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著藍色的安全帽,身穿一件很樸素的薄棉夾克,眼神中寫滿堅定,這是南仁東留給公眾最熟悉的形象。
南仁東是我國著名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FAST工程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也是FAST工程的發起者和奠基人。他和他的團隊,創造出了世界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讓中國的天文科研水平持續領先世界20年。
看似一口「大鍋」,但「天眼」是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可以接收到百億光年外的電磁信號,它有著超高的靈敏度和巡天速度。與美國尋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鳳凰」計劃相比,「天眼」可將類太陽星巡視目標擴大至少5倍。早在調試期的「天眼」已經一口氣發現多顆脈衝星,成為國際矚目的宇宙觀測「利器」。
初始的宇宙究竟是怎樣的?這是無數科學家們追問的問題。1993年,在日本召開的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科學家們期望,在全球電波環境被徹底破壞之前,真正看一眼初始的宇宙,因此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迫在眉睫。時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副臺長的南仁東冒出一個念頭,中國自己造一個吧:「別人都有自己的大設備,我們沒有,我挺想試一試。」這一試,就是二十多年。自1994年起,南仁東一直負責FAST的選址、預研究、立項、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編訂FAST科學目標。為了給望遠鏡選定合適的卡斯特窪地作為臺址,他在貴州大山深處奔波了十多年,在FAST工程立項之後,他又全面指導工程建設。
南仁東是一個博學、執著的學者,在臺址勘察期間,為了更清晰地掌握現場,65歲的南仁東和年輕人一樣,在大山深處奔走。當時深山沒有任何的路,團隊其他人勸他在山下等著,看完結果向他匯報,南仁東卻堅持要一起上去看看實際情況。直接參與一線建設,熟悉現場環境,掌握第一手現場資料,這為FAST後期的整體設計和治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6年,FAST工程正式建成啟用,然而在FAST落成啟用即將一周年之際,南仁東卻悄然離世。
南仁東心無旁騖,為崇山峻岭間的中國「天眼」燃盡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高度。人們不會忘記,「中國天眼之父」如何帶領人們邁向浩浩宇宙中的星辰大海。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鍾豔平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