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島,北回歸線上的一片綠洲
發布時間:2017年07月11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劉文起
南澳島在廣東的東邊,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它像我們的洞頭縣一樣,是多島縣,但比洞頭小。洞頭是百島縣,南澳是由37個島組成。人口也少,只有7萬多。與洞頭縣不一樣的是,南澳島的地理位置好。離臺灣、香港、廈門都只有100海裡上下,離汕頭只有11.8海裡,是很好的商埠,明朝就有「海上互市」之稱。南澳島又處在北回歸線上,風景優美,亦稱「北回歸線上的一片綠洲」。
南澳島更加吸引我的,是它的歷史遺存。《南澳志》載: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宋末的少帝趙罡、趙昺,在元兵追趕下曾駐蹕澳前村。並在島上挖「龍井」、「虎井」、「馬井」三口,還留下「太子樓」等遺蹟。島上還有南宋末最後一個丞相陸秀夫的墓。另有寺廟30多處。可謂集海、山、史、廟於一體,融藍天、碧海、金沙、白浪與綠島之優勢於一處的旅遊佳地。因了這些,我們於3月5日來到南澳島作一日之遊。
車到海邊,我們就被南澳跨海大橋的氣勢給鎮住了。
跨海大橋如一道長虹橫跨海面,雄偉壯觀。它長11.08公裡,橋梁淨寬11米,設計車速為每小時80公裡。我們坐車過橋,僅需20分鐘。建築澳大橋費時5年,耗資巨大,是廣東省最長的跨海大橋。
過跨海大橋,我們便行走在環島公路上了。
一路上,但見路邊綠草蔥鬱,樹蔭蔽日,放眼看去,滿目蒼翠,真真一個綠島。讓人想起臺灣的《綠島小夜曲》:「綠島就像一隻船,在月夜裡搖啊搖……」
宋井在雲澳海濱,如今僅存「馬井」,傳說中的「龍井」、「虎井」都沒了。「馬井」離海水僅咫尺之遙,但井水卻很清冽,據說喝之甘甜。它時隱時現。儘管隱時井被泥沙湮沒,但一旦恢復,井水仍然甘甜清冽,人稱「神奇宋井」。宋井附近有「太子樓」,據說是南宋末少帝趙昰等人駐島時住的。在宋城的宋室,有少帝趙昰、趙昺和楊太后的雕像。太后和少帝兩邊,還站著丞相陸秀夫和大將軍張世傑。此二人後來都殉國而死。張世傑是翻船而死,陸秀夫卻是舉劍逼妻兒跳海後,自己把少帝趙昺捆在身上跳海死的。據說,後來他的家僮找到陸秀夫的浮屍,把他葬在青澳海灣畔。如今青澳灣有陸秀夫的墳墓,有牌坊有墓道。墓碑上寫著:「宋忠臣左丞相秀夫陸公之墓。」這墓建於元初,明、清和民國都有重建。也有說這只是陸秀夫的衣冠冢的。到底是真是偽?清乾隆二十六年,潮州知府周碩勳在《潮州陸丞相墓辨》中有考的。但此文已失,他是如何考的,現無案可稽了。
南澳總兵府遺址在深澳鎮大衙口,最早建於明萬曆四(1575)年。當年朝廷怕總兵擁兵自重,特意將南澳島一分為二,由廣東和福建兩省共管,達到互相鉗制的作用。現在總兵府前有大炮兩門,一門重8000斤,一門重6000斤。府衙牆上還嵌著23塊石碑,這些都是歷代遺留下來的文物。從明萬曆年間設立南澳總兵府至清朝滅亡,兩朝共任命了南澳正副總兵157任147人。其中著名的,有戚繼光、俞大猷、鄭成功、劉永福等。總兵府外有一棵「鄭成功招兵樹」,樹旁有碑文說:「1646年,鄭成功背父抗清,而兵將戰艦百無一備。遂與所善陳輝、張進乘二艦從福建來南澳,在此總兵府前榕樹下升旗張榜,招兵舉義,得數千人。」如今此樹的樹幹得數人合圍、已有400多年樹齡了。行走於總兵府前,真有「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之慨。
我們遊南澳島一天的終點,止於青澳灣。
青澳灣的弧長3公裡,沙灘開闊,沙細白,水清碧,無淤泥,無汙染,無駭浪,人稱「東方的夏威夷」。沙灘上還有巨石嶙峋,海潮拍打其間,白浪沖天,讓人感覺到海南三亞天涯海角的味道,故遊客如雲。
青澳灣沙灘盡頭的岸上有一北回歸線廣場,佔地33畝,布滿各種人物的石雕。其主體建筑北回歸線紀念塔,稱「自然之門」。為「門」字造型:兩個高柱頂上夾一銅球。據說每年夏至正午,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日影穿過「門」上方圓球中的圓管,投射到地面,出現「立竿不見影」的天文景象,實為一大奇觀。
離開青澳灣已是傍晚時分,夕陽餘輝四射,映照得沙灘金光閃閃。大海和綠島,也都抹上一層絢麗而神秘的色彩。回想南澳島一天的遊程,耳畔不由得響起宋代詩人楊萬裡寫的詩歌:
動地驚風起海陬,為人吹散兩眉愁。
身行島北新春後,眼到天南最盡頭。
眾水更來何處著,千峰赴此卻回休。
客間供給能消底,萬裡煙波一白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