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引力分子」可以圍繞黑洞旋轉,它難道就是暗物質嗎?

2020-11-26 騰訊網

黑洞周圍也許存在一種特殊的粒子

黑洞一直以來都是令科學家們著迷的天體,因為這顆看似無底深淵的天體隱藏了太多的秘密。近期,科研人員在對黑洞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一種特殊的粒子存在於一對黑洞周圍,就像電子存在於一對氫原子周圍一樣,仿佛具有「引力分子」一般。這種奇怪的粒子也許會為我們揭示暗物質的真實面目和時空的終極本質。

首先需要了解場的概念

要想了解黑洞「引力分子」的含義,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現代物理學中「場」的概念,場是一個以時空為變量的物理量,場可以分為標量場、矢量場和張量場三種,依據場在時空中每一點的值是標量、矢量還是張量而定。本文中主要涉及到標量場,所以其他的就不在這裡贅述了。

標量場的定義

標量場的定義是:當研究物理系統中溫度、壓力、密度等在一定空間內的分布狀態時,數學上只需用一個代數量來描繪,這些代數量(即標量函數)所定出的場就稱為數量場,也稱標量場。舉個例子說明,比如你去某地旅行,你提前看了到達某地時間的天氣預報,你就可以根據天氣預報來決定你穿什麼樣的衣服,天氣預報給出的溫度數值就是標量場。它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數學工具,應用在宇宙範圍內,標量場可以告訴你,如果從宇宙中的一個地方旅行到另一個地方,可能會發生什麼。

場的重要應用

在20世紀中期,物理學家們引用了「場」這個概念,他們發現,宇宙中的一切幾乎都是一個場。在量子力學剛出現的時候,由於粒子的不確定性,引發了科學界一片爭論,直到「場」的出現。以電子為例,在現代物理學中,我們把電子表示成一個場,一個數學對象,它告訴我們下次可能會在哪裡看到電子,這個場會對它周圍的世界產生反應,例如,由於原子核周圍的電子影響,使之改變到我們應該看到電子的地方,最終的結果是電子只能出現在原子核周圍的特定區域。

基本粒子和黑洞的相似性

在原子物理學中,你可以用三個屬性來描述基本粒子(比如電子):質量、自旋和電荷。在引力物理學中,你同樣可以用三個屬性來描述黑洞:質量,自旋和電子電荷。這難道是巧合嗎?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我們可以利用這種相似性來更好地理解黑洞。你可以把一個原子描述成一個被電子場包圍的小原子核。該電子場對原子核的存在作出反應,並且只允許電子在特定區域出現,圍繞兩個原子核的電子也是如此,例如在氫(H2)等雙原子分子中。

像雙原子分子一樣描述黑洞

你也可以用類似的方式描述黑洞,試想一下,在一個類似於原子核的中心處的小奇點,而周圍是一個普通的標量場,這個標量場會對黑洞的存在做出反應,並且只允許它對應的粒子出現在特定的區域。就像雙原子分子一樣,同樣也可以描述兩個黑洞周圍的標量場,就像二元黑洞系統一樣。

引力分子概念的引入

這份研究報告發現,純量場確實可以存在於雙黑洞周圍,更重要的是,它們可以自己形成特定的模式,就像電子場在分子中的排列方式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標量場的行為模仿了電子在雙原子分子中的行為,因此命名為「引力分子」。

科學家為什麼會對標量場感興趣?

首先,我們不了解暗物質或暗能量的本質,有可能暗能量和暗物質都是由一個或多個標量場組成的,就像電子是由電子場組成的一樣。如果暗物質確實是由某種標量場組成的,那麼這個結果就意味著暗物質將以一種非常奇怪的狀態存在於雙黑洞周圍,一種神秘的黑暗粒子將必須存在於非常特定的軌道中,就像電子在原子中一樣。

探測引力波或許就能找到暗物質

但雙星黑洞不會永遠存在,它們釋放出引力輻射,最終碰撞並合併成一個黑洞。這些暗物質標量場會影響碰撞過程中釋放的引力波,因為它們會過濾、偏轉和重塑任何穿過暗物質密度區域的波。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用現有的引力波探測器,以足夠的靈敏度探測到這種暗物質。

簡而言之,我們可能很快就能確認「引力分子」的存在,並由此打開一扇通向我們宇宙中隱藏著黑暗部分的窗戶。

相關焦點

  • 在雙黑洞周圍發現的奇怪電子物體,或有助於揭示暗物質和時空本質
    近日,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物體,該物體可能存在於一對黑洞周圍。 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揭示暗物質的身份,並揭示時空的本質。新的研究發現,這種特殊粒子可以以類似於電子在一對氫原子周圍存在的方式,存在於雙黑洞周圍。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望解釋所謂的「引力分子」的存在。在雙黑洞周圍發現的奇怪電子物體,或有助於揭示暗物質和時空本質。
  • 黑洞或是「暗物質」包裹的巨大「原子核」
    研究天體物理的科學家中有人認為黑洞周圍存在著一種不可思議的「引力分子」,可以為我們揭示暗物質乃至時空的本質。而這個想法就來自粒子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場。粒子物理學認為,場可以用來描述現實的本質,而且宇宙中的一切歸根結底都是場。
  • 由黑洞形成的引力分子:將指引我們發現暗物質
    這種奇異的結構可能會提示出暗物質的身份和時空的終極本質。 要解釋引力分子的存在,首先需要探索現代物理學中最基本的——但幾乎從未被弄明白的對象:場。 場是一種數學工具,可以看做是關於空間的函數。比如說,溫度就可以看做是一種場:C(空間坐標)=那一處的溫度。
  • 由黑洞形成的引力分子:將指引我們發現暗物質
    這種奇異的結構可能會提示出暗物質的身份和時空的終極本質。要解釋引力分子的存在,首先需要探索現代物理學中最基本的——但幾乎從未被弄明白的對象:場。場是一種數學工具,可以看做是關於空間的函數。比如說,溫度就可以看做是一種場:C(空間坐標)=那一處的溫度。
  • 宇宙中的暗物質可能是由黑洞組成的嗎?
    關於暗物質是什麼有很多爭議,但是一些缺失的物質不能包含在黑洞中嗎?一旦物質進入黑洞,它就不能被看見或測量,所以它是不可解釋的。物質一旦進入黑洞,就變的不可見,但這並不意味著無法測量它的影響。黑洞仍因其質量而產生重力影響,就像宇宙中所有其他的大質量物體一樣。由此實際上我們可以發現並測量黑洞的質量,通過觀察周圍物質對它的影響。例如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的黑洞有強引力使得離他軌道很近的恆星高速運行。依據這個事實以及描述恆星軌道的等式,我們可以估算出黑洞的質量。我們知道暗物質存在在星系中因為遠離宇宙中心的旋轉曲線是平的。
  • 暗物質是由來自另一個宇宙的微小黑洞製造的嗎?
    暗物質可能是由偽真空氣泡成核時在初期產生的微小黑洞構成的,偽真空氣泡在無限短暫的宇宙急劇膨脹期間產生了質量小於月球質量的嬰兒宇宙。如果是這樣,一組科學家認為,這可以解決關於宇宙的一些令人困惑的難題,包括暗物質、引力波源以及對仙女座星系所做的奇怪觀測。實際上,我們在宇宙中看到的那種由電子,中子,質子和其他粒子組成的物質實際上很少。
  • 銀河系的中心到底是什麼,能讓所有天體都圍繞它旋轉?
    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速度為230公裡每秒,太陽系繞銀河系旋轉一周需要 2.2億年,根據萬有引力定律,質量越大的物體引力就越大,所以質量極大的太陽產生巨大的引力使得太陽系內所以的天體都以太陽為中心旋轉,而銀河系中像太陽一樣的恆星都圍繞著銀河系中心人馬座A星旋轉,那麼,到底是什麼力量可以讓銀河系中數以千億的恆星心甘情願的圍繞人馬座A星旋轉呢?
  • 黑洞和原子的驚人相似,雙黑洞結合為「引力分子」,宇宙太神奇了
    所謂的場,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環境,比如溫度、壓力、密度、溼度等,都可以看作是場。它影響著內部相關物質的變化,比如磁場中的鐵屑會在磁力的作用下運動、排布。另一方面,場又受到場源的影響,比如磁鐵的磁力強弱可以影響磁場的強度。
  • 原始黑洞可能是暗物質?
    此外,當LIGO啟動並立即開始聽到這類物體相互融合的信號時,天體物理學家就意識到,一定還有更多的黑洞潛伏在那裡,也許遠遠超過他們的想像。這些奇怪黑洞的發現給一個舊觀點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來,這種觀點已經逐漸邊緣化。我們知道,垂死的恆星可以產生黑洞,但黑洞或許也能在宇宙大爆炸中誕生。這些「原始」黑洞可能隱藏了起來,並構成了暗物質。
  • 原始黑洞是否可能是暗物質?
    這些奇怪黑洞的發現給一個舊觀點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來,這種觀點已經逐漸邊緣化。我們知道,垂死的恆星可以產生黑洞,但黑洞或許也能在宇宙大爆炸中誕生。這些「原始」黑洞可能隱藏了起來,並構成了暗物質。「如果他的結果是正確的——看起來他做的是相當仔細的計算——那就將給我們的計算畫上休止符,」阿里-海蒙德說,「這將意味著它們實際上可能就是所有的暗物質。」他在後續的論文中也繼續對原始黑洞的觀點展開研究。
  • 科學家驚奇發現:黑洞或存在昆蟲行為,難道宇宙真是個生命體?
    有時候,宇宙真的會讓我們為它的精妙所折服。前不久,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居然像蜘蛛一樣,在宇宙中廣泛結網,同時能從多個星系中捕食。這大大震驚了科學界。一下子,仿佛讓科學家們困惑,到底是地球自然界中的蜘蛛在模仿宇宙黑洞,還是宇宙中的黑洞在模仿蜘蛛。
  • 暗物質的前世今生,什麼是暗物質?
    儘管專家們已經觀察暗物質的引力效應幾十年,但仍然對它的真實性質感到困惑。誰發現了暗物質?在19世紀後期,天文學家開始推測一些看不見的物質——暗星或者氣體和塵埃,它們可能散布在整個宇宙中。直到1933年,瑞士裔美國天文學家弗裡茨·茲威基注意到,遙遠的星系彼此繞著對方旋轉,其速度遠遠超過了用望遠鏡觀測到的可見物質所能達到的速度。他在當年發表在《Helvetica Physica Acta》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寫道:「如果這一結論得到證實,我們將得到一個令人驚訝的結果,那就是暗物質的存在量遠遠大於發光物質。」
  • 大量原始的原初黑洞充斥在宇宙中,也許是暗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因為看不見,所以目前對於暗物質的研究還處於很初級的階段,大多數科學家對於暗物質的理解都是某種具有特殊性質的假象粒子構成,這樣可以避免很多潛在的問題。但是也有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成群的小黑洞像雲一樣在太空中移動,這提供了一種更清晰的解釋。現在,一項新研究解釋了這些原初黑洞可能來自何處,以及天文學家如何發現其蹤跡的。
  • 黑洞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為什麼它又會向外噴物質?
    黑洞,自古以來就是傳說一樣的存在。在人類眼中,它就是一個貪婪的野獸,因為不管任何物質都會被吸進洞裡。至今為止,沒有任何物質可以從它的魔爪逃跑,就連宇宙公認最快的光年都難逃此劫,只能接受黑洞的制裁。
  • 尋找了幾十年,科學家又說暗物質可能不存在,難道是竹籃打水?
    1922年的時候,天文學家卡普坦提出一種假說,認為宇宙中充滿了我們難以探知的暗物質。雖然難以直接探知,但是可以通過天體的運動來推測出它們的存在。想要駁斥這個理論,就要從論據下手:既然這些天體的運行規律和它們周圍的引力場並不相符,除了暗物質以外,還有什麼理論可以解釋呢?簡單來說,如果暗物質理論有問題,要麼是理論出錯了,要麼是觀測出錯了。
  • 科學家發現一個無暗物質星系 或顛覆暗物質定義
    天體物理學家認為暗物質在整個宇宙中佔據主導地位,其總量甚至是普通物質的五倍。由於星系旋轉得太快,如果沒有額外的暗物質存在,根據現有的物理定律來說這些星系就會塌縮。例如銀河系的旋轉速度很快,所以它必須包含比普通物質多30倍的暗物質。實際上,天文學家曾研究過的每個星系都含有暗物質。但現在,天體物理學家似乎發現了一個沒有暗物質的星系。
  • 暗物質,充滿整個宇宙,但卻有無數謎團圍繞著它
    現在天體物理學面臨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是這兩種方法測試得到物質量不匹配(它們都觀測同一個宇宙,我們存在的這個宇宙)。我們看到的恆星、行星甚至黑洞,再到氣體塵土等離子體等所有發射或者吸收輻射的物質,僅佔引力告訴我們必須存在的總物質的15%。其餘的部分,我們稱其為「暗物質」,它們具有普通物質的引力作用,但我們卻看不到它。
  • 這個星系,沒有暗物質
    現在物理學家們認為,21世紀天空中還籠罩著兩朵「烏雲」,它們就是「暗物質」和「暗能量」。這兩點告訴我們,宇宙中的任何物質都會有電磁波輻射。然而,有一些物質既不發射任何波段的電磁波,也不與這些電磁波發生作用。這些用任何波段電磁波都「看」不見而又暗藏在宇宙中的物質,我們明明知道它的存在,但又對它一無所知。這種不發光又絕對透明,在任何環境下都無法看到卻又有質量的物質,科學家稱它為暗物質。既然看不到,摸不著,為什麼說明明感覺到它的存在?
  • 黑洞可以吸進任何物質,白洞那?
    早在一個多世紀前,人們就已經透過數學公式預言了黑洞的存在。現在我們已經拍到了第一張黑洞的照片,但是黑洞仍然有很多秘密,就像它們更神秘的鏡像雙胞胎一樣就是白洞。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可以用影片錄下黑洞,看看它如何把所有靠得太近的物質,甚至光都給吸進去,然後將這部影片倒著回放。
  • 看不見的暗物質,研究它有何用?科學家:或可以顛覆萬有引力定律
    暗物質真的存在嗎?事實上「物質」這個詞更容易讓人們陷入了字面含義之中,相對來講它可能還有別的意思,只是這樣的描述已經嚴重超出了我們實際的認知水平,可以說我們對它來講是一無所知的。因為這涉及到了我們具體需要測量這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