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紅花:獨佔兩項世界之最的本草
阿南
藏紅花本不產於西藏,之所以被冠以西藏的地理標識,只是因為西藏曾經是這種植物引入中國的中轉站。可謂地道的舶來品。舶來品被視為中轉地產物而非原產地產物,在中古時代就是屢見不鮮的做法。比如白附子。①直到前幾年,國內的藏紅花仍為進口,而西藏日喀則地區首次引種藏紅花,更是遲至2017年的夏季方才獲得成功。如此說來,此前到西藏旅遊的人買回家去的那幾克、十幾克價格不菲的藏紅花,都是多付了不少運費和關稅的。
按照普遍的說法,藏紅花原產於亞洲西南部至地中海東部沿岸,即現在的伊朗、伊拉克一帶。藏紅花英文名(saffron)的源流,也在為此提供語言學及文化傳播學意義上的依據。拉丁語safranum一詞其實來自古法語的 safran,而這個詞又是從阿拉伯語裡的 za'farān演化而來。西班牙語受阿拉伯語影響,稱藏紅花為 azafrán 。而阿拉伯語的詞源最終可追溯到古波斯語的zarparan(意為「黃色花蕊」)。波斯正是伊朗的古代國名。所以,根據波斯帝國的興衰史,勾勒一條藏紅花在歐亞地區的傳播路線,大致不會出現原則錯誤。當然,和其他的文化交融歷史相似,這一過程伴隨著侵略、擴張,以及血腥的戰爭。
鮮為人知的是,藏紅花最初的功用不是治病救人,而是用於製作顏料。對伊拉克一處距今5萬年前的洞中巖畫分析結果,表明這一地區的先民在那時就已開始用藏紅花製作繪畫顏料了。
藥用的藏紅花其實只是這種植物細線一樣的柱頭,每朵花只有三根,因而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藥用植物。根據不同成色,其批發價最高可達5000美元。植物界中的「軟黃金」之說並非浪得虛名。製作一斤藏紅花成品,大約需要7萬朵花;而種植這7萬棵左右的藏紅花所需的土地面積,差不多相當於一個足球場那麼大。藏紅花葯用,至少有3500年以上的歷史。古埃及第一部醫學專著《埃伯斯紙草書》中,就有用藏紅花治療腸胃病的相關記述。波斯人則認為藏紅花具有利尿、養神、美容、壯陽、解毒、降壓、活血等功效,常用於治療頭疼、牙疼等症。這種用法後來被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大帝發揚光大,因為他相信用藏紅花泡水洗浴可以醫治病痛。於是, 通過他那些能徵善戰的將士,藏紅花傳入土耳其。而在古印度,藏紅花又多被女性用於美容養顏、延緩衰老。據說閃族人也有將藏紅花當急救藥使用的習慣,但並無明確的文字記載。不過,藏紅花的拉丁名(Crocus)源於閃族的阿拉姆語,藏紅花也曾出現於閃族人的神話傳說。從這些事實上推斷,閃族人藥用藏紅花似乎不無可能。
藏紅花也是世上最高檔的香料。相傳,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在沐浴時,總會在浴池裡加入一些藏紅花,出浴後通體散發著的藏紅花特有芳香,則成為她吸引男性的秘密武器。藏紅花在古希臘藝妓群體中也頗為流行,因為她們迷信藏紅花具有一定的催情作用。至於藏紅花的香氣,是否就是無數古希臘男人蠢蠢欲動的直接因素,實在是無從可考了。古希臘與古羅馬的達官顯貴在出入某些公共場所時,也會在身上攜帶那麼一點藏紅花。究竟是為了炫耀自己的高貴,還是為了吸引異性的注意?估計也是因人而異的。古羅馬時期著名的暴君尼祿,卻不需要這般附庸風雅,也根本用不著那麼隱晦——他直接要求人們在他巡行羅馬城所經道路上鋪滿藏紅花。沒有被關進籠子裡的權力,自古以來總是這麼任性。
藏紅花中含有的藏紅花素,其結晶為深紅色。然而,當藏紅花素溶於水中,因濃度不同而依次顯示出淺黃、金黃、橙色等色彩變化,因而又成為製作染料的絕佳天然原料。早在公元前10世紀,波斯人便開始用藏紅花染過的羊毛編織地毯進貢王宮,也用藏紅花染過的布匹裁製國王的壽衣。在一些影視片中,經常可以看到古希臘位高權重的人身披深紅色衣物, 耗費的是難以數計的藏紅花。藏紅花傳入喀什米爾地區後,也被當地人用作高檔紡織品的染料。釋迦牟尼去世後的屍衣,用藏紅花來染制也就不足為奇。也因如此,佛門弟子以藏紅花為法衣的正式顏色,進而用藏紅花來供奉舍利子使其增益,把藏紅花放入八供之水中供奉菩薩。甚至用藏紅花浸泡出的金黃色溶液塗染經文和咒語。
人類栽培藏紅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克裡特文明時期。考古人員曾在希臘克裡特島發掘出諾索斯王宮遺址。遺址中一幅壁畫上,就繪有年輕姑娘採摘藏紅花的場面。距離克裡特島不遠的聖託裡尼島上,也曾發現與藏紅花相關的壁畫。從這些壁畫中藏紅花的分布情況上看,那些藏紅花顯然為人工栽培。
藏紅花傳入西班牙後,在當地形成獨特的文化。每年十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唐吉坷德曾經大戰風車的小鎮,都會舉辦一場隆重的「藏紅花節」,以慶祝這一年順利完成藏紅花收穫。屆時,人們不僅會舉辦各類香料交易活動,還會選出本年度最迷人的女孩兒。有趣的是,這個被選出的女孩,將被冠上唐吉坷德瘋狂單戀過的「美女」之名。
有人誤以為藏紅花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中國的。然而張騫帶回來的其實是西藏紅花,又名紅蘭花,雖同為藥用植物,但屬菊科。也有一些歷史學家認為,藏紅花是在成吉思汗的鐵騎橫掃歐亞大陸期間來到中國的。但事實上,早在成書於北宋的《唐會要》中,便有關於藏紅花的相關記載。只是當時它有另外一個名稱——鬱金香。
「(貞觀)二十一年三月十一日,以遠夷各貢方物。 其草木雜物有異於常者,詔所司詳錄焉……伽毗國獻鬱金香,葉似麥門冬,九月花開,狀如芙蓉。其色紫碧,香聞數十步。華而不實,欲種取其根。」②
從上述內容中可以看出,「鬱金香」與我們今天所說的藏紅花具有同樣的植物學特徵。這也和王肯堂在《鬱岡齋筆塵》中關於「撒法蘭」的記述是一致的。而本文前面進行的語源學意義上的考證,已經讓我們了解到「撒法蘭」來源於古波斯語對藏紅花的稱謂zarparan。正因如此,美國著名漢學家謝弗在其著作《唐代的外來文明》中,將中國中古時期的「鬱金香」考證為藏紅花。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餘欣先生就此進行的專門研究,也在支持中古時期所謂的「鬱金香」即為藏紅花的觀點。③如此,詩仙李太白的詩句「蘭陵美酒鬱金香」,該當另作他解了。
如果你在關注自己身體健康的同時,還擁有那麼一絲憐香惜玉的情懷,藏紅花這種名貴的中草藥也完全可以成為本草家庭園藝的素材。藏紅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扁圓的球莖夏季休眠,秋季開始髮根。10-11月進入花期,花朵日開夜合,有藍、白、黃等不同品種。一次栽植後,可隔數年花盆裡球莖擁擠時挖出分栽。藏紅花又分春季、秋季開花的兩種,也為不同愛好者提供了選擇的方便。
----
本草充電寶
夏季休眠
夏季休眠是某些植物應對惡劣環境的自動機制。當環境有可能危及自己的生命,植物便會暫時停止生長,進入休眠或半休眠狀態。常見的夏眠花卉有倒掛金鐘、君子蘭、小蒼蘭、風信子、馬蹄蓮、仙客來、鬱金香、水仙、四季海棠、天竺葵等。
----
①(餘欣,《「附子」考——從一類藥物看東西物質文化交流》,《文史》2005年第3輯,第135頁。)
②《唐會要》卷100《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796頁。
③ 餘欣、翟旻昊,《中古中國的鬱金與鬱金香》(《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第46-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