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阿姨在公廁中被拍到這一幕,網友肅然起敬」這則報導,在網上爆紅。故事發生在河南鄭州的黃河科技學院。某天,劉老師在上廁所時,無意中看見一位保潔阿姨邊看手機,邊抄著什麼。經詢問,這位阿姨趁著打掃完衛生的間隙,利用手機讀書學習。看到經典的好句子,她就用本子抄錄下來,現在已經抄了兩本了。
雖然這個故事成為網紅有些意外,但是卻在意料之中,對知識的追求是無關身份、無關職業、無關學習地點的,自覺奮鬥才是學習本身的「模樣」,才是一個人追求知識能夠長期不斷的動力源。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教師節設立35周年。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讓我們更好地去關注教師,關注教育事業,向所有教育耕耘者致敬,感恩他們的付出,讓他們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才能夠讓教師真正地成為「最光輝的職業」。
當然,對於老師的感恩方式有很多,筆者認為最好的感恩就是在求知的路上永不懈怠。正如這一位在公廁學習的阿姨,她求教於「手機」讓其成為「師」,別樣的方式背後也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根本,那就是「教與學」,每一次的學習背後,都是對「師」的一種尊重,尊重知識的播撒。
教誨如春風,師恩似海深。送上一份最有心的禮物,以表達對老師的尊重。但是,對他們教育事業的尊重不只是停在眼前的一束鮮花、一條簡訊、一個小禮物上,更需要尊重他們傳播知識的初衷——讓每一個人更「腹有詩書氣自華」,提升公民的文化素養,實現教育強國。
感恩教師的付出,感恩他們以青春的容顏換取我們成長的每一個階段,感恩他們以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三尺講臺為我們搭建起通往夢想的舞臺,感恩他們燃儘自己照亮我們,面對如此的付出我們怎能毫無行動呢?最好的感恩就是讓他們的「付出」成為我們自覺學習的鞭笞,更好地報效國家,方能教育不止,成長不息。
文/婧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