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苑子】
【歷史沿革】
沙苑子亦稱蒺藜,見於《神農本草經》藥用有刺蒺藜和白茨藜之分,本品為白蒺藜。《圖經本草》曰:「又一種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本草綱目》謂:「其白蒺藜結莢長寸許.內子大如脂麻,狀如羊腎而帶綠色,今人謂之沙苑蒺藜。」《増訂偽藥條辨》稱:「陝西潼關外出者,名潼蒺藜,有片香氣者為最佳。」《藥物出產辨》載:「以陝西潼關為正;其次直隸一帶亦可。」
【別名】
大沙苑、蔓黃芪(陝西)、夏黃草(吉林)。
【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扁莖黃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 R. Br.的乾燥成熟種子。
【生態環境】
生於海拔1000-1700米的路邊、溝岸、草坡及乾草場。
【主要產地】
主產於陝西臨潼、高陵、周至、涇陽、山原、渭南、大荔,河北井陘、辛集、行唐、晉州,四川廣漢、什邡、仁壽、雙流、新都,天津薊縣。
【採集方式】
秋末冬初果實成熟尚未開裂時採割植株,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曬乾。
【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性狀】
本品略呈腎形而稍扁,長2~2.5mm,寬1.5~2mm,厚約1mm。表面光滑,褐綠色或灰褐色,邊緣一側微凹處具圓形種臍。質堅硬,不易破碎。子葉2,淡黃色,胚根彎曲,長約1mm。氣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習用分級】
1沙苑子新貨淨貨:挑選褐綠色、表面光潔的沙苑子,雜質不超過2%。
2沙苑子陳貨淨貨:挑選褐色或黃黑色、表面不光潔的沙苑子,雜質不超過2%。
3沙苑子新貨統貨:褐綠色、表面光潔,雜質不超過5%。
4沙苑子陳貨統貨:褐色或黃黑色、表面不光潔,雜質不超過5%。
【性味與歸經】
甘,溫。歸肝、腎經。
【功能與主治】
【含量測定】
水分不得過10.0%。
總灰分不得過5.0%。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2.0%(通則2302)。
含量測定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通則0512)測定。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沙苑子苷(C28H32O16)不得少於0.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