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和原子的驚人相似,雙黑洞結合為「引力分子」,宇宙太神奇了

2020-11-14 姿勢分子knowledge

在宇宙中,黑洞是無與倫比的存在。不論是質量還是引力,都強大到令人們瞠目結舌。

目前人類已經發現了不止一種黑洞,其中比較驚人的是超大質量黑洞,它們的質量至少是太陽的幾百萬倍,甚至有的可以超過太陽的一百億倍質量。另外還有一些恆星級黑洞,它們都是大質量恆星死亡後留下的殘骸,其質量至少也是太陽的3倍。包括最近發現的中等質量黑洞,質量也在太陽的100倍以上。

但是,就是這些質量驚人的天體,竟然表現出了和微觀粒子相似的特徵,著實令科學家感到不可思議。

無處不在的場

在研究黑洞和微觀粒子的相似性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一個概念,那就是場。

所謂的場,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環境,比如溫度、壓力、密度、溼度等,都可以看作是場。它影響著內部相關物質的變化,比如磁場中的鐵屑會在磁力的作用下運動、排布。另一方面,場又受到場源的影響,比如磁鐵的磁力強弱可以影響磁場的強度。

一般來說,磁場分為標量場矢量場張量場

(圖片說明:馬蹄形磁鐵形成的磁場)

  • 所謂的標量場,也就是單純地通過數字就能夠表示的一些物理量場。比如溫度、氣壓,不會因為你朝著哪個方向而變化。
  • 和標量相對應的,還有矢量。和標量不同的是,矢量還有方向這個因素。比如外面正在下一場雨,你通過當時刮的風就知道家裡哪一側的窗戶可能會有雨水進來。如果外面是北風,你就要關掉北側的窗戶。當然,如果風非常小,那麼也無法把雨水吹進來。因此,對於矢量來說,大小和方向都很重要。
  • 除此之外,還有張量場,指的是空間中的每一點的屬性都可以以一個張量來代表,比如廣義相對論的應力能張量場。不過大家在本文中不需要理解矢量場和張量場,我們僅僅討論標量場。

在同一個時空下,可能同時有多個場的作用。比如說我們地球上,就既有地球的引力場,也有地球的地磁場,這些都是地球的「環境」。但是,場的概念又遠遠超出了僅僅是「環境」這樣的描述,比如在量子力學領域。

電子云

我們知道,量子力學中有一條著名的原理,那就是測不準原理,指出我們不可能同時測出一個電子的速度和所在位置,無法描述一條它確定的運動軌跡。很多人都說電子繞原子核運動的方式就像是行星和恆星的關係,實則大謬,因為原子的行星模型是已經被推翻的理論,電子根本不是以這樣的形式來運動。

(圖片說明:電子云模型)

實際上,電子在原子周圍的運動應該是按照玻爾的電子云模型,也就是薛丁格波函數描述的內容。也就是說,電子在原子周圍的哪個位置是不確定的,只是出現在某個位置的概率大一些,某些位置概率小一些,通過密度來描述電子出現的概率,最終就形成了電子云模型

這也是愛因斯坦和玻爾爭論的焦點之一,愛因斯坦不相信這麼隨機的事情發生。但情況就是這樣,薛丁格用波函數這樣的數學形式,描述了電子云的理論(雖然他自己也是愛因斯坦陣營的)。而這個電子云,我們就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場。

黑洞和電子的驚人相似

好了,前面介紹了這麼多,我們終於要進入正題了。科學家發現:雖然一個是極其巨大的宏觀天體,另一個是顯微鏡都看不清的微觀粒子,但黑洞和電子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首先,電子具備三個極其重要的物理量,分別是質量、自旋和電荷。而1973年的時候,霍金等人提出了著名的黑洞無毛定理,指出:黑洞在形成之後將損失一切信息,只留下質量、角動量和電荷三個物理量。注意,電子的自旋不是你以為的自轉,它其實就是一種內稟角動量。因此可以說,電子和黑洞的重要物理屬性,其實是一模一樣的!

(圖片說明:霍金和他的黑洞無毛定理)

雖然我們不知道這到底是源自於某種未知的宇宙法則,抑或僅僅是一種巧合,但是目前來說,我們似乎可以利用這樣的相似性來理解黑洞。

雙黑洞——宇宙的分子?

利用場和電子云的概念,我們可以將電子云理解為一種場,而電子云中的原子核就是影響這個場的源頭。原子核的變化,決定了電子云的變化。如果是兩個原子結合,就像兩個氫原子結合成氫氣分子、兩個氧原子結合為氧氣分子的情況,電子云也會受到影響,那就是形成共價鍵。

(圖片說明:兩個氧原子結合為氧分子時,每個原子都要貢獻兩個電子形成共價鍵)

有趣的是,黑洞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我們可以將黑洞看作是一個原子,中心的奇點就代表原子核。而周圍的標量場,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電子云。和原子核影響電子云一樣,奇點也決定了這個標量場的變化,並且只允許相對應的粒子在特定位置有概率出現。同樣的,就像原子核僅僅佔了原子的極小空間卻牢據絕大部分質量一樣,奇點也只是黑洞中心的一個點,卻幾乎是黑洞全部質量的集中點。

(圖片說明:即將在40個公轉周期後碰撞的雙黑洞)

更有趣的是,就像氫氣、氧氣這種雙原子分子一樣,宇宙中也有雙黑洞。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雙黑洞周圍確實存在著引力的標量場,使得一些粒子像雙原子分子中的電子一樣排布。因此,研究人員們將這樣的雙黑洞系統稱為宇宙中的「引力分子」。

在廣袤的宇宙中,黑洞就像是一個原子,雙黑洞就像是雙原子分子。在極大的宏觀天體和極小的微觀粒子之間,我們竟然看到了詭異的雷同。

暗物質的蛛絲馬跡

科學家之所以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可不是像一些崇尚玄學的人一樣認為黑洞就是微觀粒子,他們只是希望通過這項研究尋找暗物質。

我們知道,暗物質佔據了宇宙總質量的85%甚至可能更多,但是我們又完全不知道它們的本質是什麼,只知道它們不和可見物質有相互作用,只是能提供引力。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暗物質或許是宇宙中的一種標量場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雙黑洞或許是我們研究暗物質的重要對象,因為雙黑洞形成的場會讓暗物質按照特定的位置出現,就像是電子一樣。通過對雙黑洞併合過程中的引力波探測,科學家或許能夠找到暗物質的蛛絲馬跡,前提是這個猜想是正確的。

相關焦點

  • 奇怪的「引力分子」可以圍繞黑洞旋轉,它難道就是暗物質嗎?
    這種奇怪的粒子也許會為我們揭示暗物質的真實面目和時空的終極本質。「引力分子」的含義,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現代物理學中「場」的概念,場是一個以時空為變量的物理量,場可以分為標量場、矢量場和張量場三種,依據場在時空中每一點的值是標量、矢量還是張量而定。
  • 在雙黑洞周圍發現的奇怪電子物體,或有助於揭示暗物質和時空本質
    近日,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物體,該物體可能存在於一對黑洞周圍。 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揭示暗物質的身份,並揭示時空的本質。新的研究發現,這種特殊粒子可以以類似於電子在一對氫原子周圍存在的方式,存在於雙黑洞周圍。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望解釋所謂的「引力分子」的存在。在雙黑洞周圍發現的奇怪電子物體,或有助於揭示暗物質和時空本質。
  • 黑洞或是「暗物質」包裹的巨大「原子核」
    研究天體物理的科學家中有人認為黑洞周圍存在著一種不可思議的「引力分子」,可以為我們揭示暗物質乃至時空的本質。而這個想法就來自粒子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場。粒子物理學認為,場可以用來描述現實的本質,而且宇宙中的一切歸根結底都是場。
  • 原子的結構和宇宙驚人的相似,科學家:宇宙可能就是一個微觀世界
    學過物理學的可能都知道這麼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我們的原子內部是由原子核和圍繞原子核不斷運轉的電子組成,與此同時,我們的宇宙中無論是太陽系的結構還是其他星系的結構都和原子的結構驚人的相似,於是就有科學家提出宇宙可能就是一個微觀世界的觀點。
  • 由黑洞形成的引力分子:將指引我們發現暗物質
    黑洞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尤其是它們的簡單性。這種簡單性使我們能夠在黑洞和其他物理學分支之間看到驚人的相似之處。 例如,有研究人員證明,一種特殊的粒子可以存在於一對黑洞的附近,就像電子在兩個氫原子之間形成化學鍵一樣——這是首個"引力分子 "的例證。
  • 由黑洞形成的引力分子:將指引我們發現暗物質
    黑洞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尤其是它們的簡單性。這種簡單性使我們能夠在黑洞和其他物理學分支之間看到驚人的相似之處。例如,有研究人員證明,一種特殊的粒子可以存在於一對黑洞的附近,就像電子在兩個氫原子之間形成化學鍵一樣——這是首個"引力分子 "的例證。
  • 黑洞演化跟宇宙誕生十分相似,難道我們生活的宇宙在一個黑洞中?
    經過數十年的研究探索,科學家對於黑洞也有了初步的認知,知道它起源於大質量的恆星。我們都知道,恆星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一類天體,它給黑洞寒冷的宇宙帶來了些許光明和溫暖,而且生命星球的誕生也離不開恆星。而恆星由於自身核聚變的不斷反應,它時刻都在向外釋放能量,當能量釋放完畢之後,恆星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 宇宙中最大的黑洞-雙黑洞系統
    黑洞,遍布宇宙每個角落,至今為止,人類觀測到宇宙中最大的黑洞是芬蘭科學家發現的一個巨大的雙黑洞系統,經過研究,科學家們發現,這是目前宇宙中最大的黑洞
  • 宇宙中最大黑洞被發現,距離地球有25億光年,竟然是雙黑洞系統!
    宇宙中最大黑洞被發現,距離地球有25億光年,竟然是雙黑洞系統當人類還未走出地球的時候,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多麼渺小。我們只知道在宇宙中有無數個星系和天體,它們是神奇的,在它們之中還有很多神秘的天體是我們吃不透的,比如脈衝星、中子星以及黑洞。在這些神秘又令人感到危險的天體中,最讓我們感到好奇的天體就是黑洞了,黑洞就像是宇宙中一個還沒有來得及修補的「漏洞」,而這個「漏洞」的存在讓整個宇宙都變得更加神秘。
  • 黑洞就是宇宙?研究發現黑洞演化和宇宙誕生相似,或顛覆認知
    黑洞,是人類天文觀測歷史中的一項重大發現。要知道黑洞可以吞噬一切,通過常規手段根本無法發現黑洞的存在,但是還好黑洞因為有巨大的引力,其周圍會形成吸積盤。而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吸積盤來發現黑洞的存在,隨著人類對黑洞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他們發現黑洞的某些特徵和宇宙誕生時的情況非常類似。
  • 從時空性質來看,黑洞與宇宙相似,宇宙會不會就是一個黑洞呢?
    黑洞又是什麼?二者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聯繫呢?宇宙就是我們所存在的一個廣闊的時空,可觀測宇宙的半徑大約為465億光年,而在可觀測宇宙之外,宇宙到底多大,我們並不知道,而且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黑洞,是宇宙中客觀存在的一種天體,是一種極具神秘色彩的天體。
  • 宇宙最大黑洞被發現,威力「非常驚人」,甚至可以達到星系級別!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科幻宇宙,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宇宙最大黑洞被發現,威力「非常驚人」,甚至可以達到星系級別。宇宙當中最令人恐懼的體應該就是黑洞了,因為黑洞作為宇宙當中最大的「吃貨」,他的胃口是非常的大,有科學家計算過,只要一個和地球一樣大小的黑洞出現在太陽旁邊,就能吞噬太陽的全部質量並且再加上上百倍的恆星。
  • 史上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驚人發現中等質量黑洞的存在
    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歐洲處女座探測器探測到太空中驚人的一聲「BANG」,驚人的發現開始揭開謎底。事實上,此次探測到的信號是兩個黑洞碰撞合併的一個過程,在宇宙中這樣的天體碰撞事件並不少見,但是這次的合併在天文史上,真的算得上是「前無古人」。
  • 盤點宇宙十大奇異驚人現象:黑洞如何殺死人類
    科學家指出,當星系發生碰撞,出現恆星之間碰撞的概率幾乎為零。因為空間天體相隔距離遙遠,太空一個顯著特徵是非常空蕩,從遠處觀測星系可能是包含無數恆星的實體結構,但最近的恆星之間距離為4.2光年,即使出現星系碰撞事件,也很難出現恆星彼此碰撞。 2、太陽日冕的高溫問題。
  • 科學家提出驚人理論:宇宙中並不存在「黑洞」
    科學家提出驚人理論:宇宙中並不存在「黑洞」然而,黑洞理論的創始人史蒂芬·霍金卻提出了驚人的言論,聲稱在宇宙中沒有「黑洞」,只有「灰洞」。該理論來源於一篇名為《黑洞的信息保存與氣象預報》的調查論文中,是霍金對黑洞的研究成果之一,他認為黑洞其實是一個擁有極端物理環境的「灰色地帶」。  質能進入黑洞中後還會「回到」宇宙中,我們此前對黑洞的邊界理論認識是有待改善的,黑洞或不會永久性地保存質能信息,在某個時候會「釋放」出來。
  • 揭秘:天空中最驚人的物體之一——雙黑洞系統OJ287
    也許您不會想到,就在M44以東約3.5度的一小片天區內,隱藏著人類目前已知的宇宙中最驚人的物體之一——雙黑洞系統OJ287。天文學家已認定OJ287為類星體,因為它呈現點狀光源發光,視星等通常在14.0等~15.0等之間。
  • 黑洞裡有無限個分形宇宙?比平行宇宙更詭異,真有這樣的黑洞嗎?
    這種空間說起來非常複雜,它是愛因斯坦場方程在宇宙常數為負時的最大對稱真空解,對應負的宇宙學常數,幾何曲率也為負,形狀類似於馬鞍。這種空間聽起來和我們的宇宙格格不入,因為它會導致所有物質都坍縮到一個黑洞之中。但是,科學家仍然發現了其中的有趣之處,值得深入思考,甚至令人震驚。科學家發現,這種帶電的黑洞和自轉的黑洞有很多相似之處。
  • 黑洞和蟲洞存在相似之處,不同的是蟲洞沒有視界?
    宇宙當中神秘的現象數不勝數,今天我們來揭秘其中的一二吧,什麼是黑洞,它是一種擁有強大引力的天體,強大的引力可以把光也能吸入自己的囊當中,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呢
  • 極簡物理課:為物理不及格的你講一下霍金和「黑洞蒸發」
    理論物理學家的驚人之處,在於他們可以在事物被觀測到之前發現它們。20世紀70年代早期,史蒂芬· 霍金(Stephen Hawking)從理論上推導出黑洞是「熱的」,由此它們會損失能量和質量,變得越來越小。這種「黑洞蒸發」是霍金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 黑洞裡有無限個分形宇宙?
    這種空間說起來非常複雜,它是愛因斯坦場方程在宇宙常數為負時的最大對稱真空解,對應負的宇宙學常數,幾何曲率也為負,形狀類似於馬鞍。這種空間聽起來和我們的宇宙格格不入,因為它會導致所有物質都坍縮到一個黑洞之中。但是,科學家仍然發現了其中的有趣之處,值得深入思考,甚至令人震驚。科學家發現,這種帶電的黑洞和自轉的黑洞有很多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