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本草之【青黛】圖文

2021-01-09 騰訊網

青黛

【歷史沿革】

青黛之名始見於《藥性論》,其後收載於《開寶本草》。馬志曰:「青黛從波斯國(今伊朗)來,今以太原並廬陵南康等處,染澱甕上沫紫碧色者用之,與青黛同功。」

【別名】

靛花《簡便單方》,青蛤粉《綱目》,青缸花《外科正宗》,靛青花《惠直堂經驗方》、藍露、澱花《手板發蒙》,靛沫花《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

【來源】

本品為爵床科植物馬藍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蓼科植物蓼藍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葉或莖葉經加工製得的乾燥粉末、團塊或顆粒。

【植物特徵】

馬藍多年生草本,高30-70cm。幹時莖葉呈藍色或黑綠色。根莖粗壯,斷面呈藍色。花期6-10月,果期7-11月。

蓼藍一年生草本,高50-80cm。莖圓柱形,分枝或不分枝,無毛,具明顯的節。花期7-9月,果期8-10月。

菘藍二年生草本,高40-100釐米;莖直立,綠色,頂部多分枝,植株光滑無毛,帶白粉霜。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態環境】

適應性較強,能耐寒,喜溫暖怕水澇。

【主要產地】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仙遊縣、福州晉安區。

【採集方式】

夏、秋採收莖葉或初冬採收莖葉,浸泡,撈取液面泡沫,曬乾。

【性狀】

本品為深藍色的粉末,體輕,易飛揚;或呈不規則多孔性的團塊、顆粒,用手搓捻即成細末。微有草腥氣,味淡。

【習用分級】

暫無習用分級方式。

【性味與歸經】

鹹,寒。歸肝經。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瀉火定驚。用於溫毒發斑,血熱吐血,胸痛咳血,口瘡,痄腮,喉痺,小兒驚癇。

【含量測定】

水分 不得過7.0%(通則0832第二法)。

水溶性色素取本品0.5g,加水10ml,振搖後放置片刻,水層不得顯深藍色。

含量測定 靛藍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通則0512)測定。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靛藍(C16H10N2O2)不得少於2.0%。

靛玉紅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通則0512)測定。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靛玉紅(C16H10N2O2)不得少於0.13%。

相關焦點

  • 科普本草之胡黃連圖文
    《證類本草》引《唐本草》載:「出波斯國,生海畔陸地。苗若夏枯草,根頭似鳥嘴,折之,肉似鷂鵒眼者良。」《本草綱目》亦引蘇敬(原作恭)此語。宋代《開寶本草》載:「胡黃連生胡國,似幹楊柳,心黑外黃,一名割孤露澤(李時珍注曰:「胡語也」)。」胡黃連過去一直從印度進,1960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西藏調査隊發現了與印度胡黃連同屬植物西藏胡黃連,經過研究,所含化學成分基本相同,認為可代進口藥胡黃連藥用。
  • 科普本草之【三白草】圖文
    《本草拾遺》載:「此草初生無白,入夏葉端半白如粉,農人侯之蒔田,三葉白草便秀,故謂之三白。」 【別名】 水木通《綱目拾遺》,五路白、白水雞《福建民間草藥》,白花照水蓮《福建中草藥》,田三白、白黃腳《閩東本草》。
  • 科普本草之沙苑子圖文
    【沙苑子】 【歷史沿革】 沙苑子亦稱蒺藜,見於《神農本草經》藥用有刺蒺藜和白茨藜之分,本品為白蒺藜。《圖經本草》曰:「又一種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
  • 科普本草之【鵝不食草】圖文
    【歷史沿革】 「鵝不食草」之名,見於《食性本草》,在《四聲本草》中稱「石胡荽。」《本草綱目》以石胡荽為正名,釋名天胡荽、野園荽、鵝不食草、雞腸草。李時珍在論述本品時,將石胡荽和天胡荽兩個不同科屬的種混淆起來,從江西版附圖來看,更不確切,難以為憑。
  • 科普本草之【大薊】圖文
    寇宗奭《本草衍義》載:「大小薊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薊高三四尺,葉皺;小薊高一尺許,葉不皺,以此為異。」 【別名】 馬薊《範汪方》,虎薊《本草經集注》,刺薊山牛蒡《日華子》,雞項草《本草圖經》。
  • 大青葉、板藍根、蓼大青葉、南板藍根、青黛
    大青葉、板藍根、蓼大青葉、南板藍根、青黛 第一、來源
  • 科普本草之淡竹葉圖文
    【別名】 竹葉門冬青《分類草藥性》,迷身草《嶺南科學雜誌》,山雞米《華南經濟禾草植物》,金竹葉《廣西中獸醫藥用植物》,長竹葉《江蘇植物藥材志》,山冬、地竹《廣西中藥志》,淡竹米《藥材學》,林下竹《閩東本草
  • 科普本草之【金錢白花蛇】圖文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歷史沿革】金錢白花蛇,古代本草文獻未見收載
  • 青黛藍,仙遊藍,中國夢之藍
    文/聽雪(綠綺無弦)取書峰之水,種四黃之野。有一種植物任日升月落也不舊,它的名字叫什麼?——青黛。輕輕念著它的名字,仿佛穿越千年的時光來到古代。我是那舊時的女子,坐在紅窗綠閣前,淡淡衫兒薄薄羅,輕拿青黛懶畫眉。深深地描,淺淺地畫。畫出了淡淡遠山,畫出了含笑蛾眉,更畫出了一棵藍草的寥落背影。
  • 《本草圖經》:本草承先啟後之作
    中藥來源以草木居多,所以用「本草」二字泛指藥物。  千百年來,杏林英才迭代起,著書廣立說。其中源頭之作《神農本草經》、承前啟後之作《本草圖經》、巔峰之作《本草綱目》堪稱其間三座裡程碑。  北宋蘇頌主持編撰的《本草圖經》是我國第一部版刻藥物圖譜,該書集北宋以前本草文獻之大成,真實記錄了北宋全國藥物普查的豐碩成果。由專業人士根據標本實物繪製,並配有詳盡文字說明,並印刷出版,是科技史上的創舉,這部本草著作為今日的中藥鑑定學科奠定了基礎。  蘇頌千年。
  • 科普本草之【西紅花】圖文
    西紅花 【歷史沿革】 番紅花之名,始見於《本草品匯精要》,但它的實際運用歷史,遠遠比這時期早得多,國外遠在公元前五世紀克什米爾的古文獻中就有記載。在我同《本草綱目》列人草部溼草類。
  • 《本草衍義補遺》:緩脾益氣 止渴去火 解肌出汗 說的是中藥石膏
    《本草衍義補遺》:「石膏,本陽明經藥,陽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緩脾益氣,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今天,就來科普下石膏的功效作用,希望大家能對石膏有全面的認識,碼字不易,期待關注和轉發。石膏研末外用,治療以上諸外科病,有清熱、收斂、生肌的作用,常合升丹、黃柏、青黛等同用。清瀉胃熱肺熱熟石膏可用以風熱咳嗽、喘氣等病症。當邪熱襲肺,身發高熱、咳嗽、氣短鼻煽、口乾欲飲等症時,可用熟石膏清洩肺熱,佐以麻黃、甜杏仁等宣肺、止咳平喘等品(即麻杏石甘湯)。熟石膏可用以胃熱亢盛引發的頭痛、齒痛、牙齦腫疼等症。
  • 匠人之心始於足下 -- 相宜本草西藏紅景天探索之旅啟程
    上海2018年7月27日電-- 藍天白雲,巍巍青山,遼闊草原,青藏鐵路上,一列裝點著炫麗紅景天圖案的火車正一路向西奔馳,帶著虔誠的期盼之心,抵達那神聖的遙遠西藏。這列開在「天路」上的火車正是由相宜本草獨家冠名的品牌列車,火車上除了靚麗的廣告外,還搭乘了相宜本草經銷商、雲集夥伴及廣大消費者,共同開啟為期11天的「我在西藏種紅景天 -- 道地草藥探秘行」活動。
  • 《本草拾遺》雷公墨
    在739年成書《本草拾遺》,撰成《序例》一卷、《拾遺》六卷,《解紛》三卷,共十卷。名《本草拾遺》巨著,新增收載洋洋大觀藥物712種。其中,首次著述石髓(鐘乳石)、石黃(雄黃)、磁石毛(磁鐵礦)、馬腦(瑪瑙)等礦物類藥物。
  • 《本草中國2》全新展現中醫藥文化 講訴美洲大蠊的奧秘
    中新網9月2日電 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宣傳司支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專業指導的中醫藥文化系列紀錄片《本草中國2》,於2019年8月28日起在央視和愛奇藝同步播出,上線第一天,《本草中國2》便升至愛奇藝紀錄片熱播榜榜首。
  • 藏紅花:獨佔兩項世界之最的本草
    藏紅花藏紅花本不產於西藏,之所以被冠以西藏的地理標識,只是因為西藏曾經是這種植物引入中國的中轉站。植物界中的「軟黃金」之說並非浪得虛名。製作一斤藏紅花成品,大約需要7萬朵花;而種植這7萬棵左右的藏紅花所需的土地面積,差不多相當於一個足球場那麼大。藏紅花葯用,至少有3500年以上的歷史。古埃及第一部醫學專著《埃伯斯紙草書》中,就有用藏紅花治療腸胃病的相關記述。波斯人則認為藏紅花具有利尿、養神、美容、壯陽、解毒、降壓、活血等功效,常用於治療頭疼、牙疼等症。
  • 「漫畫本草」麥冬
    楊士鐸在《本草新編》裡提到他用麥冬的訣竅:麥冬之妙,往往少用之而不能成功。他舉了一堆例子意在說明,胃火這麼大,土地(胃土)都乾裂開了,區區一杯水來救火當然不行!肯定要瓢潑大雨!!!滅火還得補肺,因為肺是水之上源。用大量麥冬補得肺氣盛了,這時候就像深秋露重時候,空氣中瀰漫著濃重的霧露,還怕它火不降下來?
  • 豫本草揭曉人體生物電的奧秘!
    豫本草充分結合中醫五行的養生之道,豫本草研發出劃時代的健康智能產品豫本草衡通儀,豫本草是將古典中醫和現代高科技相結合的一款調節人體機能的產品!豫本草充分利用了人體生物電的原理,豫本草改善精神狀態並有效緩解了睡眠質量低下的問題。
  • 太皮了,古人吃的本草,原來大有文化!
    神農嘗百草之「草三連」然而,本草知識包羅萬象,不僅僅是自然科學知識,還涉及歷史、文學、藝術、民風民俗等方方面面,它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王家葵教授深入本草研究領域多年,試圖從歷史、文學、書法碑刻、道教文化多角度展現本草知識的博大精深,解讀本草文化中的諸多「為什麼」。他關注的話題有多有趣呢,姑且舉幾個例子。
  • 本草綱目為何落選中醫四大經典,差在何處
    提起本草綱目一書,很多人都知道是明朝人李時珍所寫,收錄藥物之多為古時之冠,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聲譽,書中首創了按藥物自然屬性逐級分類的綱目體系,這種分類方法是現代生物分類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現代植物分類學創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統》早了一個半世紀,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