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黛
【歷史沿革】
青黛之名始見於《藥性論》,其後收載於《開寶本草》。馬志曰:「青黛從波斯國(今伊朗)來,今以太原並廬陵南康等處,染澱甕上沫紫碧色者用之,與青黛同功。」
【別名】
靛花《簡便單方》,青蛤粉《綱目》,青缸花《外科正宗》,靛青花《惠直堂經驗方》、藍露、澱花《手板發蒙》,靛沫花《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
【來源】
本品為爵床科植物馬藍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蓼科植物蓼藍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葉或莖葉經加工製得的乾燥粉末、團塊或顆粒。
【植物特徵】
馬藍多年生草本,高30-70cm。幹時莖葉呈藍色或黑綠色。根莖粗壯,斷面呈藍色。花期6-10月,果期7-11月。
蓼藍一年生草本,高50-80cm。莖圓柱形,分枝或不分枝,無毛,具明顯的節。花期7-9月,果期8-10月。
菘藍二年生草本,高40-100釐米;莖直立,綠色,頂部多分枝,植株光滑無毛,帶白粉霜。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態環境】
適應性較強,能耐寒,喜溫暖怕水澇。
【主要產地】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仙遊縣、福州晉安區。
【採集方式】
夏、秋採收莖葉或初冬採收莖葉,浸泡,撈取液面泡沫,曬乾。
【性狀】
本品為深藍色的粉末,體輕,易飛揚;或呈不規則多孔性的團塊、顆粒,用手搓捻即成細末。微有草腥氣,味淡。
【習用分級】
暫無習用分級方式。
【性味與歸經】
鹹,寒。歸肝經。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瀉火定驚。用於溫毒發斑,血熱吐血,胸痛咳血,口瘡,痄腮,喉痺,小兒驚癇。
【含量測定】
水分 不得過7.0%(通則0832第二法)。
水溶性色素取本品0.5g,加水10ml,振搖後放置片刻,水層不得顯深藍色。
含量測定 靛藍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通則0512)測定。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靛藍(C16H10N2O2)不得少於2.0%。
靛玉紅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通則0512)測定。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靛玉紅(C16H10N2O2)不得少於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