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本草之【大薊】圖文

2021-01-15 騰訊網

【歷史沿革】

大薊、小薊始載於陶弘景《名醫別錄》,列為中品,曰:「大薊是虎薊,小薊是貓薊,葉並多刺,相似。田野甚多,……。」蘇恭《唐本草》載:「大小薊葉雖相似,功力有殊。大薊生山谷,根療癰腫;小薊生平澤,不能消腫,而俱能破血。」寇宗奭《本草衍義》載:「大小薊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薊高三四尺,葉皺;小薊高一尺許,葉不皺,以此為異。」

【別名】

馬薊《範汪方》,虎薊《本草經集注》,刺薊山牛蒡《日華子》,雞項草《本草圖經》。

【來源】

本品為菊科植物薊Cirsium japonicum Fisch.ex DC.的乾燥地上部分。

【生態環境】

生於山坡林中、林緣、灌叢中、草地、荒地、田間、路旁或溪旁,海拔400-2100米。

【主要產地】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亳州等。

【採集方式】

夏、秋二季花開時採割地上部分,除去雜質,曬乾。

【炮製】

除去雜質,搶水洗或潤軟後,切段,乾燥。

【性狀】

本品莖呈圓柱形,基部直徑可達1.2cm;表面綠褐色或棕褐色,有數條縱稜,被絲狀毛;斷面灰白色,髓部疏鬆或中空。葉皺縮,多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倒披針形或倒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邊緣具不等長的針刺;上表面灰綠色或黃棕色,下表面色較淺,兩面均具灰白色絲狀毛。頭狀花序頂生,球形或橢圓形,總苞黃褐色,羽狀冠毛灰白色。氣微,味淡

【習用分級】

不分等級,均為統貨。分大薊草和大薊根兩種;大薊根多銷於南方各省,北方各省多用全草。

【性味與歸經】

甘、苦,涼。歸心、肝經。

【功能與主治】

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用於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癰腫瘡毒。

【含量測定】

雜質不得過2%(通則2301)。

水分不得過13.0%(通則0832第二法)。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3.0%(通則2302)。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通則2201)項下的熱浸法規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5.0%。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通則0512)測定。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柳穿魚葉苷(C28H34O15)不得少於O.20%。

相關焦點

  • 中藥材:大薊
    大薊藥性:"味甘,微溫,入足厥陰肝經。善回失血,最行瘀血。大薊根亦行瘀血而斂新血,治吐衄崩漏,療癰疽跌打,一切腸癰血積、金瘡蠱毒並效。小薊性同,而力稍微弱,不能療癰消腫,但破血耳。【注意】 脾胃虛寒而無瘀滯者忌服。①《品匯精要》:""忌犯鐵器。""②《本草經疏》:""不利於胃弱洩瀉及血虛極,脾胃弱不思飲食之證。""
  • 大薊的功效與作用
    藥材基源:大薊為菊科植物大薊的地上部分或根。炮製方法:揀去雜質,清水洗淨,潤透,切段,曬乾。大薊炭:取淨大薊置鍋內用武火炒至七成變黑色,存性,過鐵絲篩,噴灑清水,取出曬乾。《本草通玄》:酒洗或童便拌,微炒。
  • 大薊1
    大薊(《本草經集注》)【異名】馬薊(《範汪方》),虎薊(陶弘景),刺薊、山牛蒡(《日華子本草》),雞項草(《本草圖經》),雞腳刺(《滇南本草》),野紅花(《綱目》),茨芥(《本草述》),牛觸嘴、鼓椎(《醫林纂要》),雞姆刺(《質問本草,),惡雞婆(《草木便方》),大牛喳口、山蘿蔔(《貴州民間方藥集》),豬姆刺、六月霜、蟻姆刺(《福建民間草藥》),牛口刺(《
  • 【大薊】功效與作用
    《本草經疏》:不利於胃弱洩瀉及血虛極、脾胃弱。不思食之證。【各家論述】1.《唐本草》:根,療癰腫。大、小薊皆能破血,但大薊兼療癰腫,而小薊專主血,不能消癰腫也。  2.《本草經疏》:大薊根,陶雲有毒,誤也。女子赤白沃,血熱所致也,胎因熱則不安,血熱妄行,溢出上竅則吐衄。大薊根最能涼血,血熱解,則諸證自愈矣。其性涼而能行,行而帶補,補血涼血,則榮氣和,榮氣和故令肥健也。
  • 大薊的副作用 胃腸道反應最常見
    大薊是常用的一味中藥,大薊有很多的治病功效,比如涼血止血、散瘀消腫、輔助降血壓、解胃腸痙攣、抗菌抗病毒等功效,是一味不可多得的中藥。那麼服用大薊有哪些副作用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大薊的副作用!
  • 科普本草之胡黃連圖文
    《證類本草》引《唐本草》載:「出波斯國,生海畔陸地。苗若夏枯草,根頭似鳥嘴,折之,肉似鷂鵒眼者良。」《本草綱目》亦引蘇敬(原作恭)此語。宋代《開寶本草》載:「胡黃連生胡國,似幹楊柳,心黑外黃,一名割孤露澤(李時珍注曰:「胡語也」)。」胡黃連過去一直從印度進,1960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西藏調査隊發現了與印度胡黃連同屬植物西藏胡黃連,經過研究,所含化學成分基本相同,認為可代進口藥胡黃連藥用。
  • 中醫談 中藥大薊小薊的區別
    中草藥種類有很多,很多藥材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藥效卻可能是大大不同的,甚至功效相反,如大薊和小薊是常見的中藥,很多人對於這兩類藥材不能清楚的區分,下面中醫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大薊與小薊的區別。大薊又名虎薊、馬薊,華南稱老虎俐、山蘿蔔,華東稱千針草、野紅花,福建稱豬母刺、雞姆刺,四川稱土紅花等。
  • 科普本草之【三白草】圖文
    《本草拾遺》載:「此草初生無白,入夏葉端半白如粉,農人侯之蒔田,三葉白草便秀,故謂之三白。」 【別名】 水木通《綱目拾遺》,五路白、白水雞《福建民間草藥》,白花照水蓮《福建中草藥》,田三白、白黃腳《閩東本草》。
  • 大薊、小薊
    大薊、小薊 來源:本草綱目 2006-12-10 22:52 釋名:亦名虎薊(大薊)、貓薊(小薊)、馬薊、刺薊、山牛蒡、雞項草、千針草、野紅花。
  • 科普本草之沙苑子圖文
    【沙苑子】 【歷史沿革】 沙苑子亦稱蒺藜,見於《神農本草經》藥用有刺蒺藜和白茨藜之分,本品為白蒺藜。《圖經本草》曰:「又一種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
  • 科普本草之【青黛】圖文
    青黛 【歷史沿革】 青黛之名始見於《藥性論》,其後收載於《開寶本草》。馬志曰:「青黛從波斯國(今伊朗)來,今以太原並廬陵南康等處,染澱甕上沫紫碧色者用之,與青黛同功。」
  • 峨眉山野生藥材系列——大薊
    比如峨眉山隨處可見的中藥大薊,《本草綱目》裡面就有記載。大薊性甘、苦、涼。歸心、肝經。大薊全草入藥,包括葉、莖和根。人工種植一般都是用葉和莖。因為把根留住,來年自己會發新葉的。如果連根拔掉,第二年就要重新播種、移栽,浪費時間,很麻煩。大薊是涼血止血藥,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引起的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癰腫瘡毒。
  • 「大薊」除了能吃,原來還是一味不錯的中藥材,又漲知識了
    農村常見的「刺兒菜」,又叫「大薊」,能吃、能入藥,見到要珍惜大薊在我國的南北各省,均有分布,它好生於農村小山坡、道路兩旁的淺草叢中,或莊稼地裡。這種植物的葉片四周均生有長刺,5月花開之時,會開出管狀紫色的花,正是這些獨有的特點,很容易就能讓人從各種野草中,輕鬆把它給辨認出來。
  • 大薊、小薊|長在身邊的藥材
    俗名:大刺介芽、地蘿蔔、大薊、山蘿蔔、條葉薊、大薊草、大薊根、刺薊、薊薊芽大薊為菊科植物薊的乾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開時採割地上部分,除去雜質,曬乾。薊廣布河北、山東、陝西、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和臺灣。生於山坡林中、林緣、灌叢中、草地、荒地、田間、路旁或溪旁,海拔400-2100米。
  • 科普本草之【鵝不食草】圖文
    【歷史沿革】 「鵝不食草」之名,見於《食性本草》,在《四聲本草》中稱「石胡荽。」《本草綱目》以石胡荽為正名,釋名天胡荽、野園荽、鵝不食草、雞腸草。李時珍在論述本品時,將石胡荽和天胡荽兩個不同科屬的種混淆起來,從江西版附圖來看,更不確切,難以為憑。
  • 常用中藥材_大薊_自渡子
    《大薊》(資料來源——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全國中草藥彙編)別名——大刺兒菜、大刺蓋、馬薊、虎薊、刺薊、老虎脷、老虎刺、草鞋刺。藥科——菊科植物大薊的地上部分或全草。產地——分布於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
  • 大薊,見過嗎?能涼血止血,祛瘀消腫
    大薊 來源產地 為菊科植物大薊的地上部分或根。 【性狀】 性狀鑑別大薊草:莖圓柱形,直徑0.5-1.5cm,表面綠褐色或棕褐色,有縱稜,被灰白色毛;質鬆脆,斷面黃白色,髓部白色,常中空。
  • 科普本草之淡竹葉圖文
    【別名】 竹葉門冬青《分類草藥性》,迷身草《嶺南科學雜誌》,山雞米《華南經濟禾草植物》,金竹葉《廣西中獸醫藥用植物》,長竹葉《江蘇植物藥材志》,山冬、地竹《廣西中藥志》,淡竹米《藥材學》,林下竹《閩東本草
  • 科普本草之【金錢白花蛇】圖文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歷史沿革】金錢白花蛇,古代本草文獻未見收載
  • 大薊(ji四聲):用心去感悟種植的魅力,你會喜歡上這朵紫色愛情
    大薊別名大刺兒菜、大刺蓋、刺薊菜、薊等.春夏季節會開紫色的小花,生命力非常的旺盛,大薊的功效與作用:大薊具有涼血止血,祛瘀消腫的功效。遍布我國長江流域和南北各省,朝鮮和日本也有分布。食嫩苗、嫩葉,中醫學上以根或全草入藥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都非常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