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潮汕人證明了卡拉比猜想,並以他的名字命名

2020-08-02 大潮汕灣視點
這位潮汕人證明了卡拉比猜想,並以他的名字命名

丘成桐(1949.4.4.—),國際數學大師,著名華人數學家,原籍廣東蕉嶺,出生於廣東汕頭,系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

丘成桐證明了卡拉比猜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學中弦理論的基本概念,對微分幾何和數學物理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丘成桐囊括了菲爾茲獎(1982)、克拉福德獎(1994)、沃爾夫獎(2010)等獎項,特別是在1982年度榮獲最高數學獎菲爾茲獎,是第一位獲得這項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的華人,也是繼陳省身後第二位獲得沃爾夫數學獎的華人。

人物檔案

丘成桐(Shing-Tung Yau),漢族客家人,國際著名數學家。1949年4月4日生於中國廣東汕頭,原籍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文福鎮,丘鎮英之子。[3]丘成桐喜好中國古典文學,少年時就喜歡閱讀《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小說,也喜愛閱讀《史記》,《漢書》等歷史。1982年獲得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是迄今為止僅有的兩個獲得該獎的華人數學家之一。現為哈佛大學數學系教授,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主任。

成長故事

丘成桐1949年出生於廣東汕頭,老家在梅州蕉嶺,在香港長大。父親曾在香港香讓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崇基學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無憂無慮,成績優異。但在他14歲那年,父親突然辭世,一家人頓時失去經濟來源。儘管丘成桐不得不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卻仍然以優異成績考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

他的父親在他14歲時去世,家境貧寒。他中學的時候逃學一年,曾經成績很差,差一點落榜。19歲的時候來到美國伯克利,「21歲畢業時就註定要改變數學的面貌」。這不是我的話,這是幾年前加州大學 洛杉磯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請過來的時候,系裡討論時一個年紀很大的幾何學家引用陳省身先生說的一句話。他10年之後成為數學界的一代天驕。從他入學伯克利到在世界數學家大會做一小時報告還不到10年。當年他只有28歲,也是在那一年,陳景潤先生被邀請做45分鐘的報告。這期間他證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質量猜想,開創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幾何分析。

1981年,他32歲時,獲得了美國數學會的維布倫(Veblen)獎——這是世界微分幾何界的最高獎項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爾茲(Fields)獎章——這是世界數學界的最高榮譽;1994年,他又榮獲了克勞福(Crawford)獎。

除此之外,他還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加利福尼亞州最優秀的科學家的稱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名譽博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名譽博士……

大學期間,他以三年時間修完全部必修課程,還閱讀了大量課外資料。他的突出成績和鑽研精神為當時的美籍教授薩拉夫所賞識,薩拉夫力薦他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幾何的中心,雲集了許多優秀的幾何學家和年輕學者。在這裡,丘成桐得到IBM獎學金,並師從著名微分幾何學家陳省身。

命運是公平的,獎章、榮譽,授予了那個在教室中堅持到最後的人。但這並不會讓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繼續進行著大量繁雜的研究工作,並不斷取得成就。堅韌、堅持、鍥而不捨,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當然,也不是每個有著這樣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樣的成就的。數學需要勤奮,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數學家尼倫伯格所說,丘成桐「不僅具備幾何學家的直觀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數學家鄭紹遠先生回憶說,對於許多艱深的數學問題,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雖然仍未解決,他還是沒有輕易放棄思考。

人物經歷

1949年4月4日生於廣東汕頭,長於香港。兄弟姐妹8人。後全家移居香港。14歲時父親過世,由母親獨立撫養成人。中學時就讀香港培正中學。

1966年,入讀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數學系。

大學三年級時,獲Stephen Salaff前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師從陳省身。

1971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先後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AS)和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工作。

1974年,成為史丹福大學副教授。

1979年,以教授身份回到高等研究院。

1984年至1987年,任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

1987年,任教於哈佛大學。

1997年,國立交通大學頒授名譽博士學位。

2005年,國立臺灣大學頒授名譽博士學位。

2009年6月,受聘為中北大學榮譽教授[3]。

2010年7月28日,受聘為昆明理工大學名譽教授。

2011年,丘成桐被授予武漢大學名譽教授稱號。

和太太育有兩子,其子丘正熙曾奪美國英特爾高中天才科學獎第六十屆決賽獎

相關焦點

  • 加州大學劉克峰教授演講:丘成桐與卡拉比猜想60年—新聞—科學網
    一批年輕的數學家證明了一系列偉大的數學定理,開天闢地,創造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他們與他們的定理一起,熠熠生輝,照亮了整個數學的歷史。 卡拉比(Calabi)猜想在數學界的期盼中,等待著它真正的王者到來,這一等就是21年。
  • 黎曼猜想被證明了嗎
    黎曼猜想真的被證明了嗎?這些日子,關於一個重大數學猜想的疑惑成了縈繞在很多人心頭的猜想。令人心跳加快的9月24日終於到來。宣稱已用「簡單」而「全新」的方法證明黎曼猜想的英國著名數學家麥可·阿蒂亞,在2018年度海德堡獲獎者論壇上宣講了他的相關證明。但據此下結論,黎曼猜想已被證明,恐怕為時尚早。「證明太短,直覺告訴我可能不嚴謹。」
  • 哥德巴赫猜想被證明了
    前幾天,知乎上突然搞出了個爆炸性新聞:一個高中生宣稱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啥是哥德巴赫猜想?我們先從差不多是所有碰到數學系的人都會問的一個問題說起:你們學數學的為什麼要證明1+1=2?這不是吃飽了撐得麼?哭笑不得。事實上,哥德巴赫猜想作為最古老的懸而未決的數學猜想之一已經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了200多年。
  • 數學家麥可·阿蒂亞資料經歷 黎曼猜想真的被證明了嗎?
    耄耋之年挑戰高峰的勇士  一個是89歲高齡的麥可·阿蒂亞,一個是屹立了159年之久的黎曼猜想。這場對決本身就充滿懸念。  阿蒂亞在數學領域成就卓著。上世紀60年代,阿蒂亞與另一位著名數學家伊薩多·辛格合作,證明了阿蒂亞—辛格指標定理。1966年阿蒂亞榮獲菲爾茲獎,2004年他與辛格共同摘得阿貝爾獎。
  • 青年數學家談丘成桐:他崇拜劉邦 有無窮的精力
    《紐約時報》給了他一個稱謂:數學皇帝。   在大眾眼裡,數學家是個聰明、怪異,令人敬而遠之的群體。可過去幾年,一個著名的猜想讓數學和數學家一度成為媒體與大眾的寵兒,同時也造就了兩個傳奇人物———佩雷爾曼與哈密爾頓。  自從2003年宣布證明了龐加萊猜想以後,佩雷爾曼基本上與世隔絕。
  • 中科大少年班校友85後孫崧獲新視野數學獎:破解丘成桐猜想
    獲獎理由是他在複雜微分幾何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包括卡勒-愛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定理,及其與模量問題、奇點之間的關係。孫崧將與美國密西根大學的Bhargav Bhatt和普林斯頓大學的Aleksandr Logunov分享2021年新視野數學獎的10萬美元獎金。
  • 我國數學家成功證明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歷時11年
    其發表在《微分幾何學雜誌》上的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論文《Space of Ricci flows (II)—Part B: Weak compactness of the flows》,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 - 田」 和 「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 20 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 我國數學家成功證明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歷時11年
    其發表在《微分幾何學雜誌》上的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論文《Space of Ricci flows (II)—Part B: Weak compactness of the flows》,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 - 田」 和 「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 20 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 數學家應該避免用彼此的名字為他們的發現命名
    以卡拉比–丘流形為例:它是第一陳類為0的緊緻n維凱勒流形;而凱勒流形則是埃爾米特形式封閉的埃爾米特流形;埃爾米特流形又是特殊的黎曼流形……如果沒有幾個月的死記硬背,僅僅是去跟蹤一場討論的概述都幾乎是不可能的。發現者的名字對理解一個概念基本上沒有任何幫助。專有名詞的層層嵌套不僅讓局外人甚至讓從一個子域閱讀另一個子域文獻的數學家都困難重重。
  • 教師節特輯:陳景潤與他的哥德巴赫猜想「1+2」
    哥德巴赫當時提出這個猜想之後,自己卻不能證明它。於是寫信請教當時世界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請他證明。但歐拉用了畢生的精力也沒有證明出來。他雖然沒有證明出來,但他從原命題中得到了一個等價命題,即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我們現在常見的猜想陳述就是歐拉這個版本。
  • 提出首個以新中國數學家命名的猜想,與華羅庚共啟多複變函數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陸啟鏗猜想」,是國際數學界首次以新中國數學家命名的猜想。直到今天,國際上對「陸啟鏗猜想」的研究依然在繼續。猜想的提出人,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啟鏗。
  • 黎曼猜想被證明了!
    AI WORLD 2018世界人工智慧峰會開場視頻黎曼猜想被證明了!當地時間 2018 年 9 月 24 日上午 9 點 45 分,北京時間 9 月 24 日下午 15 點 45 分,現年90歲的 Michael Atiyah 爵士將登上了海德堡論壇,開始了他的演講——黎曼猜想。
  • 簡潔粗暴解讀黎曼猜想,及它的實用意義 說它被證明了是真的嗎?
    相反,如果黎曼猜想不被證明甚至推翻的話,那這1000多個數學命題中至少有一部分將會不可避免地『陣亡』。一個數學猜想牽一髮而動全身,與這麼多的數學命題緊密關聯,在數學中是獨一無二,所以聽說它被證明了,大家都激動了。誰要能證明黎曼猜想,那真可謂是功成名就,一下就有了花不完的錢。
  • 一場天才的證明遊戲:「黎曼猜想」被證明了嗎
    黎曼猜想真的被證明了嗎?這些日子,關於一個重大數學猜想的疑惑成了縈繞在很多人心頭的猜想。令人心跳加快的9月24日終於到來。宣稱已用「簡單」而「全新」的方法證明黎曼猜想的英國著名數學家麥可·阿蒂亞,在2018年度海德堡獲獎者論壇上宣講了他的相關證明。
  • 數學史上為時300多年的懸案:費爾馬到底證明了他的猜想嗎?
    費爾馬大猜想 這就是費爾馬大猜想的由來。300多年過去了,「美妙的證法」始終沒有找到。 費爾馬大猜想幾經巨獎懸賞。 費瑪死後,他的兒子將他的研究成果整理發表出發,大家都能從已有的有限的數中驗證這個結論的正確性,但是一直沒有人能夠證明。因而被人們稱為費瑪大猜想。
  • 昨天,哥德巴赫猜想被一位中國高中生證明了
    作者丨小石頭   來源丨小石頭侃升學   (ID:xiaoshitoushengxue)   12月24日,知乎用戶@證明在知乎發帖,表示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 十一年磨一劍:中科大數學教授成功證明微分幾何學兩大猜想
    「哈密爾頓 - 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 20 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裡奇流以義大利數學家格雷戈裡奧 · 裡奇 - 庫爾巴斯託羅(Gregorio Ricci Curbastro)的名字命名,由美國數學家理察 · 哈密頓(Richard Hamilton)於 1981
  • 令人啼笑皆非的「陳昕媛猜想」有多難?連菲爾茲獎得主都束手無策
    他無愧於這個獎項,在上個世紀末,丘成桐先生先後解決了許多諸如「沃爾夫猜想」「正質量猜測」等等的數學領域的難解之謎。 這個獎項就是表彰他在黑洞物理學領域證明了廣義相對論中的一些理論與「卡拉比猜想」而頒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