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所發明金屬相變吸熱方法可消除移動電子設備發熱問題

2020-12-01 中國科學院

近期,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低溫生物與醫學實驗室的科研人員首次將低熔點金屬及其合金作為相變材料引入到電子散熱領域,從而使手機等移動電子設備中日益嚴峻的發熱問題得以消除,也為各類瞬態高功率電力電子設備的靈巧冷卻開闢了一條全新途徑,相應工作發表於ASME Journal of Heat Transfer、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等刊物上。

長期以來,電子晶片的集成度始終朝著著名的摩爾定律預測的那樣隨時間呈指數增長,如今手機的CPU主頻已從過去的MHz提升至當前的GHz,對應功耗則從mW到十幾瓦。在手機如此狹小的空間裡,大量熱量很難及時排散到外部環境,這給用戶帶來了很大不適,比如,手機持續通話、遊戲一段時間後,其外殼會很快出現過熱乃至發燙的現象,嚴重者甚至會對人體皮膚造成低溫燙傷。無疑,出於對超小體積、低功耗、低噪音乃至高品質體驗的要求,常規的風扇、熱管和水冷散熱並不很適用。可以說,相較於體積大許多的筆記本電腦乃至臺式計算機,手機散熱更顯棘手,業已成為制約高端手機發展的瓶頸。

在此項題為Keeping smartphones cool with gallium phase change material(Ge and Liu, ASME Journal of Heat Transfer, 135: 054503, 2013)的研究中,科研人員藉助於金屬材料的蓄冷及固液相變吸熱機理,將手機在高負荷運行中產生的熱量迅速吸收掉,手機溫度得以保持在30°C附近10餘分鐘,由此確保了無發熱情況下的通話;一旦當手機處於待機狀態,熔化成液態的相變材料則可通過向環境釋放熱量而發生凝固,從而為下一次吸熱作好準備。整個過程僅由嵌於機殼內的金屬吸熱薄片承擔,無需額外裝置和能源,因而手機體積並不會因此明顯增大,且全程無噪音。

研究中,科研人員還發現了十分有趣的現象。金屬材料因吸熱而變成液態後,必須及時將熱量釋放到空氣中並重新返回到固態,才能滿足後續的吸熱需要。然而,由於過冷度的存在,液態金屬材料在其溫度低於熔點時並不立即發生凝固。研究小組引入了成核劑,還嘗試對液態金屬輔以震蕩和敲擊作用,結果證實兩種途徑均可顯著降低材料的過冷度(從30°C降至2°C)。在手機類消費電子設備的使用過程中,晃動和敲擊是時有發生的現象,由此易於確保相變吸熱功能的持續高效發揮。這種因機械力作用而誘發的相變效應,也是熱科學領域饒有興味的新穎問題。

進一步地,研究小組還將上述方法擴展用於冷卻高速數據傳輸中的U盤、快閃記憶體及固態硬碟等(H. Ge, J. Liu, Phase change effect of low melting point metal for an automatic cooling of USB flash memory, Frontiers in Energy, 6: 207–209, 2012)。實驗證實,設置有金屬相變材料的U盤在運行中由原來的42°C降到了28°C並能維持1刻鐘以上,顯然,較低的工作溫度一方面保障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也延長了U盤的使用壽命。事實上,對於更大功率如數十瓦的瞬態發熱設備,研究還表明,金屬相變冷卻技術的優勢更加明顯,系統熱響應時間可呈數量級縮短,而散熱裝置體積則減小數倍,且加工工藝得以大為簡化。此外,理化所的工作也揭示出,低熔點金屬相變吸熱方法還易於與風冷、熱管或水冷方法相結合,由此提升電子設備的抗熱衝擊性能,這在許多計算機超頻應用中有獨特價值。除電子設備外,低熔點金屬相變熱管理方法在更多光電器件,以及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間歇式能源的高效儲存,乃至建築保溫節能、人體熱舒適、特殊功率電力電子設備領域,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理化所已圍繞有關應用形成了技術專利。

總的說來,藉助如冰蓄冷一般的金屬相變材料的交替性蓄冷-熔化過程,可以達到靈巧的冷卻目的,這種無需額外設置專用冷卻系統的熱管理方式,特別適合於手機等移動電子設備。以往,儘管學術界也曾嘗試採用相變方法來冷卻手機,但因受限於既定材料的物性而制約了實際應用。比如,傳統有機類相變材料如石蠟、烷烴、醇類以及脂肪酸等雖然性能穩定、過冷度小、成本低,但熱導率小、熱響應慢,相變時體積變化率較大從而會使系統體積顯著增加;而無機類相變材料如結晶水和鹽、熔融鹽等,雖價格便宜,儲熱密度大,但過冷度高,熔化之後會因無機鹽與結晶水之間的密度差而造成相分離,同時還會因結晶水蒸發引起再凝固繼而產生低水化合物,最終使得相變材料的長期工作穩定性變差。高熔點金屬作為相變材料雖有提出,但因在常溫下無相變行為,無法用於電子設備熱管理。綜合而言,常溫附近即可熔化的金屬及其合金材料則體現出諸多誘人的優勢:1.熱導率高,是傳統相變材料的數十甚至上百倍,這有利於吸熱系統的快速響應,同時也減小了熱源與環境之間的熱阻;2.金屬材料穩定性好,在相變過程中不會出現相分離、相分層現象,經無數次熔化凝固之後依然表現出完好的相變特性;3.低熔點金屬密度大、單位體積相變潛熱高,且相變過程中體積變化率小,遠低於傳統材料,這有利於實現高度緊湊的熱管理系統。

考慮到低熔點金屬相變熱管理方法有著廣泛而重要的應用前景,為推動這一新興方向的形成與發展,理化所科研小組於近期發表了一篇全面綜合的長篇評述文章(H. Ge, H. Li, S. Mei, J. Liu, Low melting point liquid metal as a new class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 An emerging frontier in energy area,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1: 331–346, 2013),系統闡述了新方法的應用特點和基本原理,並具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發展方向和實現策略,旨在促成相應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論文連結:1  2  3

典型相變冷卻器受熱溫升曲線(金屬相變效應可維持設備在30°C附近10餘分鐘)

U盤數據傳輸過程中採用金屬相變機理冷卻後的效果(對應曲線B)

相關焦點

  • 理化所發現電場誘導的液態金屬射流基礎現象及其用途
    文章第一作者為來理化所進行暑期實習的清華大學錢學森力學班大三學生房文強。  此項工作源於劉靜團隊十餘年來在液態金屬領域的持續探索和積累。此前,團隊曾發現手動操控下的液態金屬經毛細管注入特定溶液中時會自動離散成大量的金屬液滴,由此建立了一種無槽道式快速製備金屬微粒的方法(Yu et al.,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16: 255, 2014,封面文章)。與此同時,團隊還首次發現電場控制下液態金屬可在各種形態及運動模式之間發生轉換的多變形現象(Sheng et al.
  • 熱管理技術系列:半導體電子元器件的散熱解決方案
    在90年代,半導體封裝的第二個趨勢已經開始,它是微型化。這一趨勢明顯受到行動裝置的推動,如筆記本電腦和手機,它們要求「接近晶片尺寸」類型的封裝,以消除成本和面積。QFN封裝作為CSP(晶片級封裝)的一種,被引入到晶片級封裝中。QFN封裝已成為最成功的封裝類型,因為它的簡單,性能和價格。
  • 深度測試 熱管散熱器吸熱底座效能研究
    直到1963年科學家George M.Grover製造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根熱管,這種效能極高的元件才真正被人們所認識。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由於製造成本較高,熱管並沒有得到普及。當時只有ZF的高科技單位和軍方才買的起熱管,應用在人造衛星和一些重要部門的高科技儀器設備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工業製造水平的提高,熱管的製造成本得以下降,熱管漸漸滲透到了民用領域。
  • 新疆理化所等在非貴金屬氧還原催化劑研究中取得進展
    新疆理化所等在非貴金屬氧還原催化劑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7-09-07 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燃料電池與金屬-空氣電池中陰極上氧氣還原反應(ORR)的催化劑決定了能量轉化效率以及電池成本。
  • 用於移動電子設備的電路保護方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90106.htm  移動多媒體設備正在從以音頻為主的設備向以視頻存儲為主的設備演變,對電源、數據傳輸速率以及電路設計的尺寸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越來越小的移動設計也提出了更小、更可靠的電路保護器件的需求。
  • 相變傳熱技術及相變節能器
    其導熱能力超過任何已知金屬的導熱能力。相變節能器外文名Phase Change Economizer——PCE簡介相變節能器用於電子、食品、醫藥、鋰電、菸草等高端製造行業的淨化空調和工藝設備的節能。淨化空調系統具有風量大、負荷大、能耗高的特點,其通風風量由潔淨度確定,溫度、溼度均有控制要求。
  • 2019日立金屬分析論壇·廣西理化檢驗專場成功舉辦
    開幕詞中,鄧承英向與會專家、用戶,及日立分析儀器、廣州明陽機電錶示感謝,並表示,本次論壇邀請相關應用技術專家,就OES、手持XRF、手持LIBS等產品優勢和應用技術、移動光譜-光譜儀行業前沿技術與大家進行交流,同時設置現場設備演示及答疑環節,相信對與會從事理化檢驗的專業人士是一次難得的學習交流機會,最後預祝論壇圓滿成功。
  • 理化所吳驪珠院士課題組JACS: 可見光催化下獲得雜芳胺
    無金屬反應能解決這些問題,最近的研究表明,單電子轉移自由基胺化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替代方法(Figure 1a),即芳烴氧化提供自由基陽離子,然後是胺親核進攻(適用於富電子苯環)或胺活化生成N-自由基,隨後對芳香環親電加成。Morrocci等人於1992年發現在紫外光照射下胺與雜環硝基化合物可以偶聯,儘管反應性和選擇性差。
  • 正版55度杯專利曝光 變溫材料為微米級相變金屬
    而近日的一條微信,又使他成為眾多媒體所關注的焦點。近日一條名為《55度杯的騙局,是天真的悲劇》在朋友圈內瘋傳,截止記者發稿時其閱讀總量已超過10萬次。「很多不明真相的網友紛紛轉發,這對洛可可所推出的55度杯造成了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 北京五十五度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攀氣憤的對記者說。
  • 頂刊《AFM》:液態金屬相變微爆破!增強腫瘤殺傷能力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首都醫科大學聯合研究團隊發現,液態金屬微顆粒在低溫凍結作用下發生液固相變時會引發微型爆破,由此形成鋒利尖銳的刀刃,可快速刺穿堅硬冰晶,應用於腫瘤低溫消融治療時可顯著增強目標組織和細胞的殺傷能力。
  • 變壓器漏磁引起的設備發熱難題
    銅鋁之所以能夠屏蔽高頻交變磁場,其原因在於高頻交變磁場能在銅鋁上引起很大的渦流,由於渦流的去磁作用,屏蔽罩處的磁場大大減弱,以致罩內的高頻交變磁場不能穿出罩外。 同樣道理,罩外的高頻交變磁場也不能穿入罩內,從而達到磁屏蔽的目的。通常金屬的電阻率越小,引起的渦流越大,用這種金屬做成的屏蔽罩屏蔽效果越好。
  • 進展 | 反鐵磁金屬氮化鉻超薄膜的電子態相變研究
    超薄導電材料在透明顯示、柔性電子皮膚、可穿戴光伏器件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是應用材料領域爭相角逐的前沿領域。現代微電子器件不僅要求這些超薄材料具有優異的導電性和透光性,還要求它們能夠具有更為豐富的物理特性,例如磁性、熱電性、延展性和抗腐蝕性等,為設計下一代移動智能多功能器件提供備選材料。過渡金屬氮化鉻(CrN)就是集這些優良物性於一身的理想材料之一。
  • 工程熱物理所微尺度相變材料傳蓄熱機理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科研人員開發了針對PCMs的實驗表徵技術和數值模擬方法,分別通過頻域3ω技術及量熱技術測量了不同密度PCMs相變溫度區間溫度下有效熱導率、吸熱係數和比熱。實驗測量結果表明,PCMs的有效熱導率和吸熱係數在相變核材的相變溫度處達到峰值。另外,由於固相和氣相傳熱的耦合作用,PCMs的有效熱導率和吸熱係數隨著密度的增加而顯著增加。
  • 如何消除電子設備電路中的電磁幹擾
    隨著電子產品集成度、處理器速度、開關速率和接口速率的不斷提升,電子產品ESD/EMI/EMC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當手持電子設備向輕薄小巧方向發展而且產品功能不斷增加時,它們的輸入/輸出埠也隨之增多,導致靜電放電進入系統並幹擾或損壞集成電路,電路保護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部分,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問題。
  • 認識鋰電池相變材料冷卻系統
    首先,材料熱密度高,潛熱量大;其次,導熱率高,吸熱放熱過程迅速;再次,穩定性好,不容易分解以及與周邊材料發生副反應,使用周期長,不會對系統造成不良影響;最後,價格低廉。2 相變冷卻的應用範圍相變材料,吸熱放熱過程,系統溫度平穩,可以達到近似恆溫的效果,已經在很多領域得到應用。
  • 非催化加氫驅動二氧化釩相變——神奇的「點鐵成氫」技術
    VO2的各種光電功能特性均與其相變密切相關,然而其相對過高的相變溫度成為其實際應用的一大瓶頸問題。通過深入研究其相變微觀機制,探索有效的相變調控方法來降低相變溫度對推動其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氫原子由於其小的原子半徑能夠有效進入VO2晶格實現電子摻雜,達到調控相變的目的。
  • 中國科大非催化加氫驅動二氧化釩相變研究獲進展
    二氧化釩(VO2)是一種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強關聯過渡金屬氧化物材料,最顯著的特徵是在68℃時具有四到五個量級的絕緣-金屬相變性質。VO2的各種光電功能特性均與其相變密切相關,然而其相對過高的相變溫度成為實際應用的一大瓶頸問題。
  • 柔性、可彎曲化將是未來電子設備的發展潮流
    柔性、可彎曲化將是未來電子設備的發展潮流 工程師4 發表於 2018-05-01 14:56:00 隨著電子設備的發展,柔性電子設備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這種設備是指在存在一定範圍的形變
  • 研究人員設計出新型液態金屬自驅動輪式移動機器人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磊)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世武副教授研究團隊、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李衛華教授研究團隊和蘇州大學李相鵬副教授研究團隊組成的聯合研究組,設計了基於鎵基室溫液態金屬的新型機器人驅動器,首次實現了液態金屬驅動的功能性輪式移動機器人。近日,該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上。
  • 季豐電子新增一臺發熱顯微鏡
    打開APP 季豐電子新增一臺發熱顯微鏡 上海季豐電子 發表於 2021-01-15 09:18:16 Thermal  E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