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東離開後的FAST世界:同事遇困難時總是想起他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南仁東離開後的FAST世界

  科學精神面面觀

  本報記者 龍躍梅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貴州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悉,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已發現43顆脈衝星。

  我國著名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FAST工程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南仁東和他的團隊,創造出了世界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讓中國的天文科研水平持續領先世界20年。去年9月15日,南仁東因病逝世,享年72歲。

  南仁東離開後,「天眼」怎麼樣了?

  科技日報記者近日在「天眼」看到,南仁東總是「第一個爬上去」的6個支撐鐵塔,如今依舊佇立在那裡,成為這裡的精神標誌。酷暑難耐,遠方眺望「天眼」的觀景臺,站滿了遊客。

  這裡打上「南老師」的烙印

  張蜀新每天都在用鏡頭記錄著FAST工程的點點滴滴。作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射電天文研究部副主任、FAST工程副總經理,張蜀新曾與南仁東朝夕相處,現在大家使用的南仁東的照片,基本是他拍下的。

  張蜀新和他的同事依然在為FAST工程奔走。「遇到困難的時候,許多同事都會說,南老師當時是怎麼說的,南老師當時是怎麼考慮的。」張蜀新說,雖然南仁東離開了大家,但是他在這裡已成為精神象徵,遇到困難後大家總是想起南老師,然後想辦法去解決。

  大家忘不了南仁東,因為FAST的每一步都有他的影子。為了FAST工程,南仁東在這片土地跋山涉水、深山奔波12年,從選址、預研究、立項到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到最後的編訂目標,事必躬親。他70歲高齡仍堅守工作第一線,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和毅力為建設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國天眼」望遠鏡不懈努力。

  中國科協與中國科學院去年9月25日聯合向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倡議書,學習南仁東敢為人先、堅毅執著的科學精神。

  2009年,姜鵬畢業加入了FAST項目組,後來成為了南仁東的助理。現在,他已經成為「頂梁柱」。

  現在來FAST考察的人越來越多,姜鵬經常向來賓介紹FAST的情況。7月11日,在一次20多分鐘的情況介紹中,「南老師」的名字在他口中出現了不下10次。

  科技日報記者在這裡發現,FAST已深深打上了「南老師」的烙印。

  要讓FAST成為一臺好用的望遠鏡

  大量的定標工作、高可靠性的設備、精準的時頻系統、電波環境的保護、自動化的控制系統、大數據存儲及後處理系統……如今,FAST工程進入到調試階段,還有許多繁瑣的工作要做。

  「望遠鏡的系統功能性整合就是個例子,參與望遠鏡建設的單位不下幾十家,每家企業做完自己的本地調試就算完成本職工作了。」姜鵬說,「其中饋源支撐控制系統就分為5個子系統,而要把這些零碎的各個分系統整合起來是相當繁重的工作。」調試團隊的孫京海和楊清亮在這個時候勇挑重擔,歷時4個月的艱苦奮戰,一行行代碼地修改,終於完成了饋源支撐控制系統的功能性整合。

  「以前只要看到南老師在,大家心裡就有底氣。現在我們用南老師在日常工作中教給大家的科學精神、團隊精神去克服難題。」張蜀新說。

  張蜀新告訴記者,有一天他正在整理南仁東的圖片、視頻資料,一個小夥子進來了,看了一會照片,說:「我怎麼覺得南老師沒走,只是去出差還沒回來……」

  出差,曾是南仁東最日常的工作。

  1994年到2005年的11年間,他經常出差來貴州,走遍了上百個窩凼,才為FAST找到一個「安家落戶」之所;

  為籌措資金,他經常出差去當「推銷員」,大會小會、中國外國,逢人就推銷中國的大望遠鏡項目;

  為了解決FAST建設過程中遇到的諸多難題,他又經常出差到各地……

  「南老師敢為人先、堅毅執著的科學精神一直在這裡。」張蜀新說。

  每一次向來賓介紹情況,姜鵬都會將自己和團隊的心聲透露出來——

  不能忘記的初心:我們要做一臺好用的望遠鏡;

  未來美好的願景:希望後來者們用好這個設備;

  必須接受的現實:我們也將是過去時……

  「期待明年的這個時候,它能成為一臺好用的望遠鏡。」姜鵬說,一部望遠鏡最大的衡量標準就是好用,這也是南老師一生的追求。

  專家 點評

  南仁東雖已離開,但FAST依然有一塊屬於他的精神領地,共事的同事不時聊起他的往事,新來的同事不時追問他的故事,外界時刻關注他親手打造的「天眼」的最新進展。

  在科學的探索上,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那些在崎嶇的小路上不畏艱險奮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南仁東不同於常人,他幾十年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為了心中的信念,甘心壓下身子,在深山老林克服重重困難,一步一步前行;南仁東又和常人無異,他靠雙腳為FAST選址,靠雙手去做試驗,用最「笨」的辦法,開創出了一片新天地。

  南仁東雖然離開了,但其敢為人先、堅毅執著的科學精神,在這裡一直傳承著。每一天,FAST都很安靜,科研人員在這裡仰望天空,默默地堅守,探知未知的奧秘。

  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我們將仰望天空、腳踏實地,沿著既定的路,一直走下去。

  (點評人:中科院國家天文臺FAST工程項目經理 嚴峻)

相關焦點

  • 南仁東離開後,「天眼」怎麼樣了?
    中國著名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FAST工程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南仁東和他的團隊,創造出了世界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讓中國的天文科研水平持續領先世界20年。2017年9月15日,南仁東因病逝世,享年72歲。南仁東離開後,「天眼」怎麼樣了?
  • 中國天眼(FAST)之父——南仁東
    期間在他的領導下,全球的天文網進行了十多次觀測,並首次在觀測中應用VLBI快照模式,取得了重大的天體物理成果。此舉糾正了,以前對類星體3C119觀測結論的錯誤。當時用VLBI技術拍攝的3C119星系合成圖,達到了國際最高水平。這樣的成功,讓南仁東先生得到了許多國外大公司和天文臺的青睞,他們願意提供更好的設備,和一天頂在國內一年的工資,想讓他留下來,但他還是毅然的返回了祖國。
  • 追記南仁東:生命中近1/3的時光都奉獻給了FAST
    但南仁東並不在意,他只想著能夠踏踏實實地「做點事情」。即使在生命的最後半個月裡,他仍然密切關注著FAST的每一步進展。  9月16日清晨,當南仁東逝世的消息傳開,在他那間位於國家天文臺A座3樓的辦公室門口,同事們自發地擺上鮮花,路過的人都會停下來深深鞠上一躬。
  • 中科院舉行南仁東先進事跡報告會—新聞—科學網
    報告會上,5位報告團成員結合親身經歷分別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講述了南仁東的先進事跡,真實再現了他的精神品格。南仁東的同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饋源支撐系統高級工程師楊清閣在報告中講到,南仁東事必躬親、細緻嚴謹,體現出了堅毅執著的頑強品格,展示了他將FAST繫於一身的責任擔當。
  • 「天眼之父」南仁東:鐵漢也有柔情
    爬坡上坎,每每見有人上前攙扶,他都會毫不猶豫地甩開別人。幹起活來,身上永遠有一股年輕人都少有的「狠勁」。  2011年,開工建設沒多久,FAST就遇到了致命難題。要造一口這麼大的「鍋」,市面上的鋼索無法滿足施工要求,南仁東二話不說,親自上陣奮戰700多天,在經歷近百次的失敗實驗後,方才解決了索網疲勞問題。  遇山開路,逢水搭橋。
  • 畢生心血築「天眼」——追記FAST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
    可耗費了22年時間,把一個樸素的想法變成了國之重器,成就了中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項目的南仁東,已從壯年走到暮年,疾病最終奪走了他見證「天眼」捷報的機會。北京時間9月15日23時23分,因肺癌突然惡化,搶救無效,南仁東逝世。20餘天后,捷報傳來,「天眼」這個中國自主設計製造的射電天文望遠鏡發現了6顆新脈衝星,這在我國尚屬於首次。
  • 人物:南仁東:「天眼之父」也有柔情
    爬坡上坎,每每見有人上前攙扶,他都會毫不猶豫地甩開別人。幹起活來,身上永遠有一股年輕人都少有的「狠勁」。2011年,開工建設沒多久,FAST就遇到了致命難題。要造一口這麼大的「鍋」,市面上的鋼索無法滿足施工要求,南仁東二話不說,親自上陣奮戰700多天,在經歷近百次的失敗實驗後,方才解決了索網疲勞問題。遇山開路,逢水搭橋。
  • 中科院舉行南仁東先進事跡報告會:他用生命成就國家驕傲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於9月15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72歲。FAST是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南仁東為FAST的成功建成嘔心瀝血20餘年,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報告會現場。
  • 【小康故事】中國天眼:南仁東最好的紀念碑
    生於1945年的南仁東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他經過二十二年的奮鬥,終於建成「中國天眼」,一舉達到該領域世界最先進。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中國天眼」竣工落成啟用。這是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令人無比惋惜的是,南仁東在一年後病逝了。
  • 今天,又想起他的名字……
    聽到這個提議後,時近50歲的南仁東興奮不已:「如果能抓住這個時機,中國的天文學研究就有可能領先國際幾十年。」 一向低調的他坐不住了,主動跑去推開中國參會代表吳盛殷的門,激動地說:「咱們中國也建一個吧!」
  • 南仁東去世一周年:給南仁東的五封信
    編者按  9月15日,天文學家、FAST工程原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南仁東去世一周年。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曾與南仁東朝夕相處、並肩作戰的後輩、同事、摯友,把想對「老南」說的話,通過信件的形式記錄下來。
  • 他放棄300倍高薪回國造「天眼」 夢圓時他卻離去……
    他放棄300倍高薪回國造「天眼」 夢圓時他卻離去…… 2017-09-23 18:59:00來源:央廣新聞
  • 「中國天眼」就像為他而生——南仁東的24載「天眼」夢
    72歲的南仁東,把仿佛揮灑不完的精力留給了「中國天眼」——世界最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FAST。某種程度上,他成就了FAST,FAST也成就了他。「20多年只做了這一件事」「南老師20多年只做了這一件事。」南仁東的同事和學生們評價。故事要從24年前說起。1993年,日本東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
  • 軟體所逯長松學習南仁東先生事跡感悟
    作為世界最大的單口徑望遠鏡,FAST將在未來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當時感覺中國在天文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作為一名中國人倍感自豪。也就是從那時了解到南仁東先生的事跡,南仁東先生為FAST的成功建成嘔心瀝血22年,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先進事跡感人肺腑。
  • 「天眼之父」南仁東 |因為執著,所以為「天眼」燃燒20多年人生
    ⑵出現契機1993年,在日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科學家們提出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這樣就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要為10年、20年後的射電天文學發展做打算。南仁東轉身跟同事們說:「咱們也建一個吧。」
  • 新華社刊文緬懷科學家南仁東:「中國天眼」項目就像為他而生
    72歲的南仁東,把仿佛揮灑不完的精力留給了「中國天眼」——世界最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FAST。某種程度上,他成就了FAST,FAST也成就了他。「20多年只做了這一件事」「南老師20多年只做了這一件事。」南仁東的同事和學生們評價。故事要從24年前說起。
  • 踏過平庸,一生為中國「天眼」燃盡——追記「時代楷模」南仁東
    但他執著追求科學夢想的精神,將激勵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續奮鬥,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南仁東曾在日本國立天文臺擔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級別的科研條件和薪水。可他說:「我得回國。」  做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他扛起這個責任。這個當初沒有多少人看好的夢想,也最終成為一個國家的驕傲。  72歲的「天眼」工程高級工程師斯可克回憶:「南仁東總跟我說,國家投入10多億元搞這個望遠鏡,如果因為質量問題或者工程延期導致停工,每天損失將達50萬元。
  • 南仁東:夢想與堅守,用人生最後22年,讓中國站在世界之巔
    從1993年提出設想到2016年的正式完工,短短這二十幾年時間裡,我國在這一領域就成為世界第一,這背後離不開千千萬萬科學家的努力,其中要提到的一位便是南仁東。南仁東出生於我國吉林,家庭不算富裕位於山區。
  • 「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踏平坎坷艱難路,埋進深山志高遠
    南仁東轉身跟同事們說:「咱們也建一個吧。」這也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開始的契機。 2006年,南仁東擔任國際天文學會射電專業委員會委員主席,這是中國天文學界第一次在國際機構的天文委員會任職,他在國際射電天文界得到同行的認可與尊重。
  • 「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踏平坎坷艱難路,埋進深山志高遠
    早在1984年,南仁東就開始對活動星系核進行系統的觀測和研究,成功主持完成了歐洲及全球網十餘次觀測,取得了豐富的天體物理成果。1993年,在日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科學家們提出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南仁東轉身跟同事們說:「咱們也建一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