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聽雪(綠綺無弦)
取書峰之水,種四黃之野。
有一種植物任日升月落也不舊,它的名字叫什麼?——青黛。輕輕念著它的名字,仿佛穿越千年的時光來到古代。我是那舊時的女子,坐在紅窗綠閣前,淡淡衫兒薄薄羅,輕拿青黛懶畫眉。
深深地描,淺淺地畫。
畫出了淡淡遠山,畫出了含笑蛾眉,更畫出了一棵藍草的寥落背影。那一年,江南春水初生,當菸灰色的天空與白牆黑瓦暈染在一起,烏鎮似一滴墨從宣紙的一角漸漸暈開,我不經意撞進了染坊……
只見高高的木架上,一幅幅用青黛染成的布匹從雲天直掛下來,藍的藍,白的白,猶如傾瀉的水瀑在風裡搖曳生姿!那質樸的色彩、古拙的紋樣、素雅的風韻,只一眼就深深愛上了它。
當烏篷船歸岸,我迫不及待扯了幾尺做成了旗袍。那件旗袍一直壓在箱底,仿佛一直訴說著藍的故事。俗話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裡的「藍」,就是指藍草。藍草,植物染料,江南遍地都是。
青黛(中藥材、顏料名),乃藍為之。採藍草製作青黛,在古書裡早有記載。《夏小正》有「五月,啟灌蓼藍」之句,《詩經·小雅·採藍》寫著:「終朝採藍,不盈一詹」。《說文》中也記載:「藍,染青草也。」由此可見,藍在當時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在夏代就有了,主要用於染色工藝。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云:「凡藍五種,各有主治……而作靛則一也。他依次指出有菘、蓼、馬、木、莧五種藍。用來製作青黛的藍草除了蓼科的蓼藍之外(古籍詩文中的「藍」指的都是蓼藍),還有十字花科的菘藍、豆科的木藍,爵床科的馬藍等。
青黛的產地很多,主產於福建、雲南、江蘇、安徽等地。它除了用於染布,還具有消熱解毒之功效。仙遊種植青黛的歷史悠久,在宋代就有了,其中書峰四黃製作的品質最佳。
據說宋代時候仙遊籍名臣蔡京在京城當官時,不小心得了皮膚病,受仙人之託,說穿上家鄉用藍靛做的青花布料內衣,並蓋上青花布料的被面就可以治癒。蔡京如仙人所說照辦,皮膚病很快就痊癒了。自那以後,蔡京經常託人回來青花布料。從此仙遊產的青黛在京城傳開了,福建的青黛也因此而出名起來,人稱建青黛。
書峰的青黛主要來自馬藍草,放眼遠去滿山含翠,層層梯田皆是它們的影子。馬蘭草的生長得益於書峰鄉350米到500米的海拔地理,氣候溫潤潮溼。採摘時間分別是清明後一個月和中秋後一個月。要從馬藍草提取衣服所需的染料,可謂是坎坷出色,工序繁多。
待收成時,先甓一池乾淨泉水,把馬藍草置於池內,浸泡個三至四天,草葉腐爛後濾出汩汩綠汁;接著按比例往綠汁加入石灰,這個比例全憑經驗,決定藍靛的成色和身價;再用力攪拌千百下,這個過程名曰為打藍,辛苦極了。不久,就可以一池從綠到藍的玄妙變化。那是馬藍草的脫胎、換骨、涅槃後的一次次重生。
一池藍泊著天空雲影,蘊的是夢裡雲煙,藏的是錦瑟流年……一山一水,一生一世,仿佛全在裡面。想投下一枚石子,濺出融融之歲月密語,又怕蕩開漣漪掀起無量悲喜。它是雪山流下的溪水,瀰漫著青草氣息,表面上綠雪詩意;又是藍寶石鑲成的納木錯湖,深邃明淨,暗底裡驚豔繾綣。
靜靜地聽,它有一種空靈清澈的寂寞之聲。悄悄的,不驚擾,卻也驚擾。閒閒地看,又似是閱遍山河的心如止水,帶著些許致命的憂傷,明豔又冷麗。
一棵棵馬藍草經風霜雨露,浸過、濾過、攪過、沉澱過,浮上來的泡沫稱為藍花,曬乾製成粉狀,含靛藍的純度高,是青黛中的上品;沉下去的便是藍靛,撈出、瀝水、捏成條狀、最後晾乾,等待被收購,去為一件衣裳出彩。
隨著現代化工染料的出現,複雜的手工打藍技藝瀕臨失傳,染坊也不知什麼時候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鄉下的年輕人有幾個願意留在故土,幹這種又苦又累的勞作?製作青黛只剩下一些5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捨不得這份祖輩留下來的產業,不忍心熄滅馬藍草的夢想,一天天繼續奮鬥著。
青黛,在時間裡等待對的人出現。如果說仙遊的青黛在宋代從鄉下走向京城,完成了生命的第一次華麗轉身,那麼今年四黃村建立的青黛印染體驗館,便是書峰青黛的第二次華麗轉身。我想只有深愛它的人,才會與之產生靈魂的碰撞,走進馬蘭草的世界裡,完成一棵植物的極致使命。
她的名字叫海心(原名謝豔莉),一顆湛藍的海洋之心。看到她一身古風打扮的樣子,猶如舊時芳華不可褪色,在光陰裡泛著迷人的色彩。她心靈手巧、獨具慧心,是城西的美術教師,一個為藍而生的精靈,一位很有情懷的印染傳承者。
一抹藍等了千年,終於迎來了春天。
本以為她是書峰人,打聽之後竟然不是。一個外鄉人卻能如此無私地傳承技藝,真是讓人感嘆。是興趣使然,還是大愛無言呢?她與青黛結緣,源於一次外出旅遊。如我在烏鎮的邂逅一樣,她也深深被當地的印染技藝所迷倒,便留下來潛心學習。學成歸來之後,不斷用於教學實踐,很受師生的歡迎。
人生處處有安排,想不到一次的偶然,使她成為四黃青黛的薪火相傳者,續寫了馬藍草的故事,讓布帛在手底開出了一朵朵素雅的花。遇見、驚喜、成全,她以一個匠人的身份,在這裡出現,用一生的愛去做一件事。
天青色等煙雨,青黛在等我。來到書峰時,抬頭一望,如墨的蒼穹猶如一池青黛等待被攪動出彩。踏進古老的房子,映入眼帘的全是各種各樣的青花布藝品,集雲紋、水波紋和隨緣紋為一體,栩栩如生。廳堂的每個角落,罈罈罐罐隨意堆放著,雖然老舊卻令人著迷。
只見海心如一棵陌上馬藍草,笑盈盈地與我打招呼。她已經在準備講解如何製作扎染作品。我與藍重逢,不是在烏鎮,而是在這個充滿靈氣的小山村。這裡雖沒有一壇壇青黛發酵的大染缸,沒有一匹匹在風中搖曳的青花布,沒有設備齊全的染坊,但我相信這片古老的土地,有一天會走出一條復古的藍之路。
雨細細地下,時光好像回到從前。海心一邊示範,一邊講解:中國古法染布有三種:絞纈(扎染)、蠟纈(蠟染)、夾纈。紋纈也叫"撮纈""撮花""撮暈纈",現代稱"扎染"。
扎染分為扎和染,它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再將紮好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裡。取出,漂洗,晾乾,拆去纈結,便成了各具風情的扎染布了……
選一尺布帛,隨心製作。一個個疙瘩隨手誕生,一件件作品隨喜出現,一雙雙「藍手」入古而出新。經扎、結、浸、滲等一系列動作,再撈出慢慢拆開,如同等待一份虔誠的饋贈,迎接一個美好的降臨。
一塊布,值得多久去等待;一門手藝,值得用多少代去傳承。
雲朵為底,淡藍的天、湛藍的海,以輕盈的姿態,染成一幅幅絕世的孤品,想盡力挽留那位背影越走越遠的青花女子。這裡沒有化學的取巧,只有對自然的敬畏。在藍與白的過渡中,我看見一棵藍草的堅守與希望。
當扎染布浸入染缸的那一剎那,一股藍瞬間吞沒了它。染得草木望春風,染得書峰青山如眉黛,染得四黃明月似舊時。從如墨到晴穹,散發著淡淡的古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