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1949.4.4.—),國際數學大師,著名華人數學家,原籍廣東蕉嶺,出生於廣東汕頭,系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
丘成桐證明了卡拉比猜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學中弦理論的基本概念,對微分幾何和數學物理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丘成桐囊括了菲爾茲獎(1982)、克拉福德獎(1994)、沃爾夫獎(2010)等獎項,特別是在1982年度榮獲最高數學獎菲爾茲獎,是第一位獲得這項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的華人,也是繼陳省身後第二位獲得沃爾夫數學獎的華人。
人物檔案
丘成桐(Shing-Tung Yau),漢族客家人,國際著名數學家。1949年4月4日生於中國廣東汕頭,原籍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文福鎮,丘鎮英之子。[3]丘成桐喜好中國古典文學,少年時就喜歡閱讀《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小說,也喜愛閱讀《史記》,《漢書》等歷史。1982年獲得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是迄今為止僅有的兩個獲得該獎的華人數學家之一。現為哈佛大學數學系教授,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主任。
成長故事
丘成桐1949年出生於廣東汕頭,老家在梅州蕉嶺,在香港長大。父親曾在香港香讓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崇基學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無憂無慮,成績優異。但在他14歲那年,父親突然辭世,一家人頓時失去經濟來源。儘管丘成桐不得不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卻仍然以優異成績考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
他的父親在他14歲時去世,家境貧寒。他中學的時候逃學一年,曾經成績很差,差一點落榜。19歲的時候來到美國伯克利,「21歲畢業時就註定要改變數學的面貌」。這不是我的話,這是幾年前加州大學 洛杉磯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請過來的時候,系裡討論時一個年紀很大的幾何學家引用陳省身先生說的一句話。他10年之後成為數學界的一代天驕。從他入學伯克利到在世界數學家大會做一小時報告還不到10年。當年他只有28歲,也是在那一年,陳景潤先生被邀請做45分鐘的報告。這期間他證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質量猜想,開創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幾何分析。
1981年,他32歲時,獲得了美國數學會的維布倫(Veblen)獎——這是世界微分幾何界的最高獎項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爾茲(Fields)獎章——這是世界數學界的最高榮譽;1994年,他又榮獲了克勞福(Crawford)獎。
除此之外,他還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加利福尼亞州最優秀的科學家的稱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名譽博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名譽博士……
大學期間,他以三年時間修完全部必修課程,還閱讀了大量課外資料。他的突出成績和鑽研精神為當時的美籍教授薩拉夫所賞識,薩拉夫力薦他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幾何的中心,雲集了許多優秀的幾何學家和年輕學者。在這裡,丘成桐得到IBM獎學金,並師從著名微分幾何學家陳省身。
命運是公平的,獎章、榮譽,授予了那個在教室中堅持到最後的人。但這並不會讓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繼續進行著大量繁雜的研究工作,並不斷取得成就。堅韌、堅持、鍥而不捨,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當然,也不是每個有著這樣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樣的成就的。數學需要勤奮,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數學家尼倫伯格所說,丘成桐「不僅具備幾何學家的直觀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數學家鄭紹遠先生回憶說,對於許多艱深的數學問題,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雖然仍未解決,他還是沒有輕易放棄思考。
人物經歷
1949年4月4日生於廣東汕頭,長於香港。兄弟姐妹8人。後全家移居香港。14歲時父親過世,由母親獨立撫養成人。中學時就讀香港培正中學。
1966年,入讀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數學系。
大學三年級時,獲Stephen Salaff前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師從陳省身。
1971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先後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AS)和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工作。
1974年,成為史丹福大學副教授。
1979年,以教授身份回到高等研究院。
1984年至1987年,任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
1987年,任教於哈佛大學。
1997年,國立交通大學頒授名譽博士學位。
2005年,國立臺灣大學頒授名譽博士學位。
2009年6月,受聘為中北大學榮譽教授[3]。
2010年7月28日,受聘為昆明理工大學名譽教授。
2011年,丘成桐被授予武漢大學名譽教授稱號。
和太太育有兩子,其子丘正熙曾奪美國英特爾高中天才科學獎第六十屆決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