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黃連】
(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歷史沿革】
胡黃連始載於《唐本草》。《證類本草》引《唐本草》載:「出波斯國,生海畔陸地。苗若夏枯草,根頭似鳥嘴,折之,肉似鷂鵒眼者良。」《本草綱目》亦引蘇敬(原作恭)此語。宋代《開寶本草》載:「胡黃連生胡國,似幹楊柳,心黑外黃,一名割孤露澤(李時珍注曰:「胡語也」)。」胡黃連過去一直從印度進,1960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西藏調査隊發現了與印度胡黃連同屬植物西藏胡黃連,經過研究,所含化學成分基本相同,認為可代進口藥胡黃連藥用。
【別名】
割孤露澤《開寶本草》,胡連〈《本草正義》,假黃連《全國中草藥彙編》。
【來源】
本品為玄參科植物胡黃連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的乾燥根莖。
【植物特徵】
植株高4-12釐米。根狀莖直徑達1釐米,上端密被老葉殘餘,節上有粗的鬚根。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態環境】
生高山草地及石堆中,海拔3600-4400米。
【主要產地】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城關區;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野)、林芝地區林芝縣(野)。
【採集方式】
秋季採挖,除去鬚根和泥沙,曬乾。
【性狀】
本品呈圓柱形,略彎曲,偶有分枝,長3~12cm,直徑0.3~1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較密的環狀節,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上端密被暗棕色鱗片狀的葉柄殘基。體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4~10個類白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氣微,味極苦。
【習用分級】
過去進口胡黃連分為胡連王、原胡連、統胡連三等。現均為統貨,不分等級。1、西藏胡黃連;以根莖粗大,無細根,體輕質脆、苦味濃者為佳。2、進口胡黃連:以條粗、折斷時有粉塵、斷面灰黑色,味苦者為佳。
【性味與歸經】
苦,寒。歸肝、胃、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
退虛熱,除疳熱,清溼熱。用於骨蒸潮熱,小兒疳熱,溼熱瀉痢,黃疸尿赤,痔瘡腫痛。
【含量測定】
水分不得過13.0%(通則0832第二法)。
總灰分不得過7.0%(通則2302)。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3.0%(通則2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