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薊別名大刺兒菜、大刺蓋、刺薊菜、薊等.
春夏季節會開紫色的小花,生命力非常的旺盛,
大薊的功效與作用:
大薊具有涼血止血,祛瘀消腫的功效。遍布我國長江流域和南北各省,
朝鮮和日本也有分布。食嫩苗、嫩葉,中醫學上以根或全草入藥
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都非常不錯。
大薊根、古代本草書籍亦以用根為主,故有"土人參"、"土洋參"之名。
春季的時候採集新鮮的大薊幼苗,然後清洗乾淨,可以涼拌、做炒菜、蒸野菜、下麵條。
提起來大薊不得不提起另一種野草,小薊,大薊的俗稱叫做大惡雞婆草,小薊也有一個俗稱,
叫做小惡雞婆草。兩者長得非常相似,不過有一點是很不一樣的,那就是葉子的形狀是不一樣的,
大薊的葉子是有羽狀深裂的,而小薊的葉子是沒有這樣的羽狀深裂的存在的。
不過二者的作用大致上是相同的。
一、形態特徵
大薊株高達1米,具多數肉質圓錐根。
全株有硬刺,密披白色軟毛。葉互生,羽狀分裂,裂片具不等長的刺和淺裂,兩面有長毛。
頭狀花序頂生,初夏開紫紅色花,瘦果長橢圓形,稍扁;冠毛暗灰色,羽毛狀,頂端開展。
二、生長環境,
大薊喜冷涼溼潤的氣候,要求土質肥沃、土層深厚、微酸性的土壤,
野生於山的陰坡及灌木叢中,路旁、荒地也有生長。
三、栽培技術
1.繁殖方法
用種子和分根繁殖。
(1)選地、整地:選背陰、排灌方便、土層深厚、肥沃的砂質壤土或疏鬆壤土田塊種植。
施腐熟有機肥、三元複合肥,全墾深耕後耙碎整平,做畦,寬約1米,高15釐米的高壟,長短不限,兩邊開好排水溝。
(2)種子繁殖:要用當年收穫的種子,因隔年種子發芽率很低,
如當年種用不完,應貯藏於低溫乾燥處。
種子在種植前要做好拌種工作,拌種後將種植播入再覆蓋土壤。
播期:春季3~4月,秋季8~9月。春季採用開斜直播,秋季採用育苗移栽。
種子成熟後,採收頭狀花序,曬乾,脫粒,備用。
開穴直播株行距為20釐米×35釐米;育苗移栽採用條播,行距30釐米,開溝深2釐米,
播種後淺覆土澆水,適溫下20~ 25天出苗。
播種後覆淺土澆水土面發白應及時補水小苗期適當遮陰育苗。
(3)分根繁殖:於3~4月挖起老根莖,剪取帶莖及小塊根的芽苗栽種,行距35釐米,
株距20釐米,種後澆水,保持土壤溼潤。
2.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大薊喜溫暖溼潤氣候,耐旱,適應性較強。
粗生易長,每年看雜草生長情況中耕除草幾次,頭次中耕要淺。
薊抽薹(tai二聲)開花後應及時摘除,以利根部生長,提高大薊根藥材的產量和質量。
(2)追肥:結合中耕除草進行,一般種植個把月後可施稀薄氮肥,
有些是以人畜糞水和氮肥混合為主,苗期追肥宜少量多次。
花期前後施一次高鉀低氮磷複合肥。
二、三年生苗春季或冬前施腐熟的的豬糞、牛糞、雞糞等有機肥,以提高抗逆性。
大薊肉質根不耐澇,夏季高溫多雨時應注意及時排水。
3.蟲害防治
大薊一般無病害,蟲害主要為蚜蟲,為害葉片、花蕾和嫩梢,
月中旬至月下旬是其大量發生期。
4.採收
全草於夏秋兩季當花盛開討採割,除去老莖,曬乾,以秋季採者為佳;
以採收肉質根為主,在9~10月將二、三年生的肉質根挖起,
除去除去泥土、殘莖,洗淨曬乾或烘乾。
大薊全草以色灰綠,無雜質者為佳;根以條粗壯、無鬚毛、無蘆頭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