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小夥伴們大家好,一九九四年八月,著名的美國化學家鮑林以九十三歲的高齡逝世了。和本世紀同齡的鮑林是一位極富開拓創新精神的科學家,他不僅在化學領域成績卓著,而且還對世界和平事業不遺餘力。由鮑林創立的雜化軌道理論和共振理論,將經典化學理論與量子力學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有力地促進了化學的發展。此外鮑林還長期從事晶體的研究,闡明了三十種以上礦石的結構。
他還把結構化學的理論和方法移植到生物學和醫學領域,成功地,將抗體生成的直接模板學說發展成最完備的形式。一九五零年鮑林與柯裡共同提出了蛋白質肽鏈由於氫鍵的作用呈螺旋結構的思想。他還確定了慷狀細胞貧血異常血紅蛋白的分子結構,開創了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先河。所有這些工作,都對現代化學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一九五四年,他因對化學鍵本質和複雜分子結構理論的研究。
除了作為化學家,鮑林還是一位傑出的社會活動家和國際和平主義戰士,他反對以任何形式的戰爭作為解決國際衝突的手段。因此,鮑林一直運用自己的科學地位,強烈呼籲公眾注意大氣層核試驗所釋放的放射線危害。一九五八年,鮑林向聯合國遞交了由他起草的科學家反對核試驗宣言,要求締結一項停止核武器試驗的區際協定,這一宣言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響應,共有上萬名科學家籤名聲援。
因此也大大促進了一九六三年美蘇籤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一九六二年鮑林再次榮獲諾貝爾和平獎。連續兩次獨立獲得諾貝爾獎,迄今為止的諾貝爾獎歷史上,鮑林仍然是空前的第一人。除了諾貝爾獎以外,鮑林一生獲得的榮譽獎項幾乎不計其數,有人稱他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化學家。毫無疑問,鮑林對於科學和人類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然而,人無完人。即使是像鮑林這樣名聲顯赫的偉大科學家。
也曾有過失誤的教訓。回顧並總結他的失誤歷史,對於我們全面認識偉大的科學家,也有重要的啟發。具體而言鮑林的失誤是:在他的晚年,曾極力提倡大劑量維生素療法和正分子醫學,這一思想在社會上和科學界曾產生廣泛的影響。然而,以後的大量醫學臨床試驗表明,這一設想不但無益反而有害。但由於鮑林的聲望遠遠高於一般的科學家,因此他的失誤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也要比一般的科學家失誤嚴重一些。
以致於至今在科學界特別是醫學界,還留存著一些對維生素濫用和迷信的誤傳。因此分析研究鮑林晚年的失誤制止以訛傳訛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那麼,實際情況果真如鮑林描繪的那麼樂觀,只要服用維生素,就可以防治感冒和癌症等一系列疾病嗎?我們知道,維生素或稱抗壞血酸,是人體必須從外界獲得的重要維生素,目前科學界推薦的每日膳食標準供給量為六十毫克。
如果人體內部缺少了維生素,則可以導致壞血病。但若每日口服二百五十到三百毫克以上,幾天內人體即達到飽和狀態,維生素被過量吸收後即排出體外。因此,一九八七年美國醫學會推薦的維生素每日劑量為:預防五十到一百毫克,缺乏症為二百五到五百毫克。那麼對於鮑林的說法,我們究竟應該怎麼看呢?事實上,早在鮑林維生素與感冒一書間世之前,已經有一些研究否定了維生素防治感冒的效果。
典型的如一九七六年英國一著名感冒研究小組對志願者的實驗證明,每日口服維生素三克,連續三天,然後用感冒病毒攻擊,受試者的感冒發病率、病程和病情輕重均與安慰劑對照組完全相同,沒有顯示出任何預防效果。到了一九七零年,美國的醫學家也紛紛進行維生素防治感冒的臨床試驗,結果很多設計周密的雙官試驗幾乎都一致證明,大劑量級維生素對感冒無明顯的防治作用。
而一九七五年卡羅夫斯基等在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工作人員中隨機選擇志願者進行的一項實驗,結果更富於戲劇性。當時將受試者分成二組,一組服用維生素膠囊,另一組給安慰製糖膠囊,但負責觀察醫療效果的醫生和受試者都不知道自己屬於那一組,這是典型的雙盲試驗。今天的內容到這兒就結束了,喜歡的小夥伴記得關注和留言哦,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