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野生中藥材資源豐富,多達1600多種。可以說,遍地都是草藥。小區幾個清潔工幾次對我說:「在我們眼裡都是雜草,在你眼裡都是中藥。」
其實只要你有一本《本草綱目》,你也可以認識很多中藥材的。
比如峨眉山隨處可見的中藥大薊,《本草綱目》裡面就有記載。
大薊性甘、苦、涼。歸心、肝經。大薊全草入藥,包括葉、莖和根。人工種植一般都是用葉和莖。因為把根留住,來年自己會發新葉的。如果連根拔掉,第二年就要重新播種、移栽,浪費時間,很麻煩。
大薊是涼血止血藥,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引起的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癰腫瘡毒。大薊還有化瘀消腫的作用,所以還可以用於治療跌打損傷。
大薊在峨眉山山民眼裡是野菜,他們把大薊叫做刺兒菜。這裡的農家樂,春天的時候把刺兒菜摘回去,炒給遊客吃,很受遊客歡迎。
我也吃過好多次。剛剛長出來的時候開始吃,吃到現在。大薊好吃,但是做起來很麻煩。因為大薊葉子有刺。去摘的時候不戴上布手套,就會刺到手。回家先用剪刀把刺剪掉。農家樂的廚師是不剪刺的,那樣人工費成本太高。大薊炒熟以後刺會變軟,我只是擔心萬一有的沒變軟,刺到食道和胃黏膜不合算,所以每次必剪刺。
大薊的莖比葉子更好吃。大薊可以長一米多高。從根部割回家,葉子扔掉,只需把大薊的莖外面的薄皮撕掉。無論是涼拌,還是素炒,或者炒肉絲、肉片,都比萵筍口感好。
今天出門散步,看見峨眉山的保潔員把路邊的大薊當雜草鏟了,這株大薊含苞欲放,眼看就要開花了,太可惜了。真是認識就是藥,不認識就是草。所以要使中醫中藥通俗化,應該從娃娃抓起。
這本《漫畫中藥本草春秋》,圖文並茂,生動有趣, 以漫畫、故事的形式,不知不覺中給孩子培養了學習中藥、中醫的興趣。如同春雨細無聲,潛移默化中就讓孩子的心裡種下了弘揚中醫文化的種子。如此, 何愁中醫文化無人傳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