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蟒有沒有天敵,天敵什麼?如果沒有天敵,它是如何一步一步成為瀕危物種的?
巨蟒的天敵
蟒蛇,頂級掠食者,如果不考慮毒蛇,蛇類中霸主的存在。蟒蛇也分大小,當飢餓的大蟒蛇遇見較小的蟒蛇,也會「食慾大開」。
記得在高中生物教材,食物鏈的示例圖中,蛇被畫成三級消費者,而老鷹是四級消費者。老鷹的確是蛇的天敵之一,甚至一些未成年的小蟒蛇也不是它的一合之將。飢餓的鱷魚、獅子、老虎、豹子、海獺都有捕殺小蟒蛇的戰績。
圖:《小王子》蟒蛇吞大象插圖,動畫而已
剛剛吞咽下食物得蟒蛇,移動緩慢,消化食物、拖動食物移動需要耗費巨大的能量,這種時候任誰都可以上去「踹兩腳」。在危機關頭,巨蟒往往會吐出得來不易的食物,減輕體重,快速逃走(等我恢復的!)。
圖:食猿雕
成年、未盡食的蟒蛇就幾乎無人敢招惹了。菲律賓國鳥,食猿雕,也叫菲利賓雕,與世界上最長的網紋蟒,棲息地有所重疊。雖然食猿雕翼展可以達到2.5米,但是體重卻只有6.5公斤,捕食一些幼崽還是有可能的。
成年的網紋蟒平均體重在100公斤以上,食猿雕的力量與體重與成蟒完全不在一個重量級上,更別提世界吉尼斯紀錄的保持者「桂花」。桂花是人類捕獲過最大的蛇,長約15米,未盡食的時候體重達到了450公斤,食猿雕在它面前毫無存在感。
圖:美洲角雕,哈比鷹
在南美洲的亞馬遜叢林中,存在著另外一個巨無霸,亞馬遜森蚺,世界上最重的蛇類(桂花快成精了,不算能在內),較大的體重為250公斤。同樣生活在這裡的凱門鱷,美洲豹等大型動物都會對未成年的森蚺產生威脅,其中威脅最大的莫過於天空中的美洲角雕,也叫哈比鷹,體長1米,翼展2.4米,體重5公斤。不過面對成年森蚺,大家同樣都是敬而遠之,甚至森蚺還會反過來捕食2.5米長的凱門鱷。
圖:阿根廷巨鷹化石模擬比例圖
南美洲或許出現過可以捕殺成年森蚺的空中天敵。阿根廷巨鷹,生活在600萬年前,基於化石還原,它的翼展可達7米,對於平均不到5米長的森蚺來說就是遮天蔽日,而且它的體重也達到了150公斤,超過了較小成年的森蚺,也超過了大部分成年的網紋蟒(與網紋蟒棲息地不重疊)。雖然不至於秒殺,但最起碼具備了挑戰巨蟒的資格,或許能夠利用空中、速度、利爪的優勢擊殺巨蟒,這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天敵,只不過是在過去。要翻舊帳的話,蛇曾經當過地球的霸主。
曾經也是當過霸主的「蛇」
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在地球無主之時,蛇類曾經崛起,輝煌過1000多萬年。在2009年,哥倫比亞發掘出的巨蟒化石,科學家分析出這種遠古巨蟒,長度達到了15米,體重超過了1噸,便取名泰坦(大的意思)巨蟒。
圖:網紋蟒與泰坦巨蟒脊椎骨一對比,小巫見大巫
蛇是變溫動物,代謝速率會根據地球氣溫的升高而升高。隨著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的發生,泰坦巨蟒快速代謝,體型不斷增大,迅速站上了生態鏈頂端。當時的巨蟒完全沒有天敵,也沒有任何物種可以壓榨它的生存空間。
然而地球這種突然的變溫事件是不牢靠的。所謂成也風雲,敗也風雲,伴隨著極熱事件走向下坡路,泰坦巨蟒也在歷史長河中消逝了。
巨蟒與森蚺,現存的、真正意義上的天敵
每一任霸主都會佔據絕對生態位,壓榨其他物種生存的空間,人類如此,也是正常。
與恐龍稱霸地球不同的是:與人相關的動物(飼養、馴養)與野生動物的比例為97%比3%(不包括海洋生物),同時為了養活70億人口,需要不斷的開荒換糧。而農田並不適合野生動物生存,人類防止動物破壞糧食還會進行驅趕,其中也包括蟒蛇。
面對棲息地的砍伐,大量巨蟒只能龜縮在雨林深處。而一片地產出的能量是有限的,能供養的巨蟒數量是有限的,激烈的競爭下,森蚺與網紋蟒的數量只會越來越少。
圖:亞馬遜雨林,觸目驚心的一角
同時人類對巨蟒皮、鱷魚皮也是有「審美」需求的,一些巨蟒已經被人類背在肩上,或者穿在了褲腰上,因此人類是巨蟒的絕對天敵,無論是成年,還是未成年,人類也是巨蟒瀕危滅絕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