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聞道 圖:網絡
「青黛點眉眉細長」,在古代,青黛不僅是女子畫眉之物、中藥,還是一種珍貴的衣物染料。仙遊書峰鄉是家喻戶曉的「青黛之鄉」,製作青黛歷史悠久。央視大型文化紀錄片《布衣中國》攝製組,遠赴書峰鄉,拍攝了傳統青黛製作工藝,記錄了中國百姓服裝主色「平民藍」
1、源於宋代,出口各國
沒有化工合成的古代,衣裳的染料大多來於自然。
遠離市區的喧囂,城市之光逐漸消退,深入書峰鄉的連綿青山,有著一座隱匿山間的小村——四黃村,在這裡藏著一門傳統染料的製作技藝,也有著一段藍色記憶。
早在宋代,書峰鄉就普遍種植用於製作染料的馬藍草,流傳著製作青黛技藝,青黛成品甚至出口埃及、波斯、日本、東南亞等國。而書峰鄉中,以四黃村製作的青黛品質最佳。
相傳,北宋的宰相蔡京得了皮膚病,受仙人之指引,稱穿上家鄉仙遊藍靛做的青花布料內衣,並蓋上青花布料的被面可治癒。蔡京照辦,身體痊癒,此後,仙遊產的青黛在京都名聲大噪。
馬藍草製作出的成品稱之為「青黛」,是板藍根的主要原料,有藥用價值;若作為染料,則稱為「藍靛」。作為省內唯一一個藍靛產區,書峰鄉生產的藍靛曾供給了全國50%的衣服染料。
這項代代傳承,千年不變的製作技法,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普通的草變成珍貴的青黛
書峰鄉氣候溫潤、雨水豐富,非常適合馬藍草的生長,四黃村家家戶戶都種植馬藍草。一株普通的馬藍草,如何蛻變成珍貴的青黛呢?
製作青黛需要「千錘百鍊」。首先,要將收割完的馬蘭草放入特製的池子中浸泡。
經過三日的慢慢發酵,撈出接近腐爛的枝葉,滿池沁綠色;接著按比例加入石灰「點藍」,比例很重要,全憑經驗,這個步驟決定青黛的成色和身價。
之後進入「打藍」工序,村民會用木棍,在池子中不停地用力攪拌,整個過程很消耗體力。隨著攪拌,神奇的藍色呼之欲出,「青出於藍」說的就是這種藍。池面上會漸漸浮出了藍色的泡沫叫「藍花」,含靛藍程度最高,為青黛中的上品,只要撈出曬曬,就能成為粉末狀青黛。
撈完藍花,還要繼續打制、攪拌近半小時,之後需要沉澱和過濾,在最後的黑藍色物質撈出,放入麻袋內,壓上大石排出水分。
青黛成品是膏狀,不便運輸,農戶還要用手捏成條狀,暴曬乾透,方便客商前來收購。
就這樣馬藍草完成涅槃重生,一般300多斤馬藍草,最終只能製成25斤青黛成品。
3.青黛曾是「藍色的金子」
曾幾何時,歐洲人非常渴望藍靛色,青黛成品的價格一度居高不下,被稱為「藍色的金子」,歷史上,甚至有國家因為它發生過戰爭。
在18世紀中期,隨著化工藍靛合成技術的引進,天然的植物藍靛色受到衝擊,失去了它獨一無二的重要地位。
今天,天然的藍靛由於環保可持續性,用途多樣以及悠久的歷史被匠人們重新發現,越來越被世人所追捧,走上復興的道路。
4.潛力無限,需做大做強
目前,青黛的製作是純手工製作,工序多、耗費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只有村裡的中老年人還堅守這一門祖祖輩輩傳承的手藝。
在宋代,青黛從無人問津的鄉野走向繁華的京都,完成了華麗轉身,如今,四黃村建立的青黛印染體驗館,就是書峰青黛的再次崛起。
印染體驗館開館後,這項消失已久的傳統技藝,又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四黃村不再是單一的種植、製作還與印染技藝相結合,深挖掘民俗文化。
它擁有略施粉黛的含蓄,亦含遠山如黛的清幽;它是涼血祛瘀的藥材,亦印染著「中國藍」。如今,青黛在書峰鄉已形成特色產業,潛力無限,但仍需完善種植、加工、品牌、市場全產業鏈,才能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