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普斯「總統獎」,是由美國統計學會、數理統計學會、美東及美西計量協會、加拿大統計學會等五個著名學術性團體組成的委員會(簡稱COPSS考普斯)提名頒獎,每年只頒獎給一位40歲以下的統計學最傑出的學者,有國際統計學界「諾貝爾」獎之稱。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統計系主任的範劍青,是以獨創精確統計法「非參數建模」在許多領域有著廣泛應用而得獎的。
範劍青首創的「非參數建模」理論的基本思想,是讓數據本身透過電腦自動尋找一個統計模型來描述和刻畫。該模型能尋找最精確的非線性系統來預報未來和描述變量之間的內在關係。這就完全避免了傳統的參數模型帶來的人為偏差,而且也節省了許多人力。
這種方法已普遍地應用在現代信息工程和統計表中的圖像處理方面。在股票市場也有廣泛的應用。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認為,可以用它來檢驗一些經濟理論。企業用它能更有效地評估承受金融風險的能力和蒙受損失的上限,從而作出正確的投資決定。這種方法尤其適用於科技與商業發達的社會。
對於自己研究的領域,範劍青充滿自信。他認為統計學是資訊世紀不可或缺的工具。他說,「在過去的10年,對人類影響至巨的,毫無疑問是網際網路的發展和資訊科技的革命。這使我們可以更快、更容易地搜集大量的資料。而實際上,有很多數據都沒有好好地被整理利用。統計學在未來的資訊世紀將顯得愈來愈重要。」
曾是個不特別愛好數學的孩子
作為一名傑出的統計學家,不少人猜測範劍青自小一定是個數學迷,誰知他卻說:「我小時對數學並不特別感興趣,只不過讀中學時,成績好的學生一般都會選擇數、理、化,我選擇了數學系。」
範劍青1962年出生於莆田縣新度鎮洋埕村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作為有六個弟妹的長兄,他過早地感受到了生活的艱辛。從小學到高中,他一邊念書還要一邊參加勞動。在渠橋一中,範劍青幸運地遇到了一批才華橫溢的教師,這些曾被斥為「臭老九」的教師在「文革」結束後迸發出巨大的教學熱情,深深影響了範劍青幼小的心靈。恢復高考的次年,15歲的範劍青以優異的成績考進復旦大學數學系。
在復旦4年,範劍青打下了紮實的數理基礎知識,領略到數學內在嚴謹的邏輯聯繫,也從中感受到了數學的樂趣。1982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師從國內統計學權威方開泰教授。在這裡,他有了自己的奮鬥目標,也開始了著書立說的學者生涯,發表了許多頗有影響的論文。
1985年獲得學位後,範劍青留在數學所工作一段時間,隨後前往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深造,並於1989年獲得了博士學位。這時的他在統計學研究領域已涉及一些新興學科,其博士論文引起同行專家們的廣泛關注,被公認為統計學界的希望之星。後來,他成為加州洛杉磯大學教授、終身教授,在統計學前沿繼續他的探索之路,並於1998年成功完成了「非參數建模」理論和統計處理技術。
「身上流著中華的血」
如今的範劍青是著名的《美國統計協會》《統計年鑑》的副主編、《泛華雜誌》副主編,擁有兩本英文專著,在國際最具權威的統計雜誌上發表數十篇具有影響的論文。他還是「國際數理統計研究院院士」和「美國統計學會會員」。
「『範劍青』三個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華人學者摘取了桂冠。」在接受筆者採訪時,範劍青充滿自豪地說。1995年至今,他已三度赴港擔任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每次任教半學期或一學期。2000年5月,他辭掉在美國的終身教授職務,與香港中文大學進行為期3年的合作,擔任該校統計系主任,並設立風險管理系,為香港培養統計學人才。
在美國,範劍青擁有豐厚得多的待遇,而且同樣是統計學博士的妻子在美國最大的醫藥公司工作,還有兩個13歲和7歲的女兒。是什麼促使他做出這種回流香港的選擇呢?範劍青說:自己受中華傳統教育至深,無論身處何地,他都為身為炎黃子孫而自豪。香港是一個金融發達的大都市,特別需要精確、省時的「非參數建模」去計算大量的即時金融數據。況且,在這裡「具有文化上的共鳴,感情上也容易溝通」。
不久前,範劍青還和北京大學籤訂合同,培訓這方面的內地人才。
範劍青認為,正是因為自己身上「流著中華的血」,促使他拼搏不止,才使他獲得國際統計學大獎。他深信中國人具有天生的數學頭腦,在數學領域完全有能力佔據國際領先地位。
有統計學「諾貝爾」獎之稱的考普斯「總統獎」,是國際統計學的最高榮譽。該獎2000年度得主、旅美學者範劍青,是中國大陸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稿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