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大薊、小薊始載於陶弘景《名醫別錄》,列為中品,曰:「大薊是虎薊,小薊是貓薊,葉並多刺,相似。田野甚多,……。」蘇恭《唐本草》載:「大小薊葉雖相似,功力有殊。大薊生山谷,根療癰腫;小薊生平澤,不能消腫,而俱能破血。」寇宗奭《本草衍義》載:「大小薊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薊高三四尺,葉皺;小薊高一尺許,葉不皺,以此為異。」
【別名】
馬薊《範汪方》,虎薊《本草經集注》,刺薊山牛蒡《日華子》,雞項草《本草圖經》。
【來源】
本品為菊科植物薊Cirsium japonicum Fisch.ex DC.的乾燥地上部分。
【生態環境】
生於山坡林中、林緣、灌叢中、草地、荒地、田間、路旁或溪旁,海拔400-2100米。
【主要產地】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亳州等。
【採集方式】
夏、秋二季花開時採割地上部分,除去雜質,曬乾。
【炮製】
除去雜質,搶水洗或潤軟後,切段,乾燥。
【性狀】
本品莖呈圓柱形,基部直徑可達1.2cm;表面綠褐色或棕褐色,有數條縱稜,被絲狀毛;斷面灰白色,髓部疏鬆或中空。葉皺縮,多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倒披針形或倒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邊緣具不等長的針刺;上表面灰綠色或黃棕色,下表面色較淺,兩面均具灰白色絲狀毛。頭狀花序頂生,球形或橢圓形,總苞黃褐色,羽狀冠毛灰白色。氣微,味淡
【習用分級】
不分等級,均為統貨。分大薊草和大薊根兩種;大薊根多銷於南方各省,北方各省多用全草。
【性味與歸經】
甘、苦,涼。歸心、肝經。
【功能與主治】
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用於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癰腫瘡毒。
【含量測定】
雜質不得過2%(通則2301)。
水分不得過13.0%(通則0832第二法)。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3.0%(通則2302)。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通則2201)項下的熱浸法規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5.0%。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通則0512)測定。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柳穿魚葉苷(C28H34O15)不得少於O.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