加州理工大學的博士謝爾頓的專業是理論物理學,他就在研究暗物質和弦理論。理論物理學位於科學鄙視鏈的頂端,所以謝爾頓總是一副王者姿態。(我超級喜歡謝爾頓,謝爾頓喜歡霍金。)
南仁東23年(1993-2016)的辛苦歷程與不朽功勳:
1993年:在日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科學家們提出,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南老師跟同事們說:「咱們也建一個吧。」
1994年:他提出了FAST工程概念。為了給工程選址,他帶著300幅衛星遙感圖,帶著煮雞蛋就著鹹菜,在西南的大山裡跋涉,有些路連當地農民都走不了。對比了400多個窪地(搜狗百科上寫的是1000多個,我覺得觀測基地系統總工程師朱博勤說的400多個要可信一些)。要求儘可能圓,既要交通方便,又要相對隔離,沒有無線電幹擾。花費了12年時間,終於選定了貴州平塘縣的一處窩凼。當地老百姓都知道這個面容滄桑、皮膚黝黑的科學家,說他總是在找東西!
2006年:南老師任國際天文學射電專業委員會主席,這是中國天文學界第一次在此層面任職,可見南老師在國際天文學的地位。(這不禁又讓我想起南老師沒被評上院士了。還有個了不起的科學家施一公,他是結構生物學的非常卓越的科學家,但是,他是先被美國評為「外籍院士」以後8個月了,才被評為了「中科院院士」,唏噓不已~)
言歸正傳,繼續說南老師的天眼工程艱辛路。
2012年:FAST973項目正式啟動。為了立項,南老師和團隊經常加班熬夜,到處向相關部門「推銷」自己項目,每次會議都會提前一小時到達會場,生怕會遲到。
2014年:「天眼」反射面單元即將吊裝,南仁東親自進行「小飛人」載人試驗。
2016年9月:「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前,南仁東已罹患肺癌,並在手術中傷及聲帶。患病後依然帶病堅持工作,儘管身體不適合舟車勞頓,仍從北京飛赴貴州,親眼見證了自己耗費23年心血的大科學工程落成。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在貴州省平塘縣的喀斯特窪坑中落成啟用,並開始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波。
2017年9月15日:南老師因肺癌突然惡化,搶救無效逝世。本來再等10天就是FAST落成一周年的時間了,我覺得南老師就是上天安排給中國的仙君,在深山中建成了國之重器,功德圓滿後他就回天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