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個百分點折射出什麼?——透視2018年河南城鎮化率增幅全國第一

2020-12-06 大河網

51.71%

2018年河南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1.71%,比上年末提高1.55個百分點

□河南日報記者欒姍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1.71%,比上年末提高1.55個百分點,城鎮化率增幅位居全國第一。」這是6月14日發布的《2018年河南人口發展報告》給出的數據。

城鎮化率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標誌,1.55個百分點的增幅折射出什麼?

這個數據,折射出河南城鎮化率從2017年首次超過50%、實現城鄉結構的歷史性變化後,持續後發趕超「跑得快」,與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到7.87個百分點。同時,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32.89%,增長1.59個百分點,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充分說明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指導河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取得積極成效。

當前,河南仍處於城鎮化加速推進的發展階段,這個「增幅第一」,著實提振精氣神。

「量」向「質」升級——享受和城裡人一樣的「待遇」

讓進城落戶的農民充分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務,實現「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對於有著1.09億人口的河南來說,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同許多農村90後一樣,內鄉縣的劉欣欣從上學起就一直在外,用她的話說,「早已習慣了城市的生活和節奏」。渴望定居城市,成為在鄭務工父母口中的「城市人」,是她的夢想。

夢想的實現,離不開相關政策的配套落實。

農民進城,基礎在戶籍,關鍵在社保,根本在就業。為此,河南不僅要讓進城農民完成身份的轉變,更要實現他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讓他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民」。這需要拿出一套高質量的「農民進城」方案。

河南以「三個一批人」為重點,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讓農民「進得來」;強化「一基本兩牽動三保障」,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讓農民「留得住」;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使進城農民能夠融入城市,讓農民「過得好」。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動和保障下,我省城鎮化率「一步一個臺階」穩步提升:2016年城鎮化率在全國的位次上升2位,由第27位上升到第25位;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突破50%,達到50.16%,實現了河南由農業人口大省向新型城鎮化人口大省的華麗轉身;2018年城鎮化率增幅躍居全國第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魏後凱說,近年來,河南城鎮化率接連上「三個臺階」,直至「增幅」領跑全國,說到底就是解決好了人的問題,這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農民進城為的就是享受同城裡人一樣的「待遇」。

「城」與「鄉」融合——不以農村衰落為代價

河南51.71%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低於全國7.87個百分點,是由於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的省情造成的。基於這種現狀,如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河南實際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抓住城鎮體系上下兩頭,統籌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讓都市圈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相得益彰,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一條正在修建的許昌至鄭州機場的城際鐵路,在新鄭綜保區新招錄的報關員李亞超眼中,是「兩城一家」的愜意生活。近些年,隨著大量人口急劇湧入大城市,交通擁堵、空氣汙染、房價趨高、資源環境不堪重負。面對日益凸現的「城市病」,李亞超選擇在鄭州工作,「待遇高,機會多」;回長葛安家,「守著父母,伴著山水」。

「中原城市群」推動交通一體化,高鐵、城鐵、地鐵無縫銜接,讓農村人口更加理性地看待「進城」與「留守」。

一方面,「都市圈」讓農民想「進城」,鄭州與開封、新鄉、焦作、許昌構建「半小時」軌道核心圈,以全省8.7%的面積,集聚了近20%的人口和超過30%的經濟總量,形成「1+4」鄭州大都市區,成為引領中原城市群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另一方面,「美麗鄉村」讓農民願「留守」,縣域國土面積約佔全省面積的90%,人口約佔80%,經濟總量佔全省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河南單靠18個省轄市來吸納農村人口轉移是不現實的,在百城建設提質工程和文明城市創建融合推進下,中小城市承載能力不斷增強。

省社科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建國說,新時代賦予鄉村新內涵,「留守」也可以很「高大上」。河南的城鎮化不以農村的衰落為代價,而是引導鼓勵更多的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

「供」和「需」對應——拉動投資和消費「馬車」

城鎮化一頭連著基礎設施投資,一頭連著居民消費,是發展的強勁引擎。

「月薪3000元,幹得好另外有獎金。」中牟縣劉集鎮賀莊村村民李學君趕上了城鎮化的東風,不但住上了樓房,還在家門口的產業集聚區找了工作。從村民到市民,李學君從原來的不敢花錢到現在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近年來,河南每年有超過150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投資和消費需求都很大,拉動2018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2萬億元,成為中部地區首個突破2萬億元的省份。

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迎偉說,進城農民收入的增長帶來消費需求的增長,進一步釋放了消費潛力。投資需求的持續增長,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與此同時,隨著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集中,勞動參與率將得到提高,潛在增長率也將因城鎮化的推進而提高。

據測算,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拉動投資增長3.7個百分點,拉動消費增長1.8個百分點,至少可維持4%—5%的經濟增速。2018年,鄭州市在連續7年人口淨流入後,釋放積攢多年的「人口紅利」,常住人口達到1014萬人,首次跨入千萬人口城市行列,並超過南陽市成為全省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與此同時,該市也順利實現GDP突破1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0萬元。

目前河南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相差18.82個百分點,尚有2051.38萬人處於「半城鎮化」狀態,亟待「進城安家」。李迎偉說,在培育強大國內市場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城鎮化依然是河南最大潛力,也是推動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持續動力。

方興未艾的城鎮化,正為數以萬計的河南人走向更高水平的美好生活創造新空間。

相關焦點

  • 人口增速和淨流入量全國第一 浙江憑啥?
    從全國範圍看,省際流動人口越來越集中在長三角地區,而浙江正在成為長三角人力資源集聚的新高地。2019年末,浙江以5850萬人的常住人口總量在全國居第十位,佔全國總人口的4.2%;常住人口比2018年末增加113萬人,僅次於廣東(175萬人);當年人口增速1.97%,超過廣東(1.54%),居全國第一;常住人口增量扣除自然增長量後,淨流入量為84.1萬人,居全國第一。
  • 城鎮化率數字折射巨大經濟增長潛力
    原標題:城鎮化率數字折射巨大經濟增長潛力十九大報告在回顧過去5年工作和歷史性變革時指出,我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城鎮化率提高意味著什麼?對中國經濟有何推動作用?中國城鎮化還有多少空間?新華社記者近日就此專訪了十九大代表、國家統計局副局長毛有豐。
  • 優良天數245天,增幅全國第一!2020年河南環境空氣品質很「牛」
    2020年河南省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成效咋樣?優良天數變多了嗎?哪個城市「氣質」更好?1月12日,記者從河南省生態環境廳獲悉,2020年全省PM2.5等指標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優良天數大幅增加,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成效前所未有。
  • 區域觀察:河南40年GDP增275倍,鄭州手機產量佔全球1/7
    根據河南當地媒體報導,河南省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改革開放40年河南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顯示,1978年,河南全省生產總值為162.92億元,此後GDP分別於1991年、2005年跨越千億元、萬億元大關,之後又分別於2010年、2013年、2016年邁上2萬億元、3萬億元、4萬億元三個新臺階,2017年GDP達到4.5萬億元。若按絕對值計算,則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經濟總量增長了275倍。
  • 劉金偉:戶籍人口城鎮化進程評價及城際差異分析——以50個地級及...
    2016年10月11日國務院印發了《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要求「十三五」期間,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年均轉戶 1300 萬人以上。到 2020 年,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5%,各地區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比 2013 年縮小兩個百分點以上。
  • 李國平等:面向2030年的中國城鎮化及其區域差異態勢分析
    世界城鎮人口由1960年的10.19億人增長到2018年的41.96億人,在不到60年的時間內增長超過30億人。世界城鎮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由1960年的33.61%增長到2018年的55.27%。1960年以來,世界城鎮人口的增速始終保持在2%左右。
  • 中國各省人口排名2017 全國總人口數量139008萬人(表)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13827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809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786萬人,出生率為12.95‰;死亡人口977萬人,死亡率為7.09‰;自然增長率為5.86‰。  需要說明的是,各統計公報中,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採用的單位是千分比(‰)。第一財經記者在統計常住人口增速和城鎮化率等指標時,採用的單位是百分比(%)。
  • 2019年中國人口總量及人口結構,城鎮化率和老齡化實現「雙增長」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率持續增長,推動農村人口湧向城市,農村居住人口和農業從業人員將大幅下降。中國城市化率從1990年的26.44%持續上升到2019年的60.60%,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距離,但遠超同期印度水平。未來幾年中國城鎮化率將持續增長,城鎮化的速度將繼續平穩下降,預計到2035年,中國城鎮化比例將達到70%以上。
  • 從2018年統計公報看中國未來:2019年,開始走向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2018年食品菸酒支出佔總支出比重為28.4%,較2017年下降0.9個百分點。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係數達到30%-40%為富裕水平,低於30%為最富裕水平,由此從消費結構指標看我國已連續兩年保持在「最富裕」水平。同時,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服務性消費佔比為44.2%,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消費結構改善。
  • 《瞭望》封面專題 重磅推介河南_媒體聚焦_河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李濤介紹,2012年至2018年,河南五大主導產業年均增長15%,高於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年均增速3.4個百分點;2018年五大主導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45.1%,較2012年提高7.7個百分點。  先進位造業是發展實體經濟的關鍵。10年前,河南工業結構仍以冶金、化工、建材等傳統行業為主,產業層次低、創新能力弱、高附加值產品少、節能減排壓力大等問題突出。
  • 服務能力1年上升15個位次 河南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挺進全國第一方陣
    12月2日,記者從河南省大數據管理局獲悉,《2020省級政府和重點城市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調查評估報告》揭曉,河南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由2018年的第24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9位,1年上升15個位次,挺進全國第一方陣。  據介紹,該份報告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發佈。
  • 2019年全國人口大數據:人口總量突破14億 老年人口佔比達18.1%(圖)
    全年出生人口1465萬人,比2018年減少58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48‰,比上年下降0.46個千分點;死亡人口998萬人,比2018年微增5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4‰,略升0.01個千分點。2019年我國出生人口總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育齡婦女人數持續減少,特別是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人數減少。
  • 生態環境部通報2018年度全國「12369」環保舉報情況
    一、2018年全國共接到環保舉報71萬件,東中部舉報集中,微信舉報增幅最大  2018年,全國「12369環保舉報聯網管理平臺」(以下簡稱「聯網平臺」)共接到公眾舉報710117件,同比增長14.7%,其中電話舉報365361件,微信舉報250083件,網上舉報
  • 2018年中國GDP總量突破90萬億 同比增長6.6%
    央廣網北京2月28日消息 國家統計局28日發布《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報顯示,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900309億元,比上年增長6.6%;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13953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30萬人;年末國家外匯儲備30727億美元,比上年末減少672億美元。
  • 河南經濟發展的信心和底氣來自哪裡
    數據顯示,1—10月,全省企業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16.7%,其中,工業企業總收入同比增長17.6%,全省財政總收入增長1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2.7%;前三季度,河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9%——說明質量效益明顯提升。
  • 2017年石油和化學工業經濟運行報告
    二、經濟運行主要特點及問題  (一)主要特點  1.經濟規模重拾擴張勢頭收入重拾增長,又創近期新高。  2017年石油和化工行業收入達到13.78萬億元,增長15.7%,為5年來最大增幅,高出同期全國規模工業增幅4.6個百分點。
  • 2018年GDP修訂後接近92萬億元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了修訂後的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主要結果為: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為919281億元,比初步核算數增加18972億元,增幅為2.1%。修訂後的第一產業增加值為64745億元,比重為7.0%;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64835億元,比重為39.7%;第三產業增加值為489701億元,比重為53.3%。國家統計局核算司負責人指出,國家統計局依據經濟普查數據和相關部門資料,按照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法,對2018年GDP初步核算數進行了修訂。
  • 中國人口最多十個省份排行榜,河南四川排第三四,廣東躍居第一
    2017年,根據最新的統計結果,傳統的人口大省四川河南已經不是排名前兩名,而取而代之的廣東排名第一。根據最新調查,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廣東省,廣東省的人口總數已經達到了1.09億,相比2016年增長了150萬人口。
  • 國家統計局:2018年全國兒童傷害死亡率比上年下降10.9%
    圖1 2010—2018年嬰兒死亡率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情況2.兒童健康狀況保持良好。2018年,全國兒童低出生體重發生率為3.13%,較好控制在4%的《綱要》目標之內。0—6個月嬰兒純母乳餵養率達74.9%,高於50%的《綱要》目標。
  • 前8月合肥經濟穩中見快 工業增加值增幅居中部省會第一
    中安在線訊 9月18日,合肥市統計局公布1~8月份合肥市經濟形勢分析。前8個月,合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205.19億元,增長14%,增幅繼續保持中部省會第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3258.13億元,增長21.5%。總體來看,全市經濟保持穩健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