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外如何區分大薊、小薊和泥胡菜三種紫色野花

2021-02-12 寶媽講自然

            點擊↑↑↑藍字,進入寶媽講自然

  在百花盛開的季節裡,會有好些花兒看著非常像孿生姐妹,仔細一看呢,仿佛有不完全一樣。比如下面這三種紫色的草本野花,大薊,小薊和泥胡菜,可能好多人都分不清呢。


  大薊又名虎薊、馬薊,華南稱老虎俐、山蘿蔔,華東稱千針草、野紅花,福建稱豬母刺、雞姆刺,四川稱土紅花等。小薊又名貓薊、刺薊菜、刺兒菜、刺薊、刺角菜等。泥胡菜,菊科植物泥胡菜,又名豬兜菜(廣西),艾草(海南)。大薊和小薊都是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而泥胡菜則是一年生草本。


  大薊為根簇生,為長紡錘形;莖高50-100釐米,有縱條紋,密披白軟毛;葉互生,根生葉倒卵狀長橢圓形,長15-30釐米,羽狀深裂,裂片5-6對,先端尖,邊緣具不等長淺裂和針刺,基部漸狹,形成兩側有翼的扁葉柄,莖生葉較小,基部抱莖,下表面密被白綿毛;花兩性,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全為筒狀花冠,紫紅色。



  小薊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無紡錘狀塊根,根細長;莖直立,高25-60釐米,綠而帶紫,被白色綿柔毛;葉互生,長橢圓狀披針形,長7-11釐米,寬1-3釐米,先端短尖,葉全緣或疏齒裂,其裂程度遠比大薊為淺,每齒具金黃色小針刺,亦不及大薊的刺長,其葉兩面均有白色綿柔毛;頭狀花序頂生,花單性,雌雄異株,與大薊有別。

  泥胡菜高30-100釐米。莖單生,很少簇生,通常纖細,被稀疏蛛絲毛,上部長 分枝,少有不分枝的。葉互生,多捲曲皺縮,完整葉片呈倒披針狀卵圓形或倒披針形,羽狀深裂。常有頭狀花序或球形總苞。瘦果圓柱形,長2.5mm,具縱稜及白色冠毛。氣微,味微苦。

  其實這三種野花非常好區分。

  首先,大薊小薊葉上有刺,泥胡菜是沒有刺的。




  其次,從葉形是看,大薊和泥胡菜是羽裂葉,小薊葉不裂。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寶媽講自然】,寶媽每周精心推送1~3篇高質量文章,帶領孩子一起走進奇妙的大自然,從身邊事物學會親近,聆聽,觸摸美好的大自然。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號點擊關注

微信搜索或查找訂閱號:寶媽講自然

微信掃描下面二維碼也可關注寶媽講自然

相關焦點

  • 中醫談 中藥大薊小薊的區別
    中草藥種類有很多,很多藥材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藥效卻可能是大大不同的,甚至功效相反,如大薊和小薊是常見的中藥,很多人對於這兩類藥材不能清楚的區分,下面中醫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大薊與小薊的區別。大薊又名虎薊、馬薊,華南稱老虎俐、山蘿蔔,華東稱千針草、野紅花,福建稱豬母刺、雞姆刺,四川稱土紅花等。
  • 大薊小薊的功效區別
    小薊:又名貓薊、刺薊菜、刺兒菜、刺薊、刺角菜等。小薊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無紡錘狀塊根,根細長;莖直立,高25-60釐米,綠而帶紫,被白色綿柔毛;葉互生,長橢圓狀披針形,長7-11釐米,寬1-3釐米,先端短尖,葉全緣或疏齒裂,其裂程度遠比大薊為淺,每齒具金黃色小針刺,亦不及大薊的刺長,其葉兩面均有白色綿柔毛;頭狀花序頂生,花單性,雌雄異株,與大薊有別。
  • 大薊、小薊|長在身邊的藥材
    長大後學習了中藥知識,才知道小時記憶中的植物叫作小薊,是一味止血藥。—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生長在我們周圍的這一味中藥,以及與它極為相近的大薊。刺兒菜 Cirsium arvense var. integrifolium C.
  • 大薊、小薊
    大薊、小薊 來源:本草綱目 2006-12-10 22:52 釋名:亦名虎薊(大薊)、貓薊(小薊)、馬薊、刺薊、山牛蒡、雞項草、千針草、野紅花。
  • 藥食同源—大、小薊
    小薊 【中藥名】小薊 xiaoji 【別名】刺兒菜、青青菜、野紅花、刺薊菜、刺角菜、刺兒草。 鮮 品 說起大薊、小薊這兩個名字,好像有點陌生,但是看了照片就會發現,原來它們就是春季裡面,激發踏青的阿姨媽媽們不懼烈日的野菜主力隊員。
  • 「大薊」除了能吃,原來還是一味不錯的中藥材,又漲知識了
    農村常見的「刺兒菜」,又叫「大薊」,能吃、能入藥,見到要珍惜大薊在我國的南北各省,均有分布,它好生於農村小山坡、道路兩旁的淺草叢中,或莊稼地裡。這種植物的葉片四周均生有長刺,5月花開之時,會開出管狀紫色的花,正是這些獨有的特點,很容易就能讓人從各種野草中,輕鬆把它給辨認出來。
  • 大薊(ji四聲):用心去感悟種植的魅力,你會喜歡上這朵紫色愛情
    大薊別名大刺兒菜、大刺蓋、刺薊菜、薊等.春夏季節會開紫色的小花,生命力非常的旺盛,大薊的功效與作用:大薊具有涼血止血,祛瘀消腫的功效。遍布我國長江流域和南北各省,朝鮮和日本也有分布。食嫩苗、嫩葉,中醫學上以根或全草入藥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都非常不錯。
  • 大薊的副作用 胃腸道反應最常見
    《品匯精要》 4、不良反應:大薊煎劑、片劑亦可引起少數人胃內不適或噁心等胃腸道反應。 如何辨別大薊與小薊 大薊與小薊均始載於陶弘景的《名醫別錄》,並被列入中品。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將其載於草部溼草類。市售大薊與小薊品種不但複雜,而且較混亂,異物同名的品種甚多。
  • 小野花--木藍、泥胡菜、蕨、山麻杆
    泥胡菜:兩年生草本植物,冬季鮮嫩,是家禽家畜的優質零食;春夏開紫色花,花瓣絲絲縷縷;葉羽狀 小野花
  • 泥胡菜、刺兒菜、 苦菜、沼生蔊菜和蒲公英如何區分?
    蒲公英一 分類泥胡菜是桔梗目菊科泥胡菜屬泥胡菜二 葉片泥胡菜的葉片多為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頂端多分裂成三角形,葉片長度一般是7-21釐米,少有植株僅含一個頭狀花序而單生莖頂的,呈細絲狀,花瓣紫色。沼生蔊菜高20-50釐米,光滑無毛或稀有單毛。莖直立,單一成分枝,下部常帶紫色,具稜。
  • 【大薊】功效與作用
    、蟻姆刺、牛口刺、老虎脷、刺蘿蔔、驢扎嘴、馬刺刺、刺秸子、馬刺草、牛口舌、老虎刺、草鞋刺、刷把頭、土紅花、野刺菜、牛不嗅、豬媽菜、牛刺竻菜、竻菜、鳥不撲【出處】出自《本草經集注》【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大薊的地上部分或根。
  • 大薊的功效與作用
    牛不嗅、豬媽菜、牛刺竻菜、竻菜、鳥不撲、戚戚毛。(《聖惠方》)2、大薊治帶狀皰疹:大薊、小薊、鮮牛奶各適量。將大、小薊放在鮮牛奶中泡軟後,搗成膏,外敷。(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3、大薊治吐血衄血,崩中下血:大薊一握。搗,絞取汁,服半升。
  • 中藥材:大薊
    (《聖惠方》)②治吐血衄血,崩中下血:大薊一握。搗,絞取汁,服半升。(《本草匯言》)③治肺熱咳血:大薊鮮根一兩。洗淨後杵碎,酌加冰糖半兩,和水煎成半碗,溫服,日服兩次。(《福建民間草藥》)④治熱結血淋:大薊鮮根一至三兩。洗淨搗碎,酌衝開水燉一小時,飯前服,日服三次。
  • 上海花序,三月中旬之野花系列
    先分享一波野花,整合昨天在上海浦江鎮拍攝到的一些野花,共拍攝到22種野花,當然,這個時候進入花期的野花不只這些,待遇見再分享。(排名以分科順序,分科以最新分類系統為準) 菊科 稻槎chá菜 菊科 泥胡菜
  • 大薊的功效與作用 涼血止血祛瘀消腫
    大薊是常見的一味中藥,為菊科植物薊的乾燥地上部分,大薊也有很多的別稱,如大刺兒菜、大刺蓋、老虎脷。大薊可以治療很多的疾病,那麼大薊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性味如何呢?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大薊的功效與作用。
  • 葉子長得像鋸齒,莊稼地裡的雜草卻是民間的寶——小薊
    在我們當地,它被稱為鋸鋸菜,因為它的葉子邊緣是鋸齒狀的,還帶些小刺。事實上,它的學名叫小薊,因為帶刺,所以有的地方稱之為刺兒菜,刺角芽、刺角、七七牙等,小薊為菊科薊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中歐、東歐、俄羅斯東部、日本、朝鮮等地區亦有分布。一般生長於海拔140~2650米的地區,一般野生於荒地、草地、山坡林中、路旁、灌叢中、田間、林緣及溪旁。
  • 這種野菜長著帶刺的葉子,開著紫色的小花,叫帶刺的「大薊」
    很多小時候在農村待過的人都知道,農村有一種叫大薊的野菜,其實也不算是一種野菜,它就是長在路邊的野草。在農村經常會看到路邊有很多,奇怪的東西。這是我們在城裡面見都見不到的,隨隨便便長在路邊的一種野草或野菜都是可以吃的,只要在農村的話,你就不會被餓死,因為可以吃到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可能下過雨,地上就會長出幾個蘑菇或者一個些「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