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吞沒恐龍群,變成堆滿骨頭的化石層
序
向前進!這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法則。求生的本能驅使著物種不斷向前進發,不論是為了食物,水源還是繁衍。前進,即是未來。不過,前進的步伐並不一定都是希望,也有可能是絕望,是向死亡深淵的行軍。
龐大的埋骨地
位於加拿大艾伯塔省恐龍公園組的數個埋骨之地,揭示了一些不尋常的現象。這是一片規模巨大的恐龍墓葬群,記錄了一場發生在7500萬年前的可怕災難。
受害者無一例外都是尖角龍,骨床中90%以上都是這種大型角龍科恐龍的化石。從已知的化石來看,這個地方已經埋葬了至少57頭尖角龍,但是實際的數量肯定會更多。一些規模龐大的埋骨地,面積超過上百平方米,估計這些骨床中埋葬了多達上千隻尖角龍的遺骸。
看起來這是一場無情的大屠殺。自然死亡的恐龍不可能這樣如此大規模的匯聚在一起,是誰製造了這場可怕的災難呢?是來自強大掠食者的攻擊嗎?顯然這個答案是不可能的,首先是不可能存在如此厲害的殺手能一次性殺死那麼多尖角龍,通過對這些殘骸的研究發現帶有食肉動物咬痕的化石僅僅只有4%。那麼是否是因為在乾旱季節裡尖角龍們為了爭奪水源在此處血腥爭鬥造成的大規模死亡呢?由於死亡的規模過於龐大,這種說法也是不靠譜的。或許,這裡類似今天的「大象墓地」,尖角龍也將這地方作為自己年終就寢的安息之地呢?但化石顯示這些動物都是短時間內陸續死去的,而並非長年累月積累起來,而且還有不少未成年的尖角龍。排除這些假設後,兇手其實已經非常的清晰了,這是一個當之無愧的擁有無盡力量的毀滅者。
圖註:骨床中化石的細節特寫,圖片來自網絡
吞噬
雨季已經來臨,持續的降雨使得海岸線不斷上移,恐龍們不得不開始向內陸遷移,大群的尖角龍也加入了這場行軍之中。天空中驚雷作響,暴風雨即將到來。沉悶的空氣和壓抑的烏雲讓尖角龍們躁動不安,不過這並非它們恐懼的根源。掠食者們都是十足的機會主義者,尖角龍群中混合了不少老弱病殘的成員,這可是掠食者們最垂涎的獵物,它們絕不會錯過這場盛宴。
圖註:尖角龍的復原圖,fredthedinosaurman繪製
驚雷,傾瀉的暴雨以及昏暗的光線,這一切讓尖角龍們的感官受到了幹擾。再加上掠食者的不斷騷擾,尖角龍們幾乎崩潰,它們不能停下步伐,只能不停前進。即使尖角龍們再無畏,最終還是被一條翻滾的河流阻擋了去路。持續的降雨在短時間內形成了許多湍急的河流,這些河流充滿了殺機。
圖註:正在過河的尖角龍,Gregory S.Paul繪製
大多數的陸生動物其實都會遊泳,尖角龍也不例外。其實不到萬不得已,沒有動物願意進入這種激流之中,即使是水性再好的動物也難免會在這種複雜的環境中喪命。尖角龍站在岸邊注視著奔騰的水,猶豫不決。眼下情況危急,前有激流後有追兵,看來只能孤注一擲了。聚集在水邊的尖角龍越來越多,它們不斷的推搡,站在最前面的恐龍漸漸的被推到水裡。一不做二不休,終於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了。跟隨著先頭部隊,尖角龍們都開始陸續的湧入河流中。雖然在這裡遊泳並不那麼容易,但是尖角龍們依然頑強向前。
圖註:在激流中艱難前行的尖角龍們,tuomaskoivurinne繪製
圖註:蛇髮女妖龍正在龍群中伺機而動,Gregory S.Paul繪製
水火無情,說的就是這樣,既是你再頑強也抵不過強大的自然力。有些尖角龍體力不支,只能隨著水流的走向,被推的越來越遠。有些尖角龍溺水身亡,擁擠的龍群中也有弱者因為踩踏而永遠的沉入了水中。無處不在的掠食者會非常珍惜這場難得的盛宴,水中雖然沒有食肉恐龍,但也有像恐鱷這樣可怕的史前巨鱷,在自己的主場,尖角龍無疑是唾手可得的食物。
最終幸運兒們還是到達了彼岸,但是死亡的恐龍更多。死亡的尖角龍隨著水流最後被聚集到了一個地點,鋪天蓋地的屍體觸目驚心。這對於肉食動物來說簡直不能再開心了,免費的自助餐開始了。化石中散落的牙齒表明蛇髮女妖龍和俱龍曾來到這裡大餐一頓,而一些化石上的小型牙印則說明一些小型的哺乳動物也來分了一杯羹。由於這裡的屍體實在是太多了,肉食動物根本無法全部清除乾淨。至少在它們被完全清理完畢前又再次被水體掩蓋,最終變成了今天的骨床。
圖註:正在大快朵頤尖角龍屍體的俱龍,截圖來自《恐龍星球》
墓葬的啟示
尖角龍是當時的優勢恐龍之一,與同為角龍類的開角龍,戟龍及各種鴨嘴龍類還有像蛇髮女妖龍這樣的大型暴龍類共享棲息地。
圖註:尖角龍的骨骼復原,scotthartman繪製
尖角龍身體粗壯,有強勁的四肢。作為角龍類,它們最大的特徵就是頭部。尖角龍與著名的三角龍不同,尖角龍屬於角龍科的尖角龍亞科,鼻子上有略微彎曲的長角,但是沒有眉角,同時頸盾上具有鉤狀的結構和小角,這才是它屬名的由來,而並非來自它那大鼻角(命名尖角龍的時候並沒有發現鼻角)。從頸盾上的傷痕來看,它們時常會用這些角來和同類進行格鬥。
圖註:爭鬥中的尖角龍,Gregory S.Paul繪製
圖註:尖角龍的頭骨,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曾經對於恐龍的社會行為有許多的猜想。如何證明恐龍像今天的動物一樣會有龐大的社會群體呢?我們需要從化石中獲取答案。除了恐龍群活動所留下的腳印外,骨床是更加直觀的證據,可以證明它們會以群體作為單位活動,甚至會形成很大的規模,因為零碎的個體很難匯集成大規模的骨床。尖角龍的骨床則是非常罕見的,這不僅僅可以向我們展示它們的社會活動,還提供了大量完整精美的化石,讓我們能從中獲取大量具有科研價值的信息。
圖註:一具保存非常完整的尖角龍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尖角龍的皮膚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雖然洪水對於犧牲者來說是無情可怖的,但這場白堊紀的洪水過後所留下的東西對於我們卻是無價之寶。當然,我們必須敬畏這種自然的強大力量才行。
參考資料:
1.Arbour, V. M.; Burns, M. E.; Sissons, R. L. (2009). "A redescription of the ankylosaurid dinosaur Dyoplosaurus acutosquameus Parks, 1924 (Ornithischia: Ankylosauria) and a revision of the genu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9 (4): 1117–1135. doi:10.1671/039.029.0405.
2."Centrosauru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 Gillette, David D. & Norell, Mark A. & Olshevsky, George & Parrish, J. Michael & Weishampel, David B. The Age of Dinosaurs. Publications International, LTD. p. 135. ISBN 0-7853-0443-6.
3.Frederickson, J. A.; Tumarkin-Deratzian, A. R. (2014). "Craniofacial ontogeny in Centrosaurus apertus". PeerJ. 2: e252. doi:10.7717/peerj.252. PMC 3933270Freely accessible. PMID 24688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