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繞超大黑洞的旋轉氣雲首次現身

2021-01-16 環球網

一個以今西昌俊為主的日本國立天文臺和鹿兒島大學的研究小組,通過觀測螺旋星系M77的中心核,捕捉到了環繞超大黑洞的半徑約20光年的「甜圈」狀分子氣體,並首次清晰地觀測到分子氣體以黑洞為中心旋轉的情形。宇宙中幾乎所有星系中心都存在巨大的黑洞,這些超大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數十倍至數億倍,與其所在星系整體的質量相關聯。

科學家認為,超大黑洞與星系互相影響而共同進化。但是由於超大黑洞與其所在的星系整體相比規模極為微小,僅有百億分之一左右,對星系與超大黑洞如何相互影響尚無法得知。

理解星系與超大黑洞共同進化的關鍵是,正在吞噬大量物質成長中的超巨大黑洞。這種黑洞周圍降落下的物質引力能量轉化為光,稱為「活動星系核」。活動星系核發出非常強烈的光,不時噴射出高速氣流,因而對周圍星系環境產生巨大影響。活動星系核是解開星系與黑洞共同進化之謎的關鍵天體。但是由於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中心超大黑洞吸入的物質量非常少,且僅有微弱的活動,因此理解活動星系核的情景,需要高解析度觀察其他星系的中心核。

很久以前就有科學家預言,被稱為「活動星系核」的活躍超大黑洞周圍存在環繞其運動的「甜圈」狀分子氣體,但迄今為止沒能通過直接觀察確認。此次,研究小組用阿爾瑪望遠鏡對螺旋星系M77的中心部位進行了詳細觀察。通過觀測,清晰地發現了圍繞超大黑洞半徑約700光年的馬蹄形氣體雲,以及包圍巨大黑洞的半徑約20光年的小型氣體雲。

研究小組認為,這正是眾多天文學家所預言的「活動星系核統一模型」環繞黑洞的「甜圈」氣體雲。這一發現是研究超大黑洞活動及其對周圍星系影響的基礎性重大成果。

相關焦點

  • 近日,首次觀測到一顆恆星環繞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運行。
    外媒的《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望遠鏡(一款位於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的全能望遠鏡)首次觀測到一顆恆星環繞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運行,運行軌跡猶如舞動的「玫瑰花結」,而這也正好符合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測結果。
  • 活躍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旋轉氣體圈
    【博科園-科學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阿塔卡瑪大毫米/亞毫米波陣列(ALMA)的高解析度觀測使一個旋轉的塵埃氣體圍繞一個活躍的超大質量黑洞旋轉。這種旋轉的齒狀結構的存在是幾十年前首次提出的,但這是第一次被如此清晰地證實。這是理解超大質量黑洞和它們的宿主星系共同進化的重要一步。
  • 太陽環繞銀河系中心旋轉一圈要多久?
    月球繞著地球旋轉,轉一圈的時間大約為27.3天;地球繞著太陽旋轉,轉一圈的時間為1年;那麼,太陽又繞著什麼旋轉,轉一圈需要多長時間呢?在宇宙中,沒有天體是絕對靜止的,它們都會存在某種方式的運動,這可以通過牛頓力學來描述。宇宙中的天體之間都存在引力作用,如果沒有通過某種作用來抵抗引力,天體之間將會發生碰撞。
  • 銀河系超級黑洞曾噴發:照亮20萬光年外氣體雲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銀河系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一直處於休眠狀態之謎讓科學家們困惑了幾十年。最新證據表明這條「睡龍」其實在某些時候處於活躍狀態——只是我們無法觀測到。天文學家聲稱超大質量黑洞在200萬年前曾噴發,這場爆炸如此強大以至於點亮了20萬光年遠的氣體雲。
  • 如何測量黑洞旋轉速度?利用超大質量黑洞撕裂恆星光芒進行探索
    天文學家使用殲滅之星來記錄黑洞的旋轉,被超大質量黑洞撕裂的恆星的光芒使研究人員能夠測量黑洞旋轉的速度。天文學家從一顆碎星的殘骸中發現了一個令人驚奇的長壽命X射線脈衝,這是因為它不可避免地旋入黑洞的嘴附近。
  • 恆星在繞著超大質量黑洞「畫花瓣」
    4 月 16 日,國外媒體曝出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超大望遠鏡(VLT)觀測到一顆恆星在銀河系中心,環繞著超大質量的黑洞運轉著。這一發現驗證了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中所預測的結果。這一期待已久的結果是在天文學家近 30 年的追蹤觀測之下,依靠近年來發展得越來越精確的科學觀測手段才最終得以實現。
  • 25億光年外,兩個8億多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即將碰撞!
    探測引力波背景將有助於解決天文學中一些最大的未知問題,比如星系融合的頻率,超大質量黑洞對是否會完全融合,或者陷入近乎無休止的繞對方旋轉。當星系合併時,超大質量黑洞相遇並開始相互環繞。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氣體和恆星穿過黑洞並竊取能量時,這個軌道就會變小。然而,一旦超大質量黑洞足夠靠近,這種能量盜竊就幾乎停止了。一些理論研究表明,黑洞之間的距離約為約3.2光年。這种放緩幾乎無限期地持續下去,被稱為秒差距的最後一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由三個或更多超大質量黑洞組成的非常罕見群體才會導致合併。
  • 超大質量黑洞繞著更大質量的黑洞旋轉,每12年撞擊一次其吸積盤
    例如,斯皮策望遠鏡是唯一一臺能夠觀測到遙遠星系OJ 287中心發生的令人震驚的事情的望遠鏡:一個超大質量黑洞(SMBH)被另一個經常穿過其吸積盤的黑洞圍繞。每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就會產生比銀河系所有恆星加起來還要亮的閃光。利用斯皮策的觀測,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終於能夠建立一個模型,精確預測這些閃光的時間和較小黑洞的軌道。
  • 黑洞衝擊!NASA捕捉到超大質量的「死亡之舞」在宇宙中飛馳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顆衛星捕捉到了時空的兩個區域「死亡之舞」的瞬間,這兩個區域在穿越宇宙時合併成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黑洞是空間和時間的一個區域,它的引力加速度非常大,任何東西都無法逃脫,甚至光也無法逃脫。這些宇宙現象據說是在大質量恆星在其生命周期結束時坍縮時形成的,這些大質量恆星墜入自身併吞噬其他黑洞,形成了我們所知的超大質量黑洞。觀測證據表明,幾乎所有大型星系的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 北大天文學系劉富坤教授等首次發現隱匿超大質量雙黑洞
    2014年4月22日,歐洲航空航天局(ESA)(http://sci.esa.int/home)發布新聞,報導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天文學系劉富坤教授及其合作者近日發現的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這是首次在普通星系中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
  • 銀河系中央人馬座存超大黑洞 撕裂空間氣體雲
    銀河系中央人馬座存超大黑洞 撕裂空間氣體雲      銀河系中央的超級黑洞正在瘋狂的吸食一個靠近它的氣體雲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銀河系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將一團巨大的氣體雲完全撕裂,觀測結果表明預計到明年這片巨大的空間氣體雲會進一步靠近黑洞
  • 超大質量黑洞與周圍恆星上演「玫瑰舞」
    來源:經濟日報據美國太空網16日報導,歐洲科學家歷經近30年研究,首次發現圍繞銀河系中央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旋轉恆星的行進軌跡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測精準吻合,再次驗證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研究合作者、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外星物理學研究所所長雷因哈德·根澤爾在一份聲明中說:「廣義相對論預測,一個物體圍繞另一個物體旋轉的束縛軌道不會像牛頓力學預測的那樣呈橢圓形,而是像玫瑰花結。科學家首次在水星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上觀察到這一效應——這也是首個支持廣義相對論的證據。」
  • 兩個超大黑洞在未來的可能對撞將產生宇宙最強引力波
    一個距地球25億光年的星系,存在一對超大質量黑洞。環繞這對黑洞的暖氣體和明亮恆星暴露了它們的位置根據天文學家的觀測,這兩個黑洞在不斷靠近的過程中,泛起的引力波漣漪將穿過周圍的時空。這些宇宙漣漪將與尚未被探測到的來自其它超大質量黑洞的引力波背景噪音結合在一起。
  •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古老的超大質量黑洞
    IT之家1月15日消息 據外媒 cnet 報導,天文學家們在距離地球超過 130.3 億光年的暗角發現了一個類星體,它的超大質量黑洞比其中心的太陽大 16 億倍。該類星體被命名為 J0313-1806,在宇宙大爆炸 6.7 億年時誕生。
  • 天文學家測算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旋速能達到0.7倍光速!
    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環繞所謂的「吸積盤」,即由塵埃和氣體構成的巨型旋轉盤。吸積盤從數十億光年外旋向超大質量黑洞,很難進行測算。不過,天文學家已經找到了一種途徑。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十字架,是一個類星體巨大的吸積盤從幾十億光年外朝著超大質量黑洞旋轉靠近。對這種現象進行測算將面臨怎樣的難度,我們可想而知。不過,天文學家已經找到了一種解決方案。
  • 它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質量是太陽的100萬倍,以50%光速瘋狂旋轉
    可是黑洞強大的吞噬能力往往也難以真正隱藏自己,尤其是超大質量黑洞,它們的吞噬能力異常強大,吞噬恆星就跟喝水一樣容易,而在吞噬恆星過程,恆星的反抗會爆發出強烈的閃光。我們通過這些閃光,也就是明亮吸積盤的存在,從而可以確定超大質量黑洞的存在。
  • 一個正在高速旋轉的巨大黑洞:速度竟達到光速的一半!
    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 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最近吞噬天體留下的殘骸讓科學家們能夠計算出這個怪物黑洞的旋轉速度
  • 美國天體物理學家計算出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的旋轉速度
    美國天體物理學家計算出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的旋轉速度(Credit: BarkerNCSA Advanced Visualization Laboratory)(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美國天體物理學家第一次能夠計算出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的旋轉速度。研究結果發表在了《天體物理期刊通訊》上。
  • NASA繪製黑洞圖像 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高清版來襲
    2019年4月10日,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發布,大家爭相傳閱。  這顆被拍攝到的黑洞為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它的質量是太陽的65億倍,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據報導,這一重大科學成果由全球多國科研人員歷經數年合作完成,光「衝洗」就花了兩年的時間。
  • 大爆炸後不久,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形成並釋放出強大的噴流的?
    然而,仍有一些事情仍然是不受討論的,比如當帶有超大質量黑洞(SMBHs)和大質量噴流的星系首次出現時。根據國際高等研究學院(SISSA)和來自日本和臺灣的天文學家團隊最近的研究,提供了關於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在大爆炸後8億年開始形成,以及在不到20億年後開始形成相對論噴流的新見解。該案例表明宇宙中巨大物體的形成比我們想像的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