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高分紀錄片 讓我們深思疫情和未來

2020-12-06 青瞳視角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中國抗擊疫情的鬥爭也處於關鍵階段,在人類漫長的發展歷史中,我們曾經歷過多起肆虐的流行病,這些疫情串聯起來的不僅僅是人類歷史上悲痛的過往,還有無數醫護工作者抗擊病毒的無聲史詩。

1月22日,Netflix最新上線了一部紀錄片《流行病:如何預防流感大暴發》(以下簡稱《流行病》),這部豆瓣8分的紀錄片可謂播出得「適逢其時」。《流行病》並不是在宣揚流感可怕的致命性,而是在記錄各方人士與病毒作戰的勇敢,從公共健康防禦體系、醫療救治、病毒學、流行病學、社會學的角度來解析流感,試圖讓人類學會重視流行病,並採取措施規避下一次的危險。就像紀錄片中所警示的:「當提及又一次流感大流行時,問題不在於它是否會發生,而在於它何時發生。」

阿爾貝·加繆在其經典之作《鼠疫》中說,「人世間的罪惡幾乎總是由愚昧無知造成,如果缺乏理解,好心能造成和惡意同樣大的危害。」

所以,在我們攻克難關之際,不妨看看這部紀錄片,深思疫情和未來。

疫情最大的挑戰是輕慢

《流行病》一共六集,由五位不同的導演分組製作拍攝。他們選取了全球不同地區和領域的人物視角,將他們平行串聯在一起,試圖說明人類與流感病毒的作戰,是一場任重道遠,必須堅持不懈的歷程。

紀錄片中的「主角」有致力於建立全球防禦系統的流行病預防專家、印度拉賈斯坦邦的內科醫生、在全世界追蹤病毒源頭的「病毒獵手」、俄克拉荷馬州鄉鎮醫院唯一的醫生、希望研究出「全能流感疫苗」的研究員、醫療救援隊負責人以及流感病患等,他們基於自己的角度而與流感進行頑強對抗,有成功、有希望,但也有失敗、焦慮和死亡。

《流行病》致敬了各個國家抗擊流感的無名英雄們,了解他們為阻止下一場全球疫情的爆發所做出的努力,也在警醒所有人,當流感發生時,不要再以為這「只是一場流感而已」。片尾的字幕中,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流感會殺死數億人,但大多數國家對此依然缺乏準備,對抗此項威脅的措施也缺乏投資 。

《流行病》中講述的一個令人無奈的事實是,面對疫情,太多人卻抱有「無知的樂觀」。

紀錄片一開始,便介紹了1918年的一場全球流感——「西班牙流感」。1918年一戰結束,西班牙的流感病毒就尾隨著這些一戰的返鄉人流傳遍了世界各地。短短18個月,近10億人被感染,而當時世界人口也僅有18億,最終死於「西班牙流感」的人數約5000萬到1億人,這一數字超過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死亡總數。在專家看來,「西班牙流感」的陰影並未退卻,非典、伊波拉、中東呼吸綜合症、印度豬流感、禽流感在攻擊著人類的薄弱環節。

事實上,除了天花,人類從未真正消滅過任何致病病毒。幾乎每隔一段時間,病毒或細菌就會席捲全球,給人類帶來一場浩劫。從鼠疫、霍亂、上世紀初的流感,到今天的非典、豬流感、禽流感……與病毒作鬥爭是人類的常態。

可是至今,大眾依然低估流感的可怕,一般人都覺得只要吃點檸檬、薑黃、蜂蜜,多喝熱水就可以康復。正如2018年捐出1200萬美元研製「萬能流感疫苗」的比爾·蓋茨說:「很多醫務人員將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了流行病控制和預防的事業中,但最大的風險是,面對流行病,普通人從來都沒有準備好。」而《流行病》希望告訴大家,面對流感時的最大挑戰,就是不要麻痺大意,流感病毒的變種幾乎無窮無盡。

醫護人員更需要呵護

《流行病》中有一段醫院演習的情節,從如何穿防護服,如何應對重症病人,到整個醫院如何調動人員、物資,整個流程都要熟悉、準確,這樣疫情爆發時,才不會打沒有準備的仗。

在演習中,有護士看到推門而入的急診病患,第一反應是先幫其插入導管,然後再穿防護服,她們說:「在我需要換上防護服的外袍時,病人急需插管怎麼辦?」對於醫護人員的獻身精神,演習組織者賽拉告訴她:「面對重症呼吸道疾病,如果你連自己都保護不好,你怎麼去保護別人?」

對於醫院來說,搶救流感病人時,還要涉及如何調配人員、物資,如何安置重症病人,這一切的流程需要形成條件反射的迅疾反應,才能夠應對看不見的病毒兇手。

無論是在相對富裕的美國或是人口密度稠密的印度,醫療準備永遠是不夠充足的。全球醫務人員都是在最艱難的情況下努力救助每一位病人,醫者的偉大是共同的。

《流行病》中,醫生們在面對高傳染性的流感病人,沒有任何的逃避。在勞累幾天之後,病情終於得到控制,疲憊的醫生對著鏡頭說:「消除他人的病痛,讓我非常快樂。」

《流行病》也指出了美國基層醫療機構的缺失,全美已經有超過100家鄉村醫院關閉,另外還有700家有關閉的風險。片中某位美國公共衛生領域的官員說,「我們在生物防禦領域投入的錢,只能建造半艘航母;但因為生物防禦問題死掉的人,卻比上世紀所有戰爭加在一起殺死的人都多。」

紀錄片中,女醫生霍莉是美國一個小縣城的唯一醫生,這個醫院為附近村莊的9000人提供醫療服務,她基本24小時都要在醫院裡工作。霍莉在治療流感時被傳染,作為這家鄉村醫院唯一的醫生,在剛剛好轉時,她又要連續值班72個小時,霍莉與丈夫的婚姻也出現了巨大的問題,因為她的超負荷工作讓她對家庭完全忽視了。她在診所醒來,在診所吃飯、睡去,健康也在不斷消耗。最終,她還是放棄了年輕時就存於心底的鄉村醫生的夢想,辭掉了這個工作,搬回了城市之中。

印度醫生維傑的故事也很感人,他每日深入到危重病房中,會用「你要勇敢」「我要讓你從這裡走回家」「你還要參加婚禮呢」來鼓勵病人。當患者因為流感綜合症而去世時,他會流下淚水。維傑說:「治癒十位病人的歡樂也抵不上失去一位病人的憂傷。」為此,他每天都要在神龕前禱告,希望神明幫他治好病人。

病毒大多寄生於禽類身上

《流行病》第一集中,紐約市衛生與醫院特殊病原體項目的高級主任、賽拉·慕達德醫生那句「下一次疾病流行,只會是時間問題;我們不知道會在哪裡如何發生,但肯定會發生」有著警醒人類的啟示,而這,其實也是紀錄片中反覆強調的一個觀點。

專家們強調,大眾不要誤以為流感只是季節性的,因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能夠威脅到人類物種生存的新流感變種。

紀錄片中的專家表示,在1918年,超過5000萬人死於流感,但那時候連飛機都沒有,也沒有人每天都從一個國家趕往另一個國家,沒有養著數以千計的豬和雞的工廠化農場,但現在都有了。可能下次疫情爆發,會有數億人死亡。每天有超過3000個商業航班經過紐約各機場,如果一名帶著新型疾病的乘客到了紐約市,疾病就能夠開始擴散並不被察覺。這種病毒能夠通過空氣傳播,咳嗽、打噴嚏,甚至是呼吸,由於沒有事先免疫,疫情爆發會非常兇猛,只需要幾周時間,一種新型的強毒流感毒株就能讓一個城市無力抵抗。不到一個月病毒就能傳播全國,再過一個月,就能傳遍全世界,只需要一個人,就能引起這一切。

《流行病》中,有人在追尋病毒的源頭,比如美國國際開發署新興威脅部門總監丹尼斯·卡羅爾,為了排查可能潛藏的禽流感病毒,他去了很多養殖禽類的地方,從越南的養雞場到印度養豬場;野生動物研究者黛布·卡特和團隊一起,追蹤美國東南部攜帶流感病毒的鴨子;蓋茲·卡亞利博士走遍中東,在野生和家養動物中追蹤病毒,尤其關注近幾年和重大傳染病密切相關的蝙蝠。

專家們給出的結論是,豬流感、禽流感、伊波拉、非典的爆發源頭都和野生動物脫不了干係。他們發現蝙蝠可以成為流感的存儲器,近些年很多恐怖的病毒都和蝙蝠有關聯。可怕的是,當動物帶來了全新病毒,人類對其沒有天然的抵抗力,人體系統無法抗拒感染,這種傳播就會變得很致命,而這種病毒的傳播又通常是由於人的不在意。比如一家養雞場出現了流感疫情,但流感並不是從那裡產生的,或許是一位獵人去打了野鳥,然後沒有清潔他的靴子,就進入了雞舍,結果傳播了流感,野鳥就是病毒的載體。

大眾、醫生、政府三者通力合作

才能戰勝病毒

《流行病》中的賽拉醫生把人比喻成了病毒的人形培植箱。她認為,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承載了很多種病毒,但是這不意味著人類就束手無策。美國國際開發署新興威脅部門總監丹尼斯·卡羅爾說:「控制致命病毒的關鍵,你需要變被動為主動。病毒是從野生動物傳播給家禽再傳播給人的,所以你不能等著疫情感染到人類。你要在病毒感染人之前就找到它,並與其戰鬥。」紀錄片最後,鏡頭再次掃過一個個奮鬥在抗擊流行病戰場上的醫生與專家,告訴大家,有危險,但更有希望。

而如何對抗兇猛的病毒,《流行病》給出的觀點是:「大眾靠自己不能抵抗流行病,醫生也不能,政府也不能。只有三者通力合作,才能擊敗它。」流行病的傳播,從來都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戰鬥,而是關乎全人類生命利益的福祉。

無論是一線奮戰的醫療工作者,還是政策的制定者和規劃者,抑或是全球的衛生領袖,都應該用嚴肅的眼光,來思考這個任重道遠的問題。

傑克·格蘭維爾正致力於打造全球第一支通用流感疫苗。這種疫苗主要通過調校身體免疫系統,使其對不同病毒產生應答機制,來達到長期保護的效果。對全球醫學界來說,傑克所從事的研究,在相關領域當中,目前仍屬空白。這聽起來像是月球登陸一樣的高難度,然而,並非沒有機會。這個項目已經得到了蓋茨基金會的撥款支持,比爾·蓋茨先期投入了1200萬美元,並將其命名為「偉大的挑戰」,可見疫苗開發之難之重要。

有些令人無奈的是,普通民眾對預防病毒的認知依然缺乏。《流行病》中有一段情節,是美國俄勒岡州在試圖推行強制疫苗接種的3063法案時,遭到了民眾的強烈反對。反疫苗運動的支持者聲稱,自己比醫生更了解疫苗,並認為,強制注射疫苗侵犯了公民自由選擇的權利,是在強制給孩子的身體注射毒藥。

可見,相較於病毒本身的殺傷力,忽視、無知和聽信謠言,是更可怕的二次殺手。華盛頓的一位公共衛生領域官員在片中承認,他最擔心的是建立了一套預警體系,卻沒能起作用:「我們有這方面的歷史,遇到過這樣的事件,為此投入了重金。然後,我們鬆懈了。」

《流行病》告訴我們,在病毒面前,保持警惕,積極應對,為了避免改變帶來的最壞結果,就必須改變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的生活方式,否則我們將會付出沉重的代價。流行病已經不止是醫學問題,而成為整個社會面臨的問題。

文/本報記者 張嘉 供圖/網飛

相關焦點

  • 【Netflix紀錄片】《我們的星球》(OUR PLANET)
    《我們的星球》。這部紀錄片邀請了BBC的金牌製作團隊silverback films(《冰凍星球》《地球脈動》《藍色星球》《王朝》等高分紀錄片都是出自這個團隊),並由BBC的王牌播音人大衛·愛登堡擔任解說員。這部紀錄片耗時4年,拍攝地涉及全球各個大洲的國家或地區50多個,工作人員有600 多名,拍攝日超過3500個。
  • 這部高分紀錄片,揭露人類50年前的欲望
    那股神奇的宇宙魅力,透過大銀幕和這場活動真實地擊中了在場的每位觀眾。 它為紀念人類登上月球50周年而生,也因此成為最好的致敬。 關於登月的影視化作品,也是每一部都在打破我們對宇宙魅力的想像。
  • 這部耗時四年的BBC式的紀錄片,看完才知道是國產的!
    這部在2020年1月24日上線的國產海洋紀錄片《蔚藍之境》,因為疫情等各方面原因,沒有做大規模的宣傳,卻悄悄地在豆瓣上刷出了9.3的高分,雖然比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低了0.1分,卻給了廣大網友超越味覺的生命體驗。
  • 有了這5部高分紀錄片,孩子假期再也不無聊了!
    但是給孩子玩手機,也要有選擇性地玩,比如說看紀錄片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好的記錄片就像一個優秀的老師,可以用逼真的畫面和生動的講解讓孩子吸收很多的知識。 今天教育編輯部要給大家推薦幾部優秀的高分災難紀錄片。
  • 經典電影紀錄片 | BBC高分紀錄片《獵捕》 一起感受大自然的雄渾與壯美!
    小編今天分享的是BBC高分紀錄片:一起感受大自然的雄渾與壯美!
  • 四部紀錄片,是時候讓孩子知道病毒、疫情和人類的真相了
    我們常常在說,希望孩子在這段特別的時期裡,學會獨立思考,那麼這個紀錄片是個好的你和孩子的切入點。 在疫情爆發的時候,就連大人,都很容易陷入情緒,我們感動,也憤怒,反觀孩子可能對於疫情的反應更為簡單和冷靜。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把情緒帶給他們,反而可以藉助這部紀錄片去思考,病毒來臨之前,我們可以做什麼?
  • 八部BBC高分紀錄片:吃貨的科學指南+人類的起源+精美絕倫
    從熟知的《舌尖上的中國》到伴我們長大的《動物世界》,開闊了眼界的同時也體會到了真實,這一期,我們來聊聊幾部BBC高分紀錄片,一起領略一番「異域風情」。▼《拜佔庭:三城記》紀錄片《拜佔庭:三城記》通過拜佔庭城名稱的變化介紹東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歷史,這樣的線索確實足夠讓人信服,因為歷史的發展總有些默默無聞的東西在見證著。
  • 疫情期間不出門:在家陪孩子看這幾部高分紀錄片,比旅行還長見識(附...
    6部全是BBC高分紀錄片,製作特別精良,動輒耗資上億,頂尖團隊拍攝多年,可以說是「紀錄片界行走的LV」。而且都能夠通過獨特的視角去解讀大自然,幫助激發出孩子探索世界的熱情。無論是咱們大人看,還是孩子看,都是一種視覺享受。
  • 這部叫《日本之恥》的高分紀錄片,內容讓人咂舌
    的確,此類事件不光是當事人個人的事,從法律和輿論角度來看也是不折不扣的社會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今天皮哥為大家推薦的這部片子同樣也是與上述話題有關,而且是由BBC推出的一部高分紀錄片,片名為《日本之恥
  • 這部最最最美的央視高分紀錄片,才看一集就截了108張圖
    原標題:這部最最最美的央視高分紀錄片,才看一集就截了108張圖 這部能淨化心靈、讓眼睛去旅行的紀錄片是時候拿出來了。 在青藏高原拍攝轉場行程超過10萬公裡,是迄今拍攝行程最長的關於青藏高原的紀錄片。 豆瓣評分9.2,和《舌尖》在一個水平線上。 但看過的人只有《舌尖》的十分之一。
  • 開播斬獲9.9高分 這部紀錄片走進七大洲探索奇妙動物故事
    或許,一部開播就獲得9.9高分評價的紀錄片能夠回答以上問題,那就是——《七個世界 一個星球》。近日,《七個世界 一個星球》上線播出,在某評分網站上,有超過90%的網友給出了五星好評。這部由BBC Studios自然歷史部攝製,BBC美國臺、企鵝影視、德國電視二臺、法國電視臺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聯合製作呈現的自然紀錄片,再次讓全球的紀錄片愛好者們迎來了一場狂歡盛宴。
  • 豆瓣9.3,周迅、姜文獻聲,這部14分鐘紀錄片太震撼:大自然不需要...
    殊不知,這個問題的答案,早在2014年的一部紀錄片中,便已明曉。這部極簡的紀錄片,團隊陣容卻十分龐大。簡短精煉,卻深入人心,一舉斬獲了9.3的豆瓣高分。2015年紀錄片被翻譯成中文版,在中國上線。周迅、蔣雯麗、姜文、濮存昕、陳建斌、湯唯、葛優等一線大咖助陣,為紀錄片的中文版獻聲。
  • 高分紀錄片《極地》導演新作《生活萬歲》曝海報
    高分紀錄片《極地》導演新作《生活萬歲》曝海報 兩位首次涉足院線電影的中國紀錄片導演,將鏡頭對準十五個普通的中國人,以他們在這一年裡真實的生活狀態為全部內容,完成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非虛構電影《生活萬歲》。這部高純度的紀實手法電影,呈現了身處當代中國不同社會切面的十五位主人公,為了生存和希望,在命運面前平靜的、甚至不自知的選擇。
  • 《手術兩百年》這部豆瓣高分紀錄片,劇透慎入!
    近期,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播出了一部刷爆朋友圈的紀錄片——《手術兩百年》。 這部紀錄片開創了我國醫學類紀錄片之先河。短短8集,央視攝製組走訪了12個國家,採訪國內外重量級專家50餘位,拍攝了整整3年。
  • 2020最新片單|適合春節看的10部高分紀錄片
    科普君為你準備了2020最新紀錄片單,涵蓋自然、歷史、科學等科普知識,均是近一年全新推出的豆瓣高分佳作。趕緊轉發收藏,趁著假期,為自己充滿電吧!1.自然探秘《未至之境》豆瓣評分:9.4國家地理與BiliBili合作出品,又名《中國的隱秘王國》。
  • 5部適合給孩子觀看的高分紀錄片:所謂富養,是讓娃真正見識世界
    一、《微觀小世界》適合3歲+的孩子觀看這不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而是採取紀錄片手法拍攝自然和生活環境實景,加上3D動畫的系列短片,出自兩位法國藝術家的手筆。推薦它,是因為它實在太有趣了,用獨特又誇張的方式向孩子們展示大自然的奇妙生物。不習慣普通自然紀錄片表現手法的孩子們,可以從這部入手。
  • 這部高分法國紀錄片,孩子看三遍都不夠
    周末,孩子在公園小路上看見幾隻馬陸,興奮地蹲著觀察,當馬陸爬進了草坪,孩子特別失落,這些小蟲子在我們看來很平常甚至無聊,但是孩子卻非常感興趣,並能捕捉其中的微妙。在城市生活中,我們與小蟲子接觸的機會少之又少,在家裡的休閒時光,我和孩子無意間發現這部法國紀錄片《微觀世界》,簡直為孩子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 這10部高分紀錄片,太適合孩子看了!23/64
    紀錄片的一大重要意義,就在於它能將我們的視野和腳步,引向我們無法企及的地方和領域,又能讓那些我們曾經到過的地方、經歷過的人事,變得更有深意。希望這個寒假,能有一個不一樣的打開方式。小編特別精選推薦以下10部適合親子觀看的高分紀錄片,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收穫一段耐人尋味的認識世界之旅吧!
  • 這部8.5的高分紀錄片將刷新你的認知!
    這部8.5的高分紀錄片將刷新你的認知! 說來有些羞恥,小時候的婆婆非常幼稚,特別擔心死亡到來,儘管當時才剛出生五六年,那時候最害怕的不是肉體的灰飛煙滅,而是靈魂、記憶的飄散,幻想從「活幾年」變成了「多活幾次」,於是一直有這種問題:媽你能不能把我吞下去重新生一次?
  • 這部BBC巨製史詩級科幻紀錄片,帶孩子了解八大行星的故事
    和浩瀚的宇宙比起來,人類非常渺小,但我們和整個宇宙的關係非常密切,身體裡每一個重要的原子,都是恆星爆炸、湮滅後的衍生物,所以我們都是「星塵」。而地球的誕生,是無數次驚險和意外的結果,是與太陽系其他7顆行星「愛恨情仇」的結果。最近播出的BBC紀錄片《行星》,就為我們上演了太陽系八大行星的歷史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