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動物都是築巢的一把好手,它們勤勞又刻苦,只為了給自己的幼崽創造一個安全溫暖的庇護所。
許多偉大的建築都受到過動物巢穴的啟發。就比如北京的「鳥巢」,更是成為了地標性的體育建築和奧運遺產。
而動物們築巢並不是為了獲獎,從個體的努力再到合作的團隊,動物們築巢的本事總是超出人們的想像。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自然界中比人類更會蓋屋子的動物建築師們。
1.河狸
河狸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齧齒動物之一,也是河狸科存活至今的唯一一屬,現存兩種河狸,分別為美洲河狸(Castor canadensis)與歐亞河狸(Castor fiber)。
河狸的一生都會不斷成長,成年體重可以超過25公斤,雌性一般較雄性大,在野外壽命可長達 24 年。它的牙齒也會不斷生長,因此河狸啃食木頭不僅為了進食,也是為了磨牙。
河狸也被稱為「自然界水壩工程師」,它們會在河流或溪流中利用樹枝、草和泥巴構築水壩,形成池塘,並在池塘中建立巢穴。
河狸主要棲息於河岸溼地,建造水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範天敵,如土狼、狼、熊等,冬天時更容易獲取食物。河狸也會沿河建造一系列的水壩,被砍斷的樹木會萌芽長成矮林,提供給河狸接下來數年穩定的樹葉與嫩枝食物來源。
河狸的家就在水壩的棚屋內,巢穴的入口隱藏在水下,而且入口大小會根據河狸自身大小而改變。所以即使是河狸的天敵,想通過剿穴捕捉到它們也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河狸在生態圈也是出了名的勤奮,它們總是在夜裡開工,用前爪搬運泥和石塊,用牙搬運木料。不移除河狸的話,很難摧毀水壩,因為它們隔夜就能重建一座水壩。
甚至在加拿大的阿爾伯塔省,當地的河狸直接改變了地貌,建造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壩,幾乎跨越了1公裡長。
2.白蟻
白蟻是自然環境中存在的能夠高效降解木質纖維素的昆蟲之一,地球陸地2/3面積上都有白蟻分布,白蟻蟻后的壽命也是昆蟲之最,能活30-50年之久。
白蟻的建築本領十分高超,澳洲南部有一種叫「羅盤白蟻」,它們巨大的巢穴呈楔形狀,而且都指向南北方向,這樣的朝向有助於調節巢穴的溫度。
在早上和晚上陽光最弱時,蟻垤的寬面朝向太陽,以便吸收最多的熱量。當中午光照過猛時,楔形結構可以有效的減少熱量的吸收,防止巢穴過熱,並根據溫度的變化,阻斷或擴大巢穴內的通道,以調節氣流。
同樣來自澳洲南部的「磁性白蟻」建築本領更加高超,它們建造的巨型巢穴就像一座座中世紀大教堂,可達4.5米甚至更高。
其成分為澳洲紅土、白蟻的食物木屑、唾液和排洩物。而且地面上的只是冰山一角,白蟻巢能深入地下好幾米,就像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你永遠不知道下面有多深。
3.棕灶鳥
這些長滿羽毛的南美建築大師因其巢穴像灶臺而得名,它們的鳥巢由上千顆泥粒組成,看起來就像一個簡陋的土灶。
這些巢穴通常多個疊在一起,半封閉式的結構能夠有效隔絕捕食者。神奇的是,棕灶鳥並不像其他鳥類那樣,把自己的鳥巢當做自己獨有的領地,當鳥巢被「前主人」棄用後,其他鳥類就會接手這套「二手房」。
棕灶鳥的巢穴外壁很厚,呈曲線型,螺旋入口通向裡面的中央巢室,雌性棕灶鳥會在最內部的巢室下蛋。巢穴中間還有一道尺寸僅夠一直棕灶鳥出入的保護通道,很少有捕食者能通過這狹小的縫隙,鳥媽媽因此也能安全的照看著鳥蛋和雛鳥。
4.群居織巢鳥
該鳥類在生物學上是單屬單種,它們大小似麻雀,個性活潑,主要活動於農田附近的草灌叢中,以植物種子為食。
群居織巢鳥有可能是世界上同類之間相處最好的鳥類,這些生活在非洲納米比亞沙漠上的鳥兒一同建起了只屬於它們的巨型共享巢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鳥巢。
巢穴就像是鳥兒們的公寓樓,這些鳥巢相互緊挨著又相互隔離,為超過100對鳥兒提供了獨立的巢室,每個隔離的巢穴供一對鳥棲居和繁衍,有時還有後代在一起居住。
龐大的鳥巢構成可以讓鳥兒能更好地適應沙漠中劇烈變化的溫度,中心區的巢穴具有保溫作用,用來夜間棲息。外部的巢穴用來在白天遮陽隔熱,其中的溫度保持在7至8攝氏度,而這時外面的氣溫可能會達到16至33攝氏度。
群居織巢鳥築巢的材料是用茅草為主,因此它們巨大的鳥巢就像一座建在樹上的巨大小屋,坡型屋頂也有助於排洩雨水。鳥巢外部堅硬的茅草也會令捕食者很是頭疼,尖刺般的茅草專門用來刺傷蛇類這種不懷好意的「客人」。
5.河豚
這個奇怪的「海底麥田怪圈」到底是什麼?是外星人的飛碟降落在海底形成的嗎?不,這不是外星人,而是河豚的傑作。
這些勤奮的雄性河豚為了吸引伴侶的注意贏得交配權,必須要在交配期來臨的十天前,用他不到13釐米的小身軀來完成此項巨大的工作。
首先雄魚需要用他的身體在沙子中心圓周圍的創建峰和谷,通過沿著直線向圓心遊動,然後以圓周運動繞著圓心返回來完成此壯舉。
在雌魚來檢查其建築前,除了中心圓的不規則圖案外,雄魚還要用貝殼和珊瑚碎片來裝飾外部的「山峰」。
當潛在的雌魚到達現場時,雄性會在巢的內圈攪動細沙,如果雌魚滿意,雙方便會在巢的中心進行交配並產卵。
雌性在產卵後便會離開,而雄性則繼續留在巢中承擔家務工作,直到一周後卵孵化為小河豚雄性才會離開。之後,雄性會在附近尋找地點重新開始築巢和交配的步驟、
至今科學家們仍不清楚雌性是如何判斷雄性巢穴的好壞,也不清楚為何雄性需要重新找一個地點築巢,更不清楚為何需要製造一個毫無掩護與防備的巢穴孵卵。
可能這就是所謂的為愛勞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