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機器人程序:揭示、優化、娛樂、連接
前紐約雜誌編輯Lainna Fader曾指出,機器人程序可以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反覆的分析,這也使機器人程序變得更有價值:
「從模糊的信息中揭示真相,提升邊緣話題和群體的透明度,使價值體系變得清晰。」
一項對238個Twitter Bot的分析研究明確了新聞機器人程序的下一步發展方向,比如批評、建議和娛樂等功能。例如,@NYTanon批評了《紐約時報》使用匿名信源的行為;@cybercyber指出「cyber」這個詞在新聞報導中被過度使用了;娛樂方面,@DrunkBuzzfeed在新聞內容中加入了更多趣味元素。
相比而言,第一波Twitter機器人主要基於自動化技術。Twitterfeed(現已關閉)讓從RSS源到Twitter帳戶的連接變得簡單;而之後,包括IFTTT和Zapier在內的工具讓用戶更加方便地連接各種服務,例如,在添加Google電子表格時可以同步更新Facebook頁面等。
聊天機器人出現:功能多樣,平臺開放
第二波的機器人程序就是現在我們常提及的「聊天機器人」,其平臺也對廣大開發者開放。作為最早一批聊天機器人應用,Telegram在2015年的6月份發布了一個機器人程序應用程式接口(API),並且宣布「在這裡,機器人程序無所不能」。
「教學、娛樂、搜索、廣播、提醒、連接、與其它服務進行交互,甚至向物聯網發出指令……」
TechCrunch和Forbes的聊天機器人會邀請用戶來選擇訂閱特定主題、作者或板塊的文章,同時用戶也可以提問題。
BBC意識到聊天機器人的另一個好用場——幫助他們重新接觸到在烏茲別克語網站被封鎖地區的受眾。
《紐約時報》用聊天機器人創建了一個選舉情報程序。與此同時,Digg的聊天機器人會基於關鍵詞提供相關的新聞推薦。
聊天機器人也可以被用於內部用途,例如nyt-campfinbot可以在有新提案被遞交到聯邦選舉委員會網站時通知紐約時報的記者。
2016年,聊天機器人迎來了爆發:Skype、Line、Facebook Messenger、Viber還有騰訊投資的「西方版微信」Kik都引入了聊天機器人程序;Twitter甚至開發出可以直接發送消息的功能;亞馬遜也推出了Amazon Lex工具,用來幫助人們為其Alexa平臺創建機器人程序。
Facebook在Messenger平臺上推出的機器人包括了對CNN應用程式的展示。《衛報》使用該平臺創建了一個關於菜譜的聊天機器人,用戶提供一種食材關鍵字時,該機器人系統就會向他們提供相應的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