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媒介傳播風險!秋冬季重點殺滅鼠及越冬蚊

2020-11-22 北京日報客戶端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國內零星散發病例和局部暴發疫情的風險仍然存在,流感等冬春季傳染病也進入高發季節,防控任務依然艱巨。全國愛衛會最新發布了《關於開展冬春季愛國衛生運動 助力常態化疫情防控的通知》,其中要求各地組織開展鼠、越冬蚊等重點病媒生物防制活動,以降低媒介傳播風險。

通知提出要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冬春季愛國衛生運動,用千千萬萬個文明健康的小環境築牢常態化疫情防控的社會大防線。在環境衛生整治方面,各地要聚焦基礎設施、重點場所和關鍵時點,築牢常態化疫情防控的環境基礎,其中要重點對農貿市場、學校、機場、車站等人員聚集場所和背街小巷、老舊小區、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建築工地、小餐飲店等薄弱環節進行環境衛生整治,徹底清除衛生死角,補齊環境衛生短板。

同時,圍繞疫情防控需求,各地要廣泛開展重點傳染病防治知識、心理健康知識科普宣傳,及時準確將健康知識傳播到每個單位、家庭和個人,提高群眾自我保健和及時主動就醫意識;引導群眾把疫情期間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保持下去,堅持養成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不扎堆、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分餐公筷、不食用野生動物等良好習慣,踐行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各地還要根據本地氣候特點、冬春季傳染病流行趨勢和病媒生物危害情況,全面排查本地病媒生物孳生的重點場所,組織專業病媒防制隊伍開展病媒生物消殺工作,防止傳染病通過媒介傳播風險。例如,北方地區要以防控流行性出血熱、鼠疫等傳染病為目標,集中組織開展冬春季統一滅鼠活動,加強對相關重點場所防滅鼠措施的檢查;南方地區則要以殺滅越冬蚊為目標,以民防工程、地下室、地下車庫和軌道交通地下車站等各類地下空間以及餐飲行業、集貿市場等為重點,統一開展越冬蚊巡查和控制活動,從源頭上降低來年春夏季蚊密度,有效防控傳染病傳播。

全國愛衛會要求各地要暢通社會監督渠道,主動接受社會和公眾監督,認真梳理、整改群眾反映的問題。

相關焦點

  • 花腳蚊「偷渡」入境被攔 是登革熱傳播媒介之一
    白紋伊蚊俗稱「花腳蚊」,是登革熱的重要傳播媒介。去年肆虐東南亞多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的登革熱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過蚊蟲叮咬在人群中傳播,伊蚊是其主要傳播媒介,臨床表現為發熱,並有「三紅三痛」(顏面、頸部及胸部發紅,頭痛、眼眶痛、肌肉關節痛)的症狀。據介紹,2015年以來,東渡局共從9批進境貨櫃貨物中截獲蚊類,主要來自臺灣地區、日本等登革熱流行區。
  • 殺一隻越冬蚊等於消滅800隻...
    蚊子會躲在哪越冬呢?不同的蚊種躲藏的地方是不一樣的。以成蚊形式越冬的蚊蟲,如淡色庫蚊、三帶喙庫蚊等,進入冬季後,成蚊便停止繁殖不吸血,聚集到比較溫暖、無人打擾的小環境中隱蔽起來,比如室內家具背面、防空洞、閒置的房間、地下室、樓梯間、地下車庫等。整個冬季越冬蚊處於不食不動的狀態,將新陳代謝降低到最低的水平,等待次年早春溫度升高後,成蚊便開始吸血繁殖。
  • 揭秘世界最大蚊子工廠 以蚊治蚊控制登革熱傳播
    據悉,此前,中山大學奚志勇教授研究出「以蚊治蚊」的方法,通過投放攜帶沃爾巴克氏體的「益蚊」使白紋伊蚊的種群密度降低,進而控制登革熱的傳播。  據介紹,胚胎注射,無論是從技術角度還是生物學角度,都是整個項目進行過程中難度最大的一步,步驟的關鍵在於選對合適的時間、位置和菌種,成功裝進沃爾巴克氏體的胚胎將實現垂直傳播,使其後代始終攜帶該共生菌。  2 按3:1比例飼養雄雌蚊  在確認胚胎長大後的蚊子及其下一代攜帶共生菌,蚊子才能成為種源。
  • 合肥有群「怪人」 熱衷以身「餵蚊」
    以身做餌 通宵捕捉按蚊 在肥東縣,有一個國家級消除瘧疾媒介監測點,合肥市疾控中心消殺、地方病科王波醫生說,每年6~10月在肥東要開展一次誘蚊燈法監測按蚊種群,「按蚊喜歡孳生在稻田、湖泊等緩流清水中,所以監測點一般會設置在孳生地附近。」每次要開展連續三天的監測,以摸清按蚊在蚊蟲中的佔比、種群特點等。「然後就是有針對性地捕捉按蚊。」
  • 「以蚊滅蚊」|雄蚊感染 雌蚊絕育,新滅蚊技術登上《自然》
    「最快1-3年,『以蚊治蚊』技術就可推廣應用。」巴西批准利用轉基因蚊子控制登革熱傳播,但目前,轉基因蚊子在大多數國家都面臨監管難題。「政府批准有難度。」本文轉載自「健言」本文原標題:「以蚊滅蚊」,對抗登革熱,這項技術登上了《自然》
  • 對付登革熱 此蚊來「幫忙」
    登革熱、寨卡等疾病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而白紋伊蚊就是傳播這些疾病的罪魁禍首。日前,頂級科學期刊《自然》發表了中山大學熱帶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奚志勇教授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該團隊通過共生菌與射線相結合的方法清除蚊媒群體,最終達到阻斷蚊媒疾病傳播的效果。這項「以蚊治蚊」的手法現在全球處於領先水平。
  • 中大科學家發明「以蚊治蚊」技術領先全球!袁隆平鍾南山紛紛點讚
    大洋網訊 登革熱、寨卡等疾病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而白紋伊蚊就是傳播這些疾病的罪魁禍首。日前,頂級科學期刊《自然》發表了中山大學熱帶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奚志勇教授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該團隊通過共生菌與射線相結合的方法清除蚊媒群體,最終達到阻斷蚊媒疾病傳播的效果。這項「以蚊治蚊」的手法現在全球處於領先水平。
  • 以蚊滅蚊,中山大學科學家研究滅蚊黑科技
    事實上,蚊蟲還是傳播病菌的媒介之一,世界上不少溼熱的地區都飽受蚊蟲傳病的困擾。 2019年7月18日,來自中山大學熱帶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奚志勇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雜誌上以長文形式線上發表文章,並通過現場試驗,證明了以蚊滅蚊技術對蚊媒種群進行區域性控制的可行性,該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
  • 世界工廠產蚊500萬隻 每車間一周生產500萬隻雄蚊
    世界工廠產蚊500萬隻 每車間一周生產500萬隻雄蚊時間:2016-03-15 12:32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山大學建成世界最大蚊子工廠 周產雄蚊5百萬隻 網易河北訊 【世界最大蚊子工廠】中山大學今天宣布,該校奚志勇團隊首創的控制蚊蟲媒介技術經過初期試驗顯示,沃爾巴克氏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
  • 「無媒介傳播」:信息理論視域下傳播關係的回歸
    在信息理論視角下,「無媒介傳播」通過傳播要素的融合、媒介距離的彌合和媒介空間的實在化,實現了人、信息、媒介與環境普遍的連接,但媒介被習慣和忽略,其概念和功能也失去了專屬性,傳播因而回歸到無媒介的連接關係之中。關鍵詞:「無媒介傳播」;信息理論;傳播關係信息技術的進化推動著媒介形態的演化和傳統傳播樣式的消解。
  • 蚊子會通過蟄伏和產卵方式越冬 冬季仍需堅持滅蚊
    持續低溫陰雨天,戶外蚊子數量大減疾控專家:蚊子會通過蟄伏和產卵的方式越冬冬天不滅蚊 來年蚊更兇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記者 陳佳嘉據該所一負責人介紹,今年廣西出現的登革熱是由伊蚊(花斑蚊)傳播的。蚊子的密度與氣溫相關,降溫後蚊子密度降低,蚊傳疾病也會相應減少,登革熱會因此得到較為有效的控制。生殖繁衍 蚊子會通過卵的方式越冬氣溫低於15℃,蚊子就不再叮人,那麼,滅蚊工作是否可以結束了呢?
  • 荷蘭有五個城市發現攻擊性很強的虎蚊!專家說未發現感染
    不少人都知道,虎蚊是一種可以傳播登革熱等危險疾病的蚊子,荷蘭食品和消費品安全局(NVWA)此前宣布,迄今為止,在荷蘭的五個城市發現了虎蚊,分別是Westland、Lansingerland、Lelystad、Assen和Valkenburg aan de
  • 秋冬季疫情會不會反彈?專家最新判斷!
    //做好秋冬季的疫情防控準備//9月6日,作為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的重點論壇之一,公共衛生論壇在國家會議中心召開。雷正龍建議,要繼續努力鞏固好已經取得的疫情成果,特別要保持高度警惕,思想不能放鬆,要樹立底線意識,否則特別容易出現系統性風險。零病例不等於零風險,新冠肺炎作為一種新發的、突發的呼吸道傳染病,我們對它的了解還很不夠。他同時提到,要做好秋冬季的疫情防控準備。
  • 亞洲虎蚊穿越半個地球到達荷蘭!(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勿點)
    根據NOS的報導,荷蘭新食品及消費品安全管理局(NVWA)表示他們已經採取了相關措施試圖消滅這些亞洲虎蚊,以防它們在荷蘭繁衍生息。不過NVWA表示蚊子不太可能攜帶疾病,因此不會給人類帶來健康上的風險。但在2013年時,荷蘭曾發現了一種攜帶危險病毒的亞洲虎蚊,可以造成黃熱病。
  • 熬過夏天還挨咬,「秋蚊」戰鬥力為何這麼強?
    好不容易熬過了炎熱的夏天,沒想到同時熬過來的還有蚊子,明明已經11月末了,晚上睡覺仍然會被蚊子侵擾,而且咬人依舊那麼癢……俗話說「秋蚊猛如虎」,為什麼蚊子到了秋天戰鬥力反而更強了呢?記者從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了解到,其實蚊子也怕熱,秋季氣溫宜人正是蚊子「活力四射」的時期,所以叮人更狠、吸血更多,傳染疾病的風險也更高。比起夏天,蚊子更愛秋天研究表明,一方面,氣溫和降雨與蚊子的繁殖關係密切。最適合蚊子生長和繁殖的氣溫是20至30攝氏度,加上雨水豐富,有利蚊子生長、繁殖。
  • 韓國「N號房」背後的意見領袖傳播與媒介倫理問題
    作為媒介信息和影響的中繼和過濾環節,對大眾傳播產生重要影響。傳統社會或農村社會中,以「綜合型」為主;④意見領袖社交範圍廣,擁有較多的信息渠道,對大眾傳播的接觸度頗高、接觸量大。網絡傳播是一種新型的傳播生態,在這種傳播環境下,每個人都是傳播主體,人人都可能成為傳播的中心,人人都能成為意見領袖,網絡意見領袖也由此產生。
  • 沉浸傳播下沉浸媒介對人的異化研究
    來源:《視聽》2019年第4期 摘要:沉浸傳播是由我國傳播學者李沁提出的。她指出,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媒介已由馬克·波斯特的「第二媒介時代」向「第三媒介時代」邁進,傳播也已慢慢進入沉浸傳播的階段。
  • 專家:「無蚊」要到下月中旬
    「霜降」已過,南京氣溫也大幅降低,但很多市民卻發現,蚊子不但沒消失,反而更加猖狂。這是怎麼回事?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與病媒生物預防控制科醫師陸墨原介紹,每年6-7月份、9-10月份是蚊蟲繁殖高峰期,「目前蚊密度監測和往年同期是差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