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紹興晚報的報導:
上虞海塗地處錢塘江南岸,是目前整個杭州灣地區僅存的一片溼地,也是往返於西伯利亞和澳大利亞之間的候鳥們停歇、覓食的重要中轉「加油站」,每年約有百餘種珍稀鳥類相繼匯聚於此。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世界瀕危鳥類震旦鴉雀常年在這裡生活。2015年10月,還出現了被世界鳥類紅色保護名錄列入極危物種的勺嘴鷸。這片鳥類樂園吸引了一大批紹興的愛鳥人士,他們每年都來海塗和遠道而來的候鳥「相會」,用心拍下它們的身影,並自發組織上虞區野鳥保護者協會默默守護著它們。
A 國際海鳥棲息地
曾吸引了鳥中「大熊貓」
上虞海塗溼地也是浙江沿海重要的越冬水鳥棲息地。2009年,國際鳥盟把這裡列為中國大陸的重要自然棲息地——重點鳥區,編號為:CN382。
這片「溼地」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亞熱帶氣候使這裡擁有相對溫暖的冬季,並為鳥類提供了大片可供隱蔽和覓食的蘆葦蕩與荒草地,自然資源極其豐富。每年的10月底至次年的4月,有百餘種數十萬隻珍稀野生鳥類在這裡棲息。
其中,有屬於國家一類重點保護動物的東方白鸛,有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世界瀕危鳥類震旦鴉雀以及數十種國家二類重點保護動物,包括白枕鶴、卷羽鵜鶘、白琵鷺、黑臉琵鷺、小天鵝、白額雁、白尾鷂、白腹鷂、普通、紅隼、阿穆爾隼、遊隼、鶚、黑耳鳶、黑翅鳶、草鴞、短耳鴞等等。
然而,在利益驅使下,一些非法獵捕鳥類的違法犯罪行為也從未間斷。去年4月,一群熱心於野生鳥類保護的愛心人士自願成立上虞區野鳥保護者協會。去年5月底,上虞區還開全省先河,率先在海塗二號閘建立「野生鳥類司法保護基地」,以司法介入捍衛野鳥保護基地生態安全。
上虞區資深攝影人、野鳥保護者協會會長邱忠海表示,每當看到鏡頭裡跳躍的小生命被人捕殺,就十分痛心。在拍鳥的時候,他們經常發現一些非法捕鳥的工具,對於被陷阱困住的海鳥,都會想辦法救助。
上虞區野鳥保護者協會成立後,一下子就匯集了70多位愛鳥人士,他們經常自發前往海塗,勸阻、提醒非法捕鳥者。同時,用鏡頭記錄下這些可愛的小生命,不定期舉辦野鳥攝影展覽,併到學校和社區,進行野鳥保護的宣傳。
B 城市開發和工業汙染等因素
令鳥類棲身之地日益減少
10多年來,上虞區野鳥保護者協會副會長、上虞區政協委員周金弟曾去包括南極、北極在內的全世界42個國家和地區拍攝野鳥。
「看過許多鳥類棲息的自然環境,更加覺得我們上虞家門口的這片溼地不可多得。然而令人憂心的是,隨著城市的快速開發,近年來杭州灣溼地沿岸水域可供鳥類棲息之地日益減少。」周金弟說,從目前的杭州灣區域範圍看,不少灘涂已經被開發,杭州灣北岸的溼地已經消失,再也不見候鳥的蹤跡;杭州灣溼地公園,由於範圍較小,加上遊客幹擾,未發現大型水鳥的蹤影;慈谿正在擴建的34平方公裡的圍墾地,從規劃來看,由於設計了大型居住區,從而難以達到保護的效果。現在上虞東面相鄰的餘姚海塗圍墾地已經在進行基礎建設,眾多的鳥類都集中到上虞這塊僅存的鳥類棲息點。
目前天鵝、琵鷺等大型水鳥只在上虞新圍塘內的灘涂中棲息。「早幾年還能看到數百隻白天鵝同時出現,今年只剩下六七十隻了。」不少愛鳥人士都擔心,如果灘涂繼續受圍墾開發和工業汙染等影響,這些鳥類將在灘涂失去生存空間。
C 有望成為一張「金名片」
「上虞溼地鳥類生態保護區」建設刻不容緩
為了解決工業用地,這片杭州灣僅存的「野鳥樂園」近10年來也在陸續被圍墾,面積日益縮小。
其中,位於上虞蓋北的天然溼地中沙島,已經因工業開發而消失。這片由數千年來江沙的不斷下洩和海潮的反覆頂託,形成的面積約47平方公裡的天然溼地,由於其中魚、蝦、蚌、螺、貝、蟹、蟲類等生物豐富,為鳥類提供了富足的食物,使之成為各種候鳥聚集地。紹興市發現的300餘種野生鳥類,極大部分能在中沙島上找到蹤跡。澳大利亞著名鳥類生態學專家、澳大利亞鴴鷸鳥類研究組副主席菲力史卓先生曾專程到上虞對中沙島的鳥類生態進行考察。在仔細考察鳥類的食物並經當地漁民的確認後,他認為,中沙島與黃海溼地一樣,是鴴鷸鳥類國際遷徙途中的「加油站」。他說,每年澳大利亞有500萬隻鴴鷸鳥類途經中沙島溼地遷徙至美國的阿拉斯加、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再在北極冰原地帶繁殖。
一塊溼地的消失,意味著該地所有賴以生存的動、植物的消失或滅亡。包括上虞海塗溼地的杭州灣沿岸水域灘涂,在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上虞海塗溼地設立「中國上虞溼地鳥類生態保護區」就顯得刻不容緩。
「三門峽黃河公園越冬大天鵝棲息地的保護方式可以借鑑,它如今已成為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觀鳥勝地。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有從全國各地過去觀鳥的人群,高峰時達每日數萬人,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周金弟建議,在上虞海塗新圍海塘應減緩圍墾的步伐,建立保護區全面保護水鳥棲息環境。在保護區內嚴格禁止捕撈魚蝦,並在鳥類遷徙的高峰季節向鳥類棲息區域投放一定的食物,如大麥、玉米等,吸引更多鳥類,前來休養生息,將上虞海塗溼地培育成為國家級觀鳥勝地,成為紹興又一張發展生態旅遊的「金名片」,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相生共贏。